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绪石 《兰州学刊》2008,(8):184-187
促使张爱玲的现代性转向日常的因素有:上海的现代消费主义文化、日伪文艺环境、独特的女性意识、中国文学传统等,另外,战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宽容的现代意识与世俗化生活原则的制约下,张爱玲完成了对文学现代性的建构。张爱玲的文学现代性是一种怀疑文明的中国式的世俗现代性,具有媚俗倾向;是一种基于宽容的现代意识但最终又有一定传统意味的反现代性;是一种与五四有一定关联但主要体现上海市民精神的文学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40年代起,人们一直很关注张爱玲,先后在华语大地上掀起了三次“热潮”。“张热”的成因很复杂,纵观三次“张热”,具有优势地位的“意见领袖”们对文学作品的“第二文本”阐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的引领下,更多的受众参与到张爱玲作品的解读中,推动了一次又一次张爱玲热。  相似文献   

3.
流言的世界     
吕丽娜 《兰州学刊》2008,(Z1):180-181
在中国文学史上,20世纪40年代在沦陷区孤岛上海,张爱玲的作品明显区别于当时上海两大文学派别:抗战文学和闲适文学,张爱玲以独特的语言,描写一个个突兀的故事,在中国习以为常、入世近俗的故事里,却浸透着无边的绝望,张爱玲记录下那个时代本真的生活和感受,这为后人留下了从各种角度阐释的空间,文章从张爱玲文本的情感世界入手去理解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受众往往受到现场语境的影响甚至制约,反之又对语境建设起到作用。这二者又共同影响文学创作。小说《青春之歌》从写作到出版,出版后又接受语境的规约进行了诸多修改,修改在突出语境要求的同时付出了损害文学价值的代价。繁荣文学的关键是尊重文学创作规律,创造适合文学发展的语境。  相似文献   

5.
赵树理·张爱玲·五四文学传统·民间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云鹏 《云梦学刊》2002,23(4):54-57
在五四文学传统视野中的赵树理和张爱玲,赵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是:(一)对启蒙(救亡)立场的传承;(二)艺术形式方面的民粹立场,则绕过或远离了五四文学创作传统的主流。张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则表现为:(一)基本上排斥和放弃了五四知识分子(作家)的启蒙立场;(二)呈现出一种反“现代”的态势;(三)艺术形式上既吸取了中国传统小说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又广泛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和心理分析等艺术手法,形成了一种新“传奇”体小说。另外在民间理论的观照下赵树理和张爱玲创作中的民间立场及其形态得到了呈现。  相似文献   

6.
<正> 张爱玲其人其文与我们隔绝了30年,开始是讳莫如深,继而便不得而知.同台港文学与大陆文学的断裂一样,人为的阻挠使得录属同一民族及文化渊源的文学不能彼此交流,互相汲取营养,只得兀自固守一方,伶俜地招摇着,使人为之嗟叹不已.台湾对大陆新文学的封锁限制当中,张爱玲却是个例外,其作品畅通无阻,几乎全由皇冠出版社一手包揽.由于张爱玲在香港前后居留过好几年,又于此地创作发表过作品,自然倍受人们青睐.港台评论界总是喜欢将张爱玲拉入各自的行列中,我们不少人却也误把张爱玲当作港台作家,甚至将其视为通俗小说家的一员,实为大谬.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与张爱玲是公认的海派文学的代表,但对于二者的相似与相异性,学术界、包括王安忆本人一直都无定论,存在颇多争议之处。论文在海派文学这个背景下,结合王安忆与张爱玲的具体作品和创作理论对二者进行比较,认为二者不同之处在于:面对现实的生活,张爱玲是典型的虚无主义的,王安忆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相同之处在于: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对普通人的关注和与政治的疏离。  相似文献   

