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进入碳中和时代,世界能源体系正在发生绿色变革。加速能源转型是新时代海合会国家迎合全球能源需求、履行减碳承诺、构建低碳经济、塑造现代国家的必要选择。立足资源优势和发展利益,海合会国家追求能源融合转型,即促进各种能源资源的融合开发,包括油气产业的低碳转型、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氢能开发。近年来,它们在行动上取得了一定进展:“油气+CCUS”等措施快速落地;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大幅增长,但高碳的发电结构并未改变;多个氢能项目启动建设。能源融合转型面临部分国家缺乏转型决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足、开发模式比较单一、能源补贴抑制投资、技术实力有待增强等严峻挑战。中国是海合会国家能源转型的重要合作伙伴,可开拓双边和多边能源合作新领域,与区域国家共建碳中和时代的能源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周亚金 《城市》2022,(12):29-37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解决兰州市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当前,兰州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面临生态保护和治理任重而道远、产业结构仍需优化、现代流通体系存在短板、消费领域绿色亟待转型、绿色技术创新面临障碍的现实困境,因此,可以通过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良好生态保障,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和实现兰州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3.
屠凤娜 《城市》2016,(1):23-27
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战略, 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实现京津冀区域优势互补、 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战略需要. 笔者阐述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概念的演进, 分析了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提出了推进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吕静韦  钱元熙 《城市》2019,(9):11-20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力支撑和着力点,产业结构和资源要素禀赋差异是影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原因。笔者基于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现状和人口、资本、技术资源要素禀赋的特点分析,就如何优化配置资源要素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也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在构建安全、 便捷、高效、 绿色、 智能、 经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过程中,作为"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典范,拼车模式既符合京津冀低碳出行、 智能交通的战略发展理念,也具有疏导北京等特大城市交通拥堵,满足民众出行刚需,衔接和补充公共交通空白区域,服务双城甚至多城生活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6.
"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为"十二五"时期增强能源供给能力、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本文在阐述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具体路径:加强能源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能源自主创新;增强能源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形成合理的能源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型电力;建立并完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继续扩大能源国际合作等。  相似文献   

7.
李佳钰  张贵  李涛 《城市》2018,(1):9-17
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基于比较优势的研究视角,从外生发展政策和内生资源禀赋两个方面,比较和分析了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雄安新区的发展优势、 政策优势、 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笔者认为,河北雄安新区建设机遇叠加在多重重大历史机遇之上,能够为天津滨海新区提供巨大的物质流和价值流,聚集新要素,培育新产业、 激发新动能,将战略机遇转化为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天津滨海新区应按照交通优势互联、 产业优势互补、 金融优势互利、 创新优势互助、 绿色优势互惠、 开放优势互通和人才优势互备的思路,从多式联运、 产业对接、 融资租赁、 创新驱动、 低碳发展、 节点通道和专业人才七个方面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向新高度.  相似文献   

