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李 《天府新论》2016,(3):10-14
在我国的政治发展中,“权威实现秩序”的逻辑有嬗变为“权威主义实现稳定”的危险。梳理这一嬗变过程,通过界定“权威实现秩序”的内涵,能够廓清“权威实现秩序”在空间、时间、类型三个方面的支持场域:一在不同层面的适用度各异;二在不同社会状态的表现不同;三在不同类型权威中的效果不同。解开我国改革困局的关键在于从权威主义发展到新的权威形式——转型期权威,这一权威具有有限性、专业性、混合性和渐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杨正联 《人文杂志》2013,(2):108-117
公共政治生活空间、公共政治人际关系形式、公共政治中心整合机制和公共政治运行模式这四个方面的理论要素,构成了一个关于公共政治分析的理论模型,通过这一理论模型的历时性考察,公共政治秩序就将呈现出一个从前现代公共政治秩序到现代公共政治秩序,再到后现代公共政治秩序的逻辑变迁路径。  相似文献   

3.
政治秩序何以可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锐军 《晋阳学刊》2007,3(2):20-23
获得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正是有了政治秩序,人类的公共生活才成为可能,人类才能维系和实现自己的个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旦脱离了社会、政治秩序,就没有人的存在。政治秩序之所以可能是由人类的人性本质所决定的,这可以通过“人来源于动物界”、“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是交往的动物”、“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六个命题来获得解释和证明,它们正好对应了人的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这三个本性维度,共同为政治秩序的可能和建构提供了本源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王正绪 《学术月刊》2022,(3):110-123
政治实践的基本目标是获得某种政治秩序。实现免于战争、暴力、饥荒、匪盗等,就获得了基本的政治秩序。在此基础上,政治共同体追求一种繁荣的政治秩序。政治秩序的实现需要在价值、认知、组织、技术四个层次上构建出合理和有效的制度,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道统、政道、制度体系、制度性技术。比较政治学和政治思想、政治理论等研究应当进一步摒弃西方冷战政治学塑造的“民主—专制”的政体比较的范式,将政治学研究的本体提到更高的抽象层次,即政治秩序的层次。  相似文献   

5.
政治秩序的构成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振文 《重庆社会科学》2006,(12):97-99,112
政治秩序是政治实体、政治规则和政治控制的统一体。其中,政治实体是政治秩序的能动性要素,政治规则是政治秩序的生长性要素,政治控制则是政治秩序的实现性要素。  相似文献   

6.
民族利益:多民族国家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社会对利益的追求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一个政治秩序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各种利益关系都比较协调的社会.目前,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由于利益分化所导致的民族利益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而利益矛盾和冲突是社会中产生政治冲突的根源,所以,我国多民族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秩序的和谐,首要的任务是协调各民族利益之问的关系,构建民族利益秩序,而建立健全民族利益提升机制、民族利益表达机制、民族利益分配机制、民族利益竞争机制、民族利益补偿机制等就成为具体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变化几乎都伴随着宪法变革,上世纪八十年代东欧国家的改宪风潮就是一个例证.近几年来,伊拉克、阿富汗、埃及、尼泊尔等国家也都要么修改宪法,要么重新立宪.这是政治秩序的变化带来的宪法变革,而反过来,宪法的变革又促进了新的政治秩序的形成.宪法是规范权力保障人权的基本法律,故曰凡权力未分立和人权无保障的国家即没有宪法.宪法保障人权的重要方式就是分配和制约国家权力,因此宪法秩序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国家权力秩序.宪法规定国家权力静态的差序格局和动态的互动制约,形成一个动静结合的宪法权力模型.这个模型在社会中实现,即社会的真实权力秩序与宪法所创造的模型相符合,反之,这个模型被束之于宪法之上而无法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即社会的真实权力秩序并不与宪法所创造的模型相符.在后一种状态中,宪法秩序只存在于宪法文本之中,而无法成为现实社会的秩序,例如我国1954年宪法所创造的秩序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只是一个权力秩序模型.宪法秩序在社会中的实现有赖于多种因素,社会主流价值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常士訚  徐月 《学术界》2023,(11):34-44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中国式现代化时,把巨大规模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化进程中的组织必须具有凝聚力和适应性,既拥有权威建立秩序,又能有效地促进各方面的积极性。中国在组织政治方面成效显著,其政治逻辑体现为:通过战略引领、政党统领、有效治理,以及文明传承实现了权威、秩序与活力的有机统一,从而为巨大规模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9.
郭琰 《天府新论》2008,(6):22-25
互联网技术推进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但数字鸿沟与无序性网络参与的存在,也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努力实现、扩大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可以考虑:努力缩小数字鸿沟,扩大参与主体;加快网络立法,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秩序.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促进网络政治参与文明化;实现政府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赵凯杰 《理论界》2014,(5):145-148
作为儒家经典,《四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首先强调个人修身,逐步推己及人、推己及家,在家庭内部实现以孝悌支配的理想秩序,进而将家庭秩序上升到国家秩序,主张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政治。《四书》描绘的"修齐治平"秩序构建路径,为秦汉之后的帝国所不断效法。帝国现实的秩序在阶级结构上主要分为士绅、农民、商人,他们的行为规范、价值依归等遵循的都是《四书》中所展现的儒家理想社会政治秩序。在帝国兴替之际,《四书》所主张的秩序理想又为帝国秩序的重建提供了合法性支持。  相似文献   

