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产城融合是相对于产城分离的产城关系模式,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新型产城关系,当前,对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这种情况不能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新阶段指导产城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在梳理产城关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主要指标,从工业化发展水平、 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及产城关系3个维度构建了包含1个目标层、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突出了以人为本、 创新驱动、 生态文明理念在产城融合评价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驱动下产城关系的"新"特点,对各地区编制产城融合发展规划、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顺江 《城市》2017,(11):13-19
产城融合是"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58个产城融合示范区之一——福建省泉港区为例,探讨石化产业园区与城市的融合发展策略.由于石化产业的特殊性,石化园区的产城失调不仅体现在与中心城市之间,更严重的是与新城之间.石化园区与新城之间的产城失调,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石化产业与新城不协调,主要是新城发展滞后;二是新城发展与城市功能不协调,主要是城市功能提升缓慢.石化新城产城融合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尽快提升城市功能.为此,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步推进三个方面的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是关键,目标是构建以工业、 商贸和旅游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社会融合发展是核心,重在构建以现代市民为主体的城市社会;空间融合发展是基础,努力构建生产、 生活和生态相协调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3.
刘厚莲 《城市观察》2017,(6):93-101
从产城融合的提出与内涵出发,依据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三种状态类型判断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较低,表现为滞后城镇化特征。通过梳理和总结深圳坪山新区、上海青浦新城和四川天府新区三个新区促进产城融合的做法,研究认为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要把握特色小镇建设机遇,以新区综合发展规划为基础;以促进人口市民化为核心促进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融合,提升人口在新区居留意愿和获得感;强化交通、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促使具有单一产业发展功能的园区转型为集现代高端产业、居住商业生活为一体的新城区,实现新区人口与产业、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4.
苗丽静  郭小楠 《城市》2019,(3):47-56
产城融合发展与城镇化效率提升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备受关注,而如何实现二者的互动则更为重要,这关系未来我国城镇化整体的运行质量。基于此,笔者通过对产城融合发展与城镇化效率提升的互动机制进行诠释,从有产无城与城镇化高成本并存、有城无产与城镇化低收益并存、产城割裂与城镇化低效率并存三大层面分析了产城融合发展与城镇化效率提升相互影响中的突出问题,并据此提出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城镇化经济力,完善城镇配套功能,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及强化城镇化中的市场化建设等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与城镇化效率提升的互动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守智 《城市观察》2015,(3):100-110
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协同发展的耦合联动关系。然而,在一些地方实践中,由于各种非理性、非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往往轻视或者忽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城镇化发展的"推拉效应",最终导致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产城关系"两张皮",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有鉴于此,要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就必须要做好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与升级转型。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阶段,产业经济和产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城镇空间的持续拓展和城镇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在新的形势下,"产城融合"成为了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解析"产城融合"的内涵,然后结合西宁市"产城融合"发展的研究案例,探讨以"产城融合"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及产业社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深度探讨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必要性和产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通过寻求创新PPP模式与产业新城运营的结合点,全方位、立体化解析产城融合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片区综合开发的发展方向,同时以中交集团成功中标的温州高铁新城为实践,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PPP综合开发项目的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最发达、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珠三角城市群经过40年的发展,体系日渐完善,人口规模逐渐壮大,城市之间联系不断加强,城市化水平在国内三大城市群中遥遥领先。但还存在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足,城市化水平两极分化严重、与城市规模等级不匹配,产城协调性不高、个别城市严重失调,人口稳定性不强、城镇化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由此,本文提出强化城市群发展思维,推动城市群内创新、产业合理分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城融合和社会融合,引导人口有序分布,促进珠三角城市群健康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提高我省农村城镇化建设质量,就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目标,以转变城镇发展方式为手段,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和城镇组团为主体形态,以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为保障,促进产业发展、就业转移和人口聚集相统一,全民提高城镇自身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和城乡发展协调程度,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互动、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符合吉林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岳隽  古杰 《城市观察》2015,(6):168-177
产城融合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是发展手段也是重要的发展目标,然而从学术研究的视角看,我国产城融合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现实发展对理论的诉求.从空间组织的逻辑视角出发,构建了产城融合的框架.概念框架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从空间组织的视角对产城融合不同的分析视角进行逻辑梳理,对于产城融合研究过程中观点片面性的规避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是构建新时代城市生命共同体、形成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级形态的关键举措。上海应加快推进公园城市建设,通过构筑生态基底、落实人本理念、加快产业转型、深化社会治理等方式,推动实现产城融合、职住融合、城乡融合,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构建“人、城、境、业、制”和谐统一的城市发展新范式,以系统的生态发展观引领上海城市发展新征程。  相似文献   