8.
如何从文学叙事层面对性别政治进行有效分析,一直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所面临的难点之一。张爱玲利用细节与宏大的变奏,探索了女性与政治新的关联方式,但在性别政治内涵方面建构性不够;借助重复,张爱玲对女性与历史的关系进行了富有深意的改写,但离家别国之后个人生命体验的萎缩,又使得这一改写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因而,张爱玲的参差对照的叙事仍然是一种未完成的性别政治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语境中性别政治实践的艰难。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和杨绛40年代沦陷区上海的创作可纳入文化现实文学一类,本文从二人大体相似的合作积蓄与文学天性,探讨了她们在同一时空下创作的基本情况,指出,对乱世情怀的文化发现是她们创作的独特所在。在硝烟四起的战时中国,张、杨刻意挖掘市民文化现实,实际上与丁玲等人的执意政治现实文学共同构成了40年代文学风景。对此,令人无需价值判断,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规约了繁复多样的文本见之于世,风行一时,自有它们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黄玲青 《船山学刊》2009,(2):189-192
张爱玲小说和紫式部的《源氏物语》都汲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又能超越与创新,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张爱玲小说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源氏物语》则立足于日本民族的特性,实现了汉文化与本土文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荒诞”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核心观念,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甚深的张爱玲无疑接受了这一源自西方的概念,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张爱玲却从“中国”的人生入手,将西方的“荒诞”意识转化为很有东方意味的“苍凉”,显示了张爱玲融化西方,创造本民族文学的深厚功力。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擅用意象,抽象意象不同于实意意象,是以意象所产生结果作为意象考察的分类。此项考察至今在文学研究中仍然是一项空白。"封住"意象、"割裂"意象和"隔断"意象是张爱玲抽象意象的诠释手段,也是张爱玲独有的风格体现。这种抽象意象结合心理学理论使张爱玲创伤性记忆得以外显,通过一系列的"忧"之情节的诠释,解读张爱玲文字背后的情感内蕴和人性纠结。  相似文献   

13.
"荒诞"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核心观念,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甚深的张爱玲无疑接受了这一源自西方的概念,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张爱玲却从"中国"的人生入手,将西方的"荒诞"意识转化为很有东方意味的"苍凉",显示了张爱玲融化西方,创造本民族文学的深厚功力.  相似文献   

14.
"荒诞"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核心观念,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甚深的张爱玲无疑接受了这一源自西方的概念,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张爱玲却从"中国"的人生入手,将西方的"荒诞"意识转化为很有东方意味的"苍凉",显示了张爱玲融化西方,创造本民族文学的深厚功力.  相似文献   

15.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本文结合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文学观,对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揭示了张爱玲文学卓然不群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肖佩华 《江淮论坛》2005,(6):125-128
传奇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现代中国市民小说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优秀的文学传统,从张恨水、老舍、张爱玲到冯骥才、林希等作家创作了新时代的市民传奇,充分说明了民族传统文学醇厚久远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17.
对在多元化时代的来临加速形成的流散文学大语境下处于边缘状态的作家及其创作主题越来越鲜明的持续关注,使近期的诺贝尔文学体现了当今多元化视野中的世界文学的基本特征:在对时代精神的全面地深层次表现中,有着对新的生存观和新文学观的大体一致的流散价值取向,以及由流散而必然产生的混杂与边缘特征.流散性是随着一波又一波全球性的移民潮而形成的特点;混杂性是多种文化相互交流、冲突、渗透、交融的产物;边缘性则是文化消费主义对文学原有价值的消解.  相似文献   

18.
袁良骏 《晋阳学刊》2011,(3):116-126
改革开放前,各种《中国现代文学史》均只字不提张爱玲,美国夏志清先生的张爱玲研究也并非源头,早在上海"孤岛"时期,已出现了第一批研究张爱玲的学者,其中以傅雷为代表。早期的张爱玲研究肯定了张爱玲小说的成就和文学地位,为重新审视张爱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创作生命力和经典化过程是研究者瞩目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双语创作、港台文学、翻译文学及海外文学角度立体眺望,藉助女性主义、文化消费等理论视角,以发现张爱玲文学世界的多重价值。文本内外的阅读、观看、聆听,复杂、参差、跳跃,得失成败之间,为汉语写作的世界化道路留下了探索的印记。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研究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21世纪以来,更加趋于理性、冷静的研究界对张爱玲的研究从人物形象、心理分析、叙事艺术以及张爱玲的文学观等多个方面作了有力的开掘和拓展,进一步推进了国内张爱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