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存在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农村人口空心化、"大城市病"以及二元户籍制度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难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就近就地城镇化以人文本,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有效就业为基础,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达到人、产、城三者的融合,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2012,(7):79-86
随着大都市一体化战略的提升,如何依托核心区发展旅游经济已成为边缘区的重大课题。韶关通过积极探索,依托深圳、广州等核心区域,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积极调整发展模式,主动引入外部力量,有效突破生态保护、财力有限和发展模式三重制约,破解了大都市边缘区普遍存在的"有资源不等于有市场,有优势不等于有品牌"的困境,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为大都市边缘区旅游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孙莉  吕拉昌 《城市观察》2013,23(1):150-15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El益发展,大都市区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管治作为解决大都市区困境的有效手段,受到政府部门及学者的关注。相较于长三角大都市区和环渤海的京津唐都市区,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区的管治具有其独特性。本研究首先简要分析珠三角大都市区管治的必要性和管治历程,接着从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四个方面阐述了珠三角大都市区管治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在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区的管治中起主导作用;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在珠三角大都市区管治中参与不够;珠三角管治的效果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刘荣增  王淑华 《城市》2008,(10):3-7
都市蔓延和无序扩张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城市地理空间变化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小汽车的普及和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网络的拓展,首先是住宅,随即是工业、商业、办公用地相继大规模向城市外围迁移,形成了人口、就业岗位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大范围扩散,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王建军 《城市观察》2009,1(1):179-186
本文借鉴当前城市转型和公共交通引导发展(TOD)的理念,探讨了TOD模式在广州黄埔区转型中的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TOD的转型规划策略,为当前我国大都市轨道交通发展背景下的近郊区转型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国际大都市的内涵与特征入手,分析了国际大都市的主要特征,以此为依据,研讨了重庆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战略背景,提出重庆在国际层面、 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定位,并提出国际要素配置中心等四大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7.
彭震伟 《城市》2007,(2):3-5
一、上海大都市地区新城发展的基本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随着国家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要求,上海的城市功能和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导致上海城市发展空间及功能布局的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董雷 《城市》2015,(12):68-71
笔者以浙江横店为例,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市场机制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提出目前横店在城镇化过程中还存在公共文化设施缺乏、城镇建设用地紧张、市民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并从构建新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政府规划引导、建立投融资体制、完善和优化基本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为今后的小城镇发展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际都市和世界城市,一般都具有巨大人口规模,且几乎主要的国际城市都是开放的移民城市,在日益全球化并纳入世界城市体系的过程中,上海通过国际移民和国内迁移来实现人力资源聚集促进城市竞争力,上海的移民结构和移民政策有待调整,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移民问题。  相似文献   

10.
规划方案作为相关利益主体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应当在规划评估中予以重视。基于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采用S-CAD政策评估方法,以陕西省佳县的《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规划》文本为例,选取规划编制与实施主体——政府作为主导视角,对规划文本的内容进行解构,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立场、目标、手段与预期结果的一致性、充要性与依赖性分析。研究发现:一、该规划文本自身的逻辑性较强,各个环节存在基本的对应关系;二、规划文本当中对于产业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问题的解决方案描述较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交通环境改善以及人口流动的实质性解决方案相对较少,逻辑上存在一定的漏洞,需进一步完善逻辑链条。基于此,提出建立城乡规划全过程评估体系及重视多元利益主体协调关系的建议,以期为相关规划的编制与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20年我国完成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70%,其中65岁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50%[1],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县域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老年人口空巢化趋势不断加强,传统家庭模式难以承担养老任务,社会养老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系统梳理平江县的养老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缺乏个性化养老服务、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滞后、群众对社会养老接受度低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政府加强统筹管理、因地制宜发展养老模式、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等对策,以期对其他县域有借鉴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武汉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应坚持城乡一体,走城郊融合的城镇化道路;因地制宜,走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转变方式,走绿色、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优化管理,走市场配置型的城镇化道路;提升服务,走功能互补型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王景全 《城市》2013,(5):31-36
宜居是21世纪新的城市观。建设宜居城市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路径,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中原经济区走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集约紧凑、生态宜居、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宜居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城镇化由量的扩  相似文献   

14.
15.
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本文重点对河南省平顶山地区舞钢市三化协调发展的模式进行了调研、分析和总结。舞钢市在三化协调发展中坚持四三二工作法(四项原则、三项政策、二项保障),确保了新型城镇化健康、快速地推进,其成功做法及经验得到了当地群众及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本文最后建议将该市作为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试验区,在全省范围内先行先试。  相似文献   

16.
马林靖  郭彩梅 《城市》2019,(7):22-28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之一,就地城镇化是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了解就地城镇化的实践效果以及农民的就业转型出路,以宝坻周良水苑小区作为研究对象,从就业、收入和生活等多角度深入分析就地城镇化发展中农民就业转型的路径、去向、行业分布、单位类型、收入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等,以期为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相关问题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农民市民化是城镇化的重要特征。本文探讨了农民市民化推进过程面临的主体性和制度性制约因素,提出强化政府责任,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强化制度创新,优化制度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本文着眼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川东中小城市人口流动态势,总结本地城镇化的特征与路径。以四川省开江县人口本地城镇化为例,从特征与问题表里两方面对开江县人口流动过程中的人口转移、产业集聚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川东中小城市人口本地城镇化面临的经济发展缓慢和人口大量外流,资金缺乏而难以支撑相当数量人口的本地城镇化等主要问题。结合这些问题,对新时期川东中小城市人口本地城镇化的路径展开论述,探索出主承载地选择、层次引导和次区域引导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居住区边缘空间是居住区与城市之间信息传递与物质交换的载体,承担着居住区与城市异质空间之间资源交换的功能。然而就目前而言,居住区边缘空间普遍存在着与城市分离、封闭性过强、空间利用率低、功能形式单一、缺乏人性关怀等系列问题。该文针对现存问题,以重庆广益街居住区为例,引入生态学中的边缘效应理论,建立“柔化—融合—共生”的策略框架,以期柔化居住区与城市之间的硬性分隔,提升城市整体空间形象,激活城市空间活力,为类似的居住区边缘空间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姜丽丽  王士君 《城市》2010,(4):18-23
资源型区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类型体系中重要的一类,而且由于资源结构的约束性和产业结构的单一性等,这类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往往存在着较大障碍。我国对资源型区域的研究始于建国之后,20世纪90年代以前,相关研究主要基于为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服务的开发导向性研究,内容多涉及资源的开发、居民点的设立、规划以及地区的发展战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