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法学界对经济法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经济法调整对象是个争论得较多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确实是经济法一个很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有必要作深入的研究。现就我国经济法调整对象有关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研究经济法调整对象,得先弄清楚经济法的历史和它的经济基础。马克思说:“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①众所周知,经济法发祥于德国,最初它作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一种行政性质法  相似文献   

2.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阶级斗争当马克思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他已经掌握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在同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进行斗争之后,便转向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后来,他描述了他如何通过那些研究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法的关系连同国家的形式既不能通过它们自身去加以理解,也不能用所谓的人类精神的过程加以解释,它们植根于物质生活条件……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他们的存在,正相反,他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开始,马克思把自己的政治目光投向政治经济学领域,而且以这个学科领域为基地,开始了一系列理论建树活动.马克思认定,在这条崎岖小路上不断攀登,不仅能够解决诸如“法的关系”、“国家形式”这一类政治及社会学的问题,而且还能够回答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种种社会意识形式的问题.马克思指出: 我的研究得出这样的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82页)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从《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一直到《资本论》,马克思坚持实践自己所确立的原则,从政治经济学出发探求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探求包括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时代,历史赋予他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意识到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求之于政治经济学。随后很快又认识到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必然发生一定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这样论述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问题,正确理解“社会存在”的概念,对准确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史学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是“社会存在”?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目前一般解释认为:“社会存在就是不依人们的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通常主要指的是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的生产方式。”这种解释并没有恰当地表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这一概念的原意。一、“社会存在”不等于“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  相似文献   

8.
看得见的手──试论马克思经济学中的社会学思想王宏一、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嫁接过程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而社会学是关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关于人们据以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组织、制度、结构、功...  相似文献   

9.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应是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建设中正确处理所有制问题的根本依据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正确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是在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为此,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  相似文献   

10.
现代工业社会的劳动——围绕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工作形式正在发生快速的变更。按照哈特和奈格里的观点,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业劳动已经被新的后工业形式的劳动所取代,这些已经不能通过马克思所阐述的以工业模式为基础的劳动理论来理解,我们需要崭新的关于“非物质的劳动”和“生态政治的生产”之概念。然而,哈特和奈格里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批评是错误的,他们关于后工业社会劳动理论的阐述是混乱且无用的。适当地理解并且恰当地发展马克思的理论将会继续提供一种在现代世界中了解劳动本质的更为恰当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一、现代国际法的性质和特性任何一种历史的法律类型,都是受社会生活的经济条件和人们的物质关系所制约的。反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活动也都受到法律的制约。但是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相反法律却必须以社会为基础。因为法律是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它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但它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因而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曾经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说,“占统治地位的个人除了必须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外,他们还必须给予他们自已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这些个人通过法律形式来实现自己的意志,同时使其不受他们之中任何一个单个人的任性所左右,这一点之不取决于他们的意志,如同他们的体重不取决于他们的唯心主义的意志或任性一样。”因此,不管哪个社会,不管执政者有多大权威,如果他把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变为个人的任性而不顾经济基础的制约,那就是违背了客观规律,到头来必然要遭到社会规律的报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发展要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这些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马恩全集》第3卷第295页)也就是说,社会关系归根结底决定着人能不能成才,成什么样的才、何种层次的才。社会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它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血缘关系等等,它们是人才成长的客观因素。经济关系是影响人才成长的首要因素。马克思指出:“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恩全集》第3卷第24页)特别是当分工出现以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化第一基石》的《跋》中,侯建新讲其理论分析框架主要来源于庞卓恒;在《人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及其一系列论文中,宠卓恒说他的哲学观是他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成果。他突破了通常把唯物史观理解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框架,找出了被人所忽视的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即“一些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并由此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活  相似文献   

14.
关于价值这一概念的产生,马克思说过这样一段话:“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在我国哲学界,人们关于价值的本质阐述,大多源于此。笔者以为,对此如果只做机械的理解,必然导致价值的效用化,使人成为为需要而需要的存在,同时也必然导致把价值物化,把人这一主体沉沦为客体。一、物的效用在人的价值肯定下才成为价值价值效用化,必然遇到这样的话难:“既然阳光、空气、水等对人的有用性可称为“价值”,为什么对动物的有用性就不能称为“价值”?其实,价值物已不再是自然物,用马克思的话…  相似文献   

15.
近来关于法调整对象问题的讨论,实际涉及到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同法律部门和学科的划分问题,另一问题是关于被调整对象本身,即“经济关系”的确切含义。例如有的文章提出“法律能够调整物质关系和意志关系”、“法律当然调整生产关系”……。这不仅涉及到“经济关系”的确切含义,也直接涉及到法与经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这样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谈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16.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他首先赋予马克思哲学一种“诗性实践的本体论”视域,从而架空了物质生产实践概念;其次,他试图瓦解马克思“物质生产第一性”的基本叙事逻辑,提出“消费引导型科层制社会”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概念;在其晚年,他把社会历史辩证法改造成所谓“空间化本体论”,这实际上是把历史辩证法“空间化”的“后现代转向”。但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守着马克思的政治信仰与哲学理论基本底线。  相似文献   

17.
一、从理论上论证人口发展战略必须与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 入口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是人口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为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也必须与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战略性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十分重视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他和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时,论述了人与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指出人口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的前提。他们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在一八四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给巴·瓦·安年柯夫的信里对这点说得更明白,他说: “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 决不能。存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历史文化语境两方面,并通过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这一命题的比较,揭示了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精神实质,认为“不平衡”论实际上是从物质生产同精神生产的复杂关系这个层面,更具体更深入地批判了庸俗经济学家对物质生产的庸俗解释,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性、过渡性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人本学是对人与人的环境、人与人的活动及认识的关系的哲学理解。实际上,马克思所理解的关于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命运、人的前途、人的解放的问题,即关于人的全部问题才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因为它们无非就是关于人的存在和本质、人的认识和实践、人的必然和自由等关系问题。在这些问题上,马克思的观点可以说既是彻底自然主义的,也是人本主义的。正如他自己所指出的这种“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本主义既有别于唯心主义,也有别于唯物主义,同时是把它们二者统一起来的真理。”应该说,马克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