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7 毫秒
1.
西方小说到了卡夫卡手上,其基本的价值体系开始全面解体,传统小说视作生命的真实观被卡夫卡彻底颠覆.在卡夫卡看来,生存的本质是那样的荒诞,世界的非理性是那样的触目惊心,以致人对自身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负罪感.小说的任务不是徒劳地去摹写这个混乱的世界,而应以时间和空间作为基本的支撑点,去表现潜存于梦幻体验中的生存的真相.  相似文献   

2.
谭恩美的《沉没之鱼》是一部充满荒诞色彩的作品。小说借助于幽灵叙事和预示性叙事,创造出熟悉的陌生感和神秘感,带给读者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和极富启示意义的哲学思考,大大强化了作品的荒诞色彩。随处可见的荒诞情节辛辣地讽刺着扭曲的社会,颠倒了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反映了作者对荒诞现实社会的无奈与遗憾。  相似文献   

3.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巧妙地通过设定饥饿艺术表演这一荒诞情节,暗含了艺术创作 中两对无法回避和调和的矛盾:一是用饥饿艺术与身体的关系寓示艺术和“物”的矛盾,二是用饥饿艺术家与大众的关系寓示 艺术和大众的矛盾。由此表达了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和对艺术追求的努力,也是卡夫卡创作生涯的写照。《饥饿艺术家》因此可 看作是一部卡夫卡人生的寓言。  相似文献   

4.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巧妙地通过设定饥饿艺术表演这一荒诞情节,暗含了艺术创作 中两对无法回避和调和的矛盾:一是用饥饿艺术与身体的关系寓示艺术和“物”的矛盾,二是用饥饿艺术家与大众的关系寓示 艺术和大众的矛盾。由此表达了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和对艺术追求的努力,也是卡夫卡创作生涯的写照。《饥饿艺术家》因此可 看作是一部卡夫卡人生的寓言。  相似文献   

5.
荒诞来自人与世界的冲突,荒诞产生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对立。荒诞意识在卡夫卡的小说中,则具体表现为夸张变形、矛盾悖谬。荒诞不仅是卡夫卡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卡夫卡重要的艺术手段。卡夫卡最大的特点是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通过荒诞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再现了现代人的荒诞处境。  相似文献   

6.
村上春树深受西方现代小说大师卡夫卡的影响,二人之间的联系可以找到许多佐证。作为“鼠”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寻羊历险记》写“鼠”最后因被“羊”侵入身体而自杀,这一具有魔幻色彩的非现实情节,与卡夫卡代表作《变形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存在影响关系。卡夫卡通过《变形记》表达了西方个人在现代异己力量压迫下的被“异化”,“寻羊”即是“寻洋”,《寻羊历险记》则通过相似的故事模型,写出了日本人在外来异己力量侵袭下的自我陨灭,无论在故事模型,还是在小说内涵上,都堪称东方“变形记”。   相似文献   

7.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天才.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被他以独特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卡夫卡的世界是一个梦魇般的世界——“一个合乎理性又反常的世界”.“对于一个天真的读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令人不安的奇闻”.而卡夫卡正是借助他作品的荒诞性和象征性,来表现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关系的深刻认识和批判的.卡夫卡作品的基本主题就是:人与现实世界的对立.个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危机感、异化感以及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无望追求等等,是他的作品经常展示的内容.正如奥斯卡.包姆斯说的:  相似文献   

8.
叙事学的研究已形成了一股国际性的叙事学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的潮流,在现代西方文学中,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的出人意料的情节铺展与荒诞离奇的场景描写以及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常常流露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才能。卡夫卡的叙事具有耐人寻味的两面性,本文对其小说中的叙事风格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一方面他描绘出黯淡、残酷、荒诞的世界景观,辐射出痛苦、惶恐、焦虑、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他的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冷嘲、怪诞和滑稽的情绪。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卡夫卡都是伟大的现代小说家,他们都着力塑造了许多现代人形象,试图探究现代人直面荒诞困境时生存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鲁迅与卡夫卡小说中的三类人物,即觉醒者、追寻者和反抗者、昏睡者,他们的精神立场相近而又相异,并具有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卡通》是后现代派代表作家罗伯特·库弗的一篇短篇小说。库弗在文中通过夸张的人物、不合逻辑的情节、似真似假的场景,讲述了一个充满幻想色彩的故事。由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及场景在真与假、虚拟与现实中穿越,因此整篇小说都因其不确定性而显得荒诞不经。库弗通过这种看似荒诞的表现手法展现了社会生活混乱、无意义的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构成人类荒诞性存在的主因。  相似文献   

