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民初,中国动乱,在俄国的支持和煽动下,外蒙古宣布“独立”,中国北疆风雨飘摇。1912年初,受外蒙古“独立”的影响,在俄国支持下,呼伦贝尔的蒙古封建主亦趁机作乱,宣布“独立”。对此,中国政府旗帜鲜明地反对:一方面,对呼伦贝尔封建主势力采取了剿抚并用的策略;另一方面,与俄国严正交涉,并充分利用国际因素,最终于1915年11月6日签署《中俄会订呼伦贝尔条件》,俄国承认中国对呼伦贝尔地区的主权。1917年底,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中国政府抓住时机,于1920年初恢复对呼伦贝尔的行政控制,结束了呼伦贝尔的动乱。  相似文献   

2.
呼伦贝尔古代遗址考○林占德呼伦贝尔城始建于1734年(雍正十二年),在伊敏河西岸今海拉尔市正阳街一带,称呼伦贝尔城,也称呼伦城。①1743年(乾隆八年)额设一副都统衔总管坐镇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因境内有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②。自古以来,呼伦贝尔就是多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 ,认为今居住在呼伦贝尔地区的两个苏木的厄鲁特 ,系来源于四卫拉特之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的呼伦贝尔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东北近代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依据相关文献、档案资料的记载,对呼伦贝尔地区教育问题进行考察,通过概括、论述本地教育状况与特点,揭示清末民初东北边疆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特色与规律。  相似文献   

5.
呼伦贝尔地区的通信历史悠久,解放前经历了由传统邮驿到近代邮政创设和发展的历史变革。早在元代,根据政治和军事需要在这里相继设立邮驿等通信设施,用以飞报军情、传递官方文书。清代,为了传递公文、抵御沙俄,在原有驿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卡伦通信模式。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塞北邮驿,对保持边疆与中央王朝的联系、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巩固边疆发挥过重要作用。鸦片战争之后,沙俄趁机入侵,在这里建立了“客邮”,近代邮政事业开始在呼伦贝尔萌芽。晚晴至民国期间,呼伦贝尔近代邮政发展较为迅速,表现为邮政处所数目增多、邮政业务广泛、邮路多样等方面。这些为新中国成立后呼伦贝尔地区邮电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6.
呼伦贝尔因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历史上有许多游牧民族或部族在这里活动.在<蒙古秘史>中.记载了许多发生在今天呼伦贝尔地区的事件.这部分资料虽然比较散乱,但对于研究蒙古民族的发祥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前后的历史活动却十分重要.蒙古族发祥于这个地区,在成吉思汗统一诸部的过程中.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发生在这个地区.  相似文献   

7.
“新巴尔虎右翼宣统二年户口册”为内蒙古档案馆藏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作为“遗留性史料”,其所载内容多为清代其他史籍所缺漏,因而对清末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人口及各部落社会状况的了解和探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对“新巴尔虎右翼宣统二年户口册”的编造形式、规则、所录项目予以详尽说明的同时,也对户口册的内容进行多方位的、全面的分析,进而对新巴尔虎部人口状况、妇女地位、黄教的影响等方面有更为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吕振羽同志的名著《中国民族简史》,初版于1948年,是此前一年在哈尔滨市写成的。1950年,著者又在大连对本书修改订补,由三联书店出版了新的增订本。那时,我正在呼伦贝尔地区从事当地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调查工作。回京后,以极大的兴趣阅读了这部著述,获得很多的  相似文献   

9.
呼伦贝尔地处中国东北边陲,与俄国有1010公里的边界。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俄国人在呼伦贝尔活动长达300多年,特别是中东铁路修筑及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大量俄国人进入呼伦贝尔定居,呼伦贝尔成为中国境内俄侨主要聚居地之一。  相似文献   

10.
清朝末年 ,随着沙俄侵略的加剧 ,呼伦贝尔边界问题日益突出。中俄双方就边界事务问题进行了几次接触 ;光绪十二年 (1886年 ) ,中俄东段边界重勘 ,召开岩杵河会议 ,着重处理吉林边界纠纷事件 ;宣统三年 (1911年 ) ,中俄东界第二次重勘 ,召开齐齐哈尔会议 ,处理黑龙江呼伦贝尔陆路界线的划定问题 ,最终签订《满洲里界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当时宋小濂作为地方官员 ,参与了呼伦贝尔边界勘察及边界交涉全过程 ,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是一位较为杰出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11.
关于清代前期的贵州各府人口,史籍记载较多。但比较系统的只有康熙《贵州通志》、乾隆《贵州通志》和《嘉庆重修一统志》,分别记载了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的贵州各府人口数。  相似文献   

12.
一、斡赤斤和翁牛特 蒙古翁牛特部,属阿鲁蒙古的一部分,乃成吉思汗弟弟斡赤斤后裔的部落。关于斡赤斤,《史集》是这样记载的:在蒙古人中,他以好兴建宫院著名,成吉思汗爱他胜过诸弟,让他坐在诸兄之上,斡赤斤的威望很高,经常奉命出征,而元代成吉思汗家系贵族中,只有斡赤斤有“国王”之封。翁牛特,即“有王的部落”之译,此王概指斡赤斤。大蒙古国时期,斡赤斤的封地在东北呼伦贝尔地区,不过当时的呼伦贝尔,不仅限于今内蒙呼伦贝尔盟,是泛指从呼伦、贝尔两湖附近及北方额尔古纳以西石勒喀河流域,直至贝加尔湖之滨的广大范围,翁牛特部的先人最初是游牧在这一地区的。  相似文献   

