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一)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根据区域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来设计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系统应包含人口系统(R)、资源系统(Z)、环境系统(H)和经济系统(J)四个子系统,在每一个子系统中又包括若干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在理论界有一个极其浅显、但又颇耐人寻味的"木桶原理".木桶由若干木片组成,木桶盛水量的多少,不是决定于最长的那块木片,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片.欲使木桶里的水盛得多一点,就应加长最短的木片或以长木片更换之.其基本思想是:以提高系统中最薄弱环节的水平,来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将这个原理运用到ERP系统评价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寻找系统中最薄弱的子系统,并将它优化.  相似文献   

3.
桂林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及其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城市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大系统,其发展是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这种"综合作用"并不是各个子系统的简单相加,而是靠各个子系统科学地组合以求得系统"整体效应"的最优化。因此,对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首先应该利用物理学和数学中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通过系统分析将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总目标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建立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性化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大背景,我国的高等教育,每一所大学的发展都要在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使各高校首先面临一个更大的开放环境,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环境或者说全方位竞争.高校也是这样,只有具有高竞争力的才能存活下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校的发展与竞争能力的关系已越来越密切.为了客观、科学地评价高校的整体竞争能力,观察高校在激烈竞争中所处的位置,探索提高高校竞争能力的途径,本文将反映高校综合竞争能力的各种单一指标,纳入一个有机的系统之中,并在此基础上编制评价高校竞争力综合指数.这样可以对一个高校的不同年份或同一年份的若干高校,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和排序,从而可以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和比较,做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对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而创新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各要素间的协同发展是决定该系统能否有效发挥整体功能的关键。将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划分为环境、合作和内部三个子系统,并依据协同学理论构建一个模型对其协同度进行评价,为获得关于创新系统整体运行状况的有效信息,以提高整个创新系统有序运作提供一套科学的测评体系。  相似文献   

6.
地区统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过长期探讨和总结,我们初步建成了属于这个系统工程要素的“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优质服务”、约束激励”、“组织实施”五个子系统。这五个子系统既前后衔接、联系紧密,又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职能。  相似文献   

7.
文章构建了一个城市吸纳农民工容量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从社会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人口子系统等相关方面对城市吸纳农民工容量的能力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几种不同参数的调整方案对模型进行了仿真模拟.  相似文献   

8.
最近,钱学森同志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提出了以下五点意见:一、一个国家的社会集体是一个开放的、与世界有交往的复杂巨系统;“巨”是说组成这个系统的子系统数量极大,“复杂”是说子系统种类极多,而且形式各异。子系统中有人的意识,能根据环  相似文献   

9.
产业创新是系统性工程,既要关注产业创新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创新能力提升,更要注重系统整体协同效应。文章利用2008—2020年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统计数据,应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分析了创新系统中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和整体协同度。研究发现:产业创新系统整体协同性表现为不协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技术吸收子系统存在较大波动。另外,创新环境子系统、技术研发子系统、产业效益子系统的有序度在测度区间内呈交叉变动态势也是影响系统整体协同性的原因,这进一步验证了每个子系统的有序度下降均会对系统协同性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物质的运动,也有资金的运动.既取决于企业内部的各种因素,也受企业外部条件的制约.这个复杂的系统实际上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这些子系统的共同运动,构成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作出总的评价是很困难的,特别是要对两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优劣作出比较就更困难.因为,我们不能简单地  相似文献   

11.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与自然资源、技术、资金等其它生产要素相比,当它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的运行系统中时,所创造出来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被模仿,并具有持久性.人力资源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及其潜能的充分发挥对增强区域持续竞争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绩效进行测度,发现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为区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促进区域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分析区域FEEEP系统演化机制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增长模型分析了区域FEEEP系统演化路径的特征,并以中国改革开改30年数据实证分析了区域FEEEP系统各子系统演化路径。结果表明:区域FEEEP系统是在经济增长机制和生态平衡机制共同作用下演化发展;各子系统在总体上均具有上升的演化态势,其食物子系统和人口子系统早期增长较快,近期均处于成熟及衰退阶段,而能源、经济和环境子系统早期增长较慢,但近期增长较快,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相似文献   

13.
宋海燕 《统计与决策》2012,(24):196-198
文章试图从整体的视角,将企业视为一个把投入要素转化为产品、再把产品传递给消费者的整体,在这个过程当中即实现了企业的价值又为客户提供了满意的价值,同时也使利益相关者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国民经济是个十分庞大复杂的动态系统,它由许许多多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的有效控制固然重要,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控制则更重要,因为只有综合控制才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平衡而迅速的增长,而这又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它在国际联系中的地位.如果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本上属于自发性质,政府的干预只是有辅助作用,宏观控制的能力有限;那么社会主义国家则具有有计划管理经济的职能,  相似文献   

15.
区域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区域创新能力表现为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贡献能力.如果用计量方法研究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那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应当视为被解释变量,区域创新能力则应视为解释变量.基于这一观点,经调查分析,构造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并应用专家评价法对指标体系中的分项指标和基础指标分别赋予权重,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16.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一当前的热点问题,文章旨在构建二者之间的统一性互动框架,以便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论文从区域性层面,基于系统性视角,并考虑到区域经济内部的协调发展,构建了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之间的E-C-F互动框架,包括了区域金融子系统、区域经济子系统、二者之间的互动关联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运行的经济基础 ,在社会保险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它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储存、分配和使用等环节构成它的子系统 ,各子系统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 ,浙江乡镇工业应如何组织新的优势已成为全省上下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我们经过两年的研究认为 ,乡镇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子系统应通过产品开发、技术进步 ,由传统的轻结构向新型轻结构转换 ,才是符合省情的战略选择。本文仅就新型轻结构的运行特征和目标特征加以专门论述。一、新型轻结构的运行特征1.系统性。新型轻结构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 ,一个从资源到生产、技术、市场服务 ,组织管理、客观环境等一系列相关的系统目标。它包含着两层意思 :一是整个系统或某个区域 ,把新型轻结构作为一个整体目标 ,它是多目标的…  相似文献   

19.
协同发展(cooperation development)是系统内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耦合而成的同步、协作与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过程。它不是单个系统的事情,是一种"整体性"、"综合性"和"内生性"的聚合,是系统整体中所有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作用的动态程度的反映。在区域生产力的布局中,只有把与生产有关的各项活动在功能上进行统一、协同和耦合,才能实现该地区经济的永续发展。区域生产力的协同发展不是即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通过对原有系统不断地诊断、调整、评价,周而复始逐步实现。对生产力区域协同发展程度的评价是实施协同发展的前提、指导和实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利用模糊分析法控制企业物流成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高常 《统计与决策》2005,(21):145-146
一、模糊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模糊分析法是在对一个事物难以考核的情况下,将一个大的系统分解为较小的系统,较小的系统再分解为更小的因子,然后确定最小因子的权重,最后推导出整个系统的重要性的一种科学方法.因为最小因子容易感知或计算其重要性,所以考核比较准确,这样,对这个事物的整体评价就相应科学.例如,将某人的素质分为交际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水平、操作能力等,再把交际能力分为对熟人的交际、对陌生人的交际等,把学习能力又分解成学习新鲜事物的能力、学习基本常见事物的能力等,然后对这个人的每种细分能力调查并加权,最后推算出这个人的整体素质.模糊分析法一般适用于评价和选择不完全信息的事物,其前提条件是对评价和选择的事物其评价指标必需可分解,分解到最后的指标因子要能感知或计算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