11.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通过特殊的小说叙事、小说人物言语 ,凸现了一个从人类主体精神角度充分意识到荒诞 ,并对荒诞持蔑视态度的人物形象 ,实现了小说叙事、人物言语与存在主义观念的审美统一 ,从而使存在主义哲学意蕴获得了完满的诗性彰显。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果戈理小说中怪诞因素的三个基本发展阶段 ,指出其早期作品中的怪诞是一种戏谑性的怪诞 ,展示的是不令人感到痛苦的滑稽 ;中期的怪诞引发的是恐惧 ,是通过揭示异化的世界展示现实中的丑 ,让人们感到震惊和失望 ;后期怪诞令人恐惧的一面有所加强 ,展示给读者的是令人绝望的现实 ,引发的喜剧效果带有黑色幽默色彩。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文学史上,斯蒂芬·克莱恩以其富有天赋的创作才能和深刻的洞察力而享誉文坛。自然主义,印象主义,荒诞主题等文学流派先于他的同代而早早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偶然的权威力量决定了是非善恶,奖惩,甚至生死的宿命论主题在他的作品《红色勇士勋章》"The Red Badge of Courage",以及《蓝色旅店》"B lueHotel"中展示出来,同时自然对人类命运的冷漠的悲观主题也能从他的作品《敞蓬小船》"Open Boat"中清晰地感受到。本文着重从这些角度对其作品中所蕴涵的直到现代才成潮流的文学主题——荒诞进行了分析,从中窥见克莱恩的天才之处。  相似文献   

14.
《桃花扇》在追求历史真实的同时,注意艺术虚构,虚实结合,戏剧与历史达到了完美统一。具体到柳敬亭形象的塑造,剧作者一方面使柳的说书技艺及滑稽、刚强、仁义的心性与史实相符,另一方面则或移植史实,或实中写虚,或以虚写实,在请缨、入狱、归隐等情节中加入了较多的虚构成份。戏剧与历史中柳敬亭形象的异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剧作者取舍材料的匠心及其超人的史识艺胆。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以其特殊的审美视角和写作风格给文坛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波。他的小说不以故事的曲折见长,而是以内蕴的丰厚别具一格。他的小说运用了寓言以此喻彼的思维模式和夸张、讽喻、变形、荒诞等寓言的写作手法,才使其能在先锋派诸多优秀作家中脱颖而出,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在读者中也是好评如潮。从寓言化的角度来观照余华的小说创作,分析他的小说与寓言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此为突破口,找到一个新的理解余华小说的视域。  相似文献   

16.
仫佬族作家鬼子的小说体现出中国本土化“存在体验”的现代叙事特征:充满自由与挑战,试图追问苦难存在的根源,并进行着绝望抗争,竭力展现一种来自民间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品质与存在本相;虽把人物命运推向一种极致的想象,却充分体现出生活的逼真感受与现实逻辑,发现人性弱点的集体无意识存在,从而获得一种必然的自我反省与批判认同;既注重小说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又保持了叙事的多元探索与个性特征,能在现实与想象、真实与虚构中深刻体验生命的荒诞存在,并保持了一种世俗的但却永恒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的小说艺术有一个奇妙的特征,那就是小说叙事形式逻辑与历史意蕴逻辑的对立统一.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是小说人物行为、情节发展的破碎、零乱、古怪、荒涎、奇异所揭示出的多层次的文化心理原因恰好是符合历史意蕴逻辑的本然真实.其次是小说人物遭遇、故事发生的突兀离奇、模糊不清、怪异无比所揭示出的多层次文化心理原因恰好是符合历史意蕴逻辑的卓越阐释.其三是小说人物选择、故事结局的荒谬悖理所揭示出的,以"原罪"问题为其标志的文化心理原因恰好是符合历史意蕴逻辑的深刻说明.  相似文献   

18.
德国作家格拉斯强调自己既是作家也是公民,他把参与和批判视为自己的社会使命。在他看来,作家作为"同时代人",应当抵抗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精神";这基于他对荒诞现实的认识。他不断努力拓宽的现实主义概念,试图把下意识、想象、梦幻、虚构这些常被看做空幻的东西引入认识视野。他认为神话和童话具有某种领悟真实的创造性维度,能在碎片中亦即被打碎的真实中重建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美国当代作家冯内古特最有影响的后现代小说《五号屠场》,以其独特的风格展现出战争的荒谬残酷。小说以荒诞的艺术手法揭露了战争的实质,深化了反战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在语言的空白艺术方面已经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它通过语义的多元、模糊、悖谬及反常组合,巧借修辞,动作描写的虚实相生,形象刻画的丰富意蕴,环境烘托的潜在信息,标点符号的标识等艺术手法,以实化虚,创置再创造的想象空间,在“空白”中寓寄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底蕴,进而增强了作品的召唤性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