13.
呼伦贝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民族文物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历史沿续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在民族学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是研究呼伦贝尔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之一。近十年来,我们主要对盟内蒙古族(巴尔虎部和布里亚特部)、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族文物从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艺术发生学等学科进行了初步考察和比较研究,取得了初步认识。本文就呼伦贝尔民族文物研究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4.
呼伦贝尔地处祖国北疆,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森林宝库和优良的游牧场所。由于受西伯利亚冷风气流的影响,这里的农耕生产直到近代才有所发展。剪伯赞在《内蒙访古》中指出:呼伦贝尔“这个草原不仅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而且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呼伦贝尔的考古是随着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同时带来了对这里的考古调查而诞生的。17世纪中叶以后,沙皇俄国的入侵不断向黑龙江流域扩展,同时一批人种学家、民族学家开始研究东北历史。此后不断有人到呼伦贝尔来搞考古调查,他们大多沿滨洲铁路附近及中国的边境地区活动,…  相似文献   

15.
在呼伦贝尔西部,有一道古代遗留的边壕,经苏联而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全长约七百公里这道古边壕不见于史书记载,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注意。1864年,俄国贵族克鲁泡特金到中国边境地区游历,将边壕称作成吉思汗长城。1897年,屠寄主持黑龙江舆图测绘,曾考察此边壕,命名为金源边堡。此后,呼伦贝尔边壕始为世人所知。关于这道边壕的时代,国内外学术界有多种不同意见。继屠寄金源边堡说之后,张家墦、张伯英又称之为兀术长城。寿鹏飞认为边壕为汉武帝徐自为修的光禄城。近年,又  相似文献   

16.
《中文信息》2007,(12):49-49
涠洲的三婆庙建于1732年(干隆三年)。她有三姐妹,老大在福建,老二在澳门,老三(她)即在岛上,三婆名叫林莫娘,她活着的时候经常帮助海上一些遇难的渔民,她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便给她修了一座庙。岛上供奉“三婆”是在每年春节、二月初二、三月二十三(诞生目)、八月初二,届时的祭祀活动非常热闹。  相似文献   

17.
呼伦贝尔盟位于我区的东北部。自古是我国最好的天然大牧场之一。据记载,远在一九一○年,当时不到五万人口的呼伦贝尔牧民就有马约三十万匹,牛约二十万头,羊约二百万只,骆驼五万峰,所以世称呼伦贝尔为“富庶的巴尔虎”。 辽阔的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池、贝尔湖.呼伦池,位于呼伦贝尔盟的中部偏西。据史书记载,在唐代称为俱轮泊,元代称为阔连海子,清代称为库楞湖、呼伦诺尔、达赉诺尔等,今称呼伦池或达赉湖。贝尔湖,位于呼伦贝尔盟的南部边缘。据文献记载,元以前称为捕鱼儿海子,清初称为布雨尔鄂模(满语称湖为鄂模)、布雨尔池,后将布雨二字切读成“贝”,变成贝尔湖了。今称贝尔湖,是中、蒙两国的界湖。湖成椭园形状,它与呼伦池有乌尔逊河相连,亲如姊妹,自古成为抚育蒙古民族成长的摇蓝。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北疆开发保卫者的足迹——读《达斡尔族简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十四世纪下半叶,达斡尔族就已生活在黑龙江以北地区,是那里最早的开发者之一。数百年来,达斡尔族人民在黑龙江沿岸,嫩江流域、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上,洒下了辛勤耕耘的汗水。达斡尔族历史的研究由来已久。探求自己民族舶源流,书写自己民族的历史画卷,是近两个世纪以来达斡尔族学者的深切愿望。早在1933年,华灵阿就撰写了《达斡尔索伦源流考》(满文手写本)。之后,郭克兴、孟定恭、阿勒坦噶塔、钦同普、何维忠、孟希舜等也曾编写过达斡尔族史志方面的书稿。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兄弟民族的专家、学者也为达斡尔族历史研究付出了艰苦劳动。  相似文献   

19.
东北经济区应被界定为包括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通辽、赤峰、兴安盟和锡林格勒盟等五盟市在内的经济区域,以取代传统的仅包括东北三省的东北地区。在产业结构和地域分工态势上,东北经济区各地区间具有一定的产业梯次,各专业化部门均具有以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为地域分工的特征,且地区间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非合意性的"趋异"和合意性"趋同"。以此为依据,在"地区互动"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东北经济区应选择核心与外围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梯度推移的区域发展模式,以促进和实现东北经济区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由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呼伦贝尔市政府、新巴尔虎左旗旗委、旗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诺门罕战争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9月7日、8日在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隆重召开,来自蒙古国、日本国、中国北京、内蒙古、浙江、黑龙江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诺门罕战争是1939年5月4日至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