8.
崔志新 《城市》2021,(3):3-13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地区在产业转移协作、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分工及产业共建共享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面临着高端产业定位同构加剧区域资源要素竞争、产业发展梯度差距制约产业承接能力、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及区域内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融合不充分的发展瓶颈.笔者基于"十四五"时期以创新驱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协同发展促进京津冀产业优势互补及以全产业链布局引导京津冀产业合理分工的基本思路,提出完善京津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京津冀产业利益共享机制、提升京津冀产业要素配置效率及强化京津冀产业配套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会芝 《城市》2015,(11):57-60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与经济发展矛盾最为尖锐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雾霾频发,已成为京津冀地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规划,防止大气环境恶化,成为京津冀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工业污染、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提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治理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的路径选择,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缓解或消除大气污染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王坤岩  刘俊利  臧学英 《城市》2022,(11):19-26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推进,持续提高区域创新发展能力、全面塑造协同发展新引擎已成为深入推进协同发展的迫切需求。循环产业协同创新涉及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两大重点领域,是关系京津冀高质量发展与资源环境协同推进的现实问题。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和区域创新水平是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推进循环产业协同创新应立足京津冀地区创新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合力,不断夯实区域循环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形成协同创新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胡安俊  孙久文 《城市》2018,(6):3-14
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对于提高国际地位、 形成我国北方经济新引擎、 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和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在经济发展水平、 创新引领、 区域差距、空间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与世界级城市群还有较大差距.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既需要加强创新驱动,提高成果转化能力,搭建连接介质,推进产业和技术转移,也需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空间体系,建设绿色低碳示范区,促进区域协调、 共享与绿色发展,还需要体制改革、 人才、 资金和土地等要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双碳”目标,上海应统筹发展与碳减排的关系,根据本地产业和区位特征,稳中求进,确保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平稳实现清洁化、绿色化、低碳化转型。一方面,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各方要同向努力,在关键领域持续推动低碳转型,发挥上海技术、人才和资金优势,探索信息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在碳市场建设、碳排放管理机制、电力市场改革、低碳技术转化等方面推动跨区域合作交流,构建区域绿色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屠凤娜 《城市》2016,(3):22-25
研究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有利于促进创新资源与要素的优化整合,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产业迅猛发展,但其创新主体、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受到三地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科研转化率不高、协同创新度低等因素的制约.在各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下,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逐渐形成动力机制、协调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多层面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宋维珍  安树伟 《城市》2020,(4):3-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充分发挥其在京津冀协同治理水平提升和制度供给上的优势,推动京津冀在产业、交通、生态和创新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未来北京在推动京津冀协同治理过程中应不断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引导多元治理主体参与,拓宽协同治理领域,引入多元化和信息化治理手段。顺利推进京津冀协同治理,需要完善协同治理机制;转变治理理念,形成协同治理格局;联合津、冀构建长久有效的协调体系;组建专门的区域协同治理机构。  相似文献   

15.
周亚敏 《城市》2022,(10):3-9
世界经济进入低碳化和数字化叠加、交融、互促、协同的时代,建设数字中国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利用数字技术助推社会各领域减污降碳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笔者围绕我国“双碳”工作部署,将数字化运用于统筹协调、能源革命、产业优化升级、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完善和全球气候治理,为我国加快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参考和国际比较。  相似文献   

16.
宋迎昌 《城市》2016,(10):3-7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推动京津冀区域合作共识形成;二是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府工作机制;三是组织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四是推进京津冀区域在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交通一体化、环保一体化和产业合作发展等重点领域的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低碳建筑从崇尚自然的绿色精神起始,跟随世界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发展,引领低碳建筑实践,具有重视围护结构保温、地域优势资源利用(如风能)、可持续能源利用(太阳能)等特点,形成地域高技术特色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随着可持续住宅标准(CSH)的实施,低碳观念获得了全面贯彻和常态化发展,英国低碳建筑对我国当前建筑发展具有较...  相似文献   

18.
王宇光  王立  张长  安树伟 《城市》2015,(8):12-16
笔者基于文献综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全面深化三个阶段。科学处理人口压力、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态安全和战略内涵偏差是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行政体制障碍、空间结构不合理、制度安排有缺陷、区域发展缺规划、公共政策待完善、资源禀赋不足阻碍了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梳理产业分工、构建立体便捷交通、构造生态网络以及实现人居和谐等方面来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宋迎昌 《城市》2021,(4):3-10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一直是短板.从京津冀区域内的竞合关系看,通州产业发展的出路是服务业.笔者据此提出,通州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为"京津冀地区金融商务发展的新中心、北京文化创意发展的新中心、北京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产业发展总体构想是"高端引领,统筹协调,创新突破,跨越发展".最后,笔者提出构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产业发展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和产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海湾阿拉伯国家纷纷提出各自的绿色发展战略,普遍制定了气候治理、能源转型等系统行动规划,相关建设项目取得一定成效。海湾阿拉伯国家开启绿色发展之路具有多重考量,既是其能源转型与经济多元化愿景的题中之义,也是其建构新型社会契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这些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受技术制约等基础性困难、传统化石能源经济模式惯性、乌克兰危机长期化等因素的影响,未来海湾阿拉伯国家绿色发展将面临不少挑战。但从长远来看,全球能源绿色低碳化转型将是主流趋势,海湾地缘经济与政治形势总体向好,乌克兰危机潜藏绿色转型新萌芽,这些因素都将给海湾绿色发展带来新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