12.
张明斗  曲峻熙 《城市》2016,(12):16-20
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发展效率问题,有效地提升城镇化发展效率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及适应新常态要求具有关键性意义.笔者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状态及其效率的分析,系统阐释了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提升的响应机制,认为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的提升将是实现由数量至上到效率至上、 由城镇优先发展向城乡协调发展、 由非均衡型向均衡型、 由产城割裂向产城融合发展的城镇化转变,并据此从发展道路、 空间结构及功能建设等层面提出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提升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3.
叶振宇 《城市》2016,(2):55-59
产城融合从理念走向实践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各地发展条件差异较大,采取同一模式不切实际,探索各具特色的产城融合模式势在必行.适当划分产城融合模式类型,对地方政府开展实践具有引导作用.各地宜针对实际条件合理选择可借鉴、可复制、可持续的模式类型,围绕主要导向,实施分类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应该像"蜂巢"一样,城市各个功能板块可以有机融合、生长。"蜂巢城市"是为新型城镇化发展量身定制的"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的整体解决方案。在不久前召开的复星国际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表示,目前复星集团已有8个"蜂巢城市"项目成功落地,总建筑面积达到520万平方米,包括上海外滩金融中心(金融蜂巢)、成都金融岛(金融蜂巢)、上海星堡养老社区  相似文献   

15.
袁钢  路国华 《城市》2015,(5):20-23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给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带来很多新的机遇,当然,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笔者就城镇建设中的投融资以及产城融合这两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投融资解决的是城镇建设中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产城融合则解决的是城镇建设的资金怎么使用,用到哪些地方去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实现产业与城市布局的科学规划。概括起来是两句话:第一句是政府不能唱“独角戏”,第二句是规划不能任性。  相似文献   

16.
刘栋 《城市观察》2014,(3):118-125
本文从国内外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及背景着手,以制造业名城佛山为例,分析历年来佛山城市定位和产城人融合战略的演进,并在实践中探索"1+2+5+X"城市组团模式下人与自然生态、文化科技和谐酿成的三湖模式、佛山新城模式等成功做法,揭示了产城人融合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17.
例游斌  王振坡 《城市》2014,(1):39-45
正一、研究背景(一)城市新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城市新区的建设开发成为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城市新区位于大城市边缘,拥有自己的"母城",以城市整体为依托,承担中心城区的部分功能,与其互动协调发展,但是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与管理体制,具有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城市功能。超越传统的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工业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建设,追求产城融合的综合性新  相似文献   

18.
晏朝飞 《城市》2022,(7):46-57
笔者依据优势集聚理论,对产城融合的基本内涵进行阐释,解析产城融合所应具备的三要素:生产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与公共服务优势。从生产水平、人力资源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三个维度构建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产城融合水平开展定量评价,其中武汉市、长沙市、株洲市、南昌市和襄阳市的融合红利系数大于1,处于不同程度的有效产城融合状态;从区域整体水平上看,未形成可观的产城融合发展红利。综上,通过自然与人为的集聚方式保持要素间的相对均衡发展、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产城融合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港城关系与港口城市转型升级研究——以新加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港城关系的梳理,分析了港城关系演变特征、港城腹地发展类型、港一城经济互动等理论,通过新加坡转型升级中的港城关系研究,发现新加坡不存在港城关系演变中的自增长效应阶段。新加坡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伴随着港城关系的改变,从初始联系——相互联系——集聚效应。港口城市新加坡转型升级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0.
黄媛  吴秀苹  胡宇橙 《城市》2020,(2):27-33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培育发展特色小镇成为我国当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笔者通过回顾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背景,结合产城融合内在机理,分析特色小镇产城融合发展要素,并从目前已公布的两批国家级特色小镇数量位居前五的省份中选择不同发展模式的特色小镇,对其产城融合发展实践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