11.
如何实现和谐政治秩序的维持与公民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是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政治参与和政治秩序之间存在着张力。政治参与的高涨,必然对现有的政治秩序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时候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但这种状况需通过某种途径得到控制。通过对政治参与与政治秩序张力的分析可以发现,政治控制约束、引导着政治参与,使其有序发展,故而有利于实现政治秩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建设历经90年,为使其发展更趋完善、成熟,需对其体系建设进行思考。大致来说,体系建设包括"主题"、"内容"和"线索"三大部分。中国政治思想的"主题"是追求或构建合理的政治秩序。围绕这个主题,其"内容"主要表现为追求或构建合理政治秩序的社会条件,追求或构建合理政治秩序的理论逻辑,追求或构建合理政治秩序的具体模式,实现合理政治秩序的基本举措,实现合理政治秩序的主要价值。就"线索"而论,大致经历了孕育形成、制度化、流变、转变、转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六个时期。  相似文献   

13.
常朝阳 《理论界》2012,(11):23-26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政治秩序建构面临着路径选择的问题。由于民主与政治秩序、国家能力之间的张力,民主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运行存在困境。作为一种制度,民主自身不足以良性运转并存续,它是现代政治秩序建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宪政可以提供化解政治冲突的"元规则"和制度平台,可以增强国家能力,可以实现权力的和平更替和规范并保障民主的运行,最终实现发展中国家现代政治秩序与民主"共生"。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第30年。这30年,虽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行进的轨迹已经镌刻进人类的历史。这30年,制度安排、政策设计和自发努力、自生秩序交错纠缠、相互激荡。这30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世界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森林之喻”表述了康德的自然政治秩序观 ,其寓意与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天才比喻异曲同工。这种自然政治秩序的本质特征是“宪政”框架下的法治秩序 ,实现这种秩序的主要方式是理性“启蒙”。由于“森林之喻”构成了“看不见的手”运行的最基本的制度环境 ,因此 ,它对于我国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6.
新民主主义宪政以实现全民性的民主政治为人权目标,针对中国社会阶级明显分化的现实,提出了保障最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权利的崭新理念;新民主主义宪政也为保障人权的实现进行了相应的政治秩序建构,事实上初步构建了让各阶级(阶层)各得其所的政治秩序,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从人类宪政文明的大视野中认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人权价值及其时代局限,这对当前的民主政治建设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政治秩序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的理性反思与实践建构。建设良好政治秩序,应强化政治共识,整合政治冲突,维护政治稳定,推进政治发展,不断趋向政治生活理想状态。政治秩序的最高价值取向是"善",即追求政治自由、实现政治正义。政治冲突、政治整合、政治发展的辩证演进、螺旋上升构成政治秩序的逻辑理路。和谐社会政治秩序的建构,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始终坚持社会安定和谐的价值取向,准确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矛盾,着力探寻政治秩序建构的路径方式。  相似文献   

18.
儒家伦理政治与保守政治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中国传统的政治模式是保守的政治模式。这一模式来源于早期儒家对于伦理政治的设计。这一模式的基点有三 :推崇传统 ,以传统作为伦理政治的原型 ;道法自然 ,以宗法血缘的自然秩序建构伦理政治秩序 ;以精英和大众分割形成的维护稳定的二元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9.
现代政治稳定的创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文芳 《齐鲁学刊》2001,3(2):133-139
传统的政治稳定是指政治系统被动地维护或重复政治秩序的绝对稳定,排斥变革与创新,缺乏新陈代谢和吐故纳新的创新能力;而现代的政治稳定是指政治系统能够灵活地调控系统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环境的突变,使政治秩序始终保持良性运行机制,追求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使政治处于动态的和谐状态。因此动态发展的政治稳定将成为当代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所选择的政治发展目标。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要实现这一政治目标,必须科学选择其战略机制和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一方面,当下中国社会盛行着内涵源自于罗尔斯公平正义观的正义概念,代表中国社会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用内涵源自于西方文化体的正义概念来审视(甚或处理)当下中国的社会问题,可能会深刻触及当下中国现存的政治秩序,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风险;另一方面,代表中国社会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越来越倾向于用内涵源自于中国文化体的正义概念来审视(甚或处理)国际领域国家间的事务活动,然而,当这样做时,我们会面临一种外交困境,而该外交困境源自罗尔斯以公平正义观为内核之万民法思想对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之普适性的辩护,即对现代国际政治秩序之正当性的维护。基于这两方面的国内和国际现实问题意识,我们借助罗尔斯政治秩序观分析框架,对罗尔斯的政治秩序观(包括他的国内政治秩序观和国际政治秩序观)进行了型构,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罗尔斯政治秩序观的文化基础是源自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以及罗尔斯政治秩序观所赖以为基的政治理想图景是源自于基督教经典——《圣经》中的理想社会生活。这样一种学术努力表明,我们所关注的这两方面的问题是确实存在的,这理应受到全体中国人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