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文学科理论家的文字往往蕴含着他独特的精神基因和人格基因,美学学科尤为如此.在众多的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中,宗白华留给人们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他那浓烈的诗意情怀.宗白华的这一特征与他的内倾型人格有着直接的联系.内倾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偏于内省、情绪悲观、做事稳妥.根据现在所能看到的材料进行判断,宗白华是典型的内倾型人格.内倾型人格使宗白华特别注重内心体悟,使他思考问题的视角更多地集中于自身及对象的精神世界,这一特点直接影响了他美学思想的发生."艺术是创作主体人格的外化"是宗白华的基本美学观念.这一观念的产生乃至其美学思想的发展都直接得益于他的内倾型人格.宗白华的美学思考之所以具有浓烈的诗意情怀与他对人格境界的追求有直接的关系,而他对人格境界的强调也正源于他的内倾型人格和建基于此人格基础上的美学观念.把握宗白华的基本人格特征是我们理解其美学思想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庄子人格是一种悲态人格。庄子放达的外表下面是安时处顺的精神内核。面对命运的捉弄,庄子采取一种顺应的态度,呈现出悲态人格;庄子对德有很高的期待,但社会虚假之德泛滥,他又无能为力,显得逆来顺受,反映出他的悲态人格。庄子笔下的理想人格,是他在现实束缚下寻找的精神出口,是不超然基础上的超然,超然是出于无奈,理想人格只是他深层悲态人格的一个出口而已。同时。庄子的悲态人格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韩振华 《兰州学刊》2006,(9):70-71,90
王船山(王夫之)四十多年矢志于《易》,易学修养极高,他的易学思想与其人格美学思想紧密相关。具体来说,船山易学中的身心观建基于“气”的思想,具有浓厚的生命美学意味;其心性观则表现出古代君子进德修业、追求德之大美的强烈意图;船山的人格美学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英雄人格和政治家人格的统一,特别突出刚健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即道德充实、人格伟大、情操完美的人。而孔子却是一个具有真率性情的人。这看上去并非完全符合他或者儒家的理性标准,或者说,孔子的人格并非"完美"。他常常于恭谨、温和、慈爱之外,流露出其率真的秉性和生动的表情。但这丝毫不影响孔子的君子仁德,反而更让我们感觉到孔子的真实和可爱。孔子的这种率直人格是其率真个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其君子人格的自然流露,它至今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一样,李贽对理学展开了批判;所不同的是,他对理学的批判和对启蒙思想的建构是围绕着个性、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展开的,致使个性、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成为其启蒙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出于对个性和独立人格的推崇,李贽以异端、狂者自居;并且指责理学的所有错误都源于盲目顺从以及丧失独立人格.出于独立人格和人格平等的需要,李贽向三纲发起进攻,在质疑“君为臣纲”和“夫为妻纲”的同时,发出了男女平等的最初呼声.  相似文献   

6.
荀子强调对不同事物的“类”的区分,他从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出发建构其理论体系。荀子的理想人格即圣人人格思想就是沿此思路而来,他提出圣人人格的根本特征是知通统类,核心是明礼义之统。荀子又把他的圣人人格思想贯彻于社会治理构想,从而提出了圣王以礼治天下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贺立华 《东岳论丛》2002,23(6):110-111
10 0多年前的郑观应是中国书生人格真正完成现代转型的启蒙思想家和先行者。他的“兵战不如商战”思想 ,第一次打破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将商品经济观念提升到“富国强兵”的重要地位 ;同时他又是商战的出色实践者 ,其行动本身对中国长于“务虚”“论道”书生人格具有大于话语启蒙的价值。他的“君主立宪”“设议院”等一系列改革主张 ,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独裁 ,其中的西学参照 ,打开了他世界性的文化视野 ,提升了他跃入工业文明的思想境界 ;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底蕴深厚的人 ,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浸润了他的人格精神 ,也给了他“商战”行动的智慧。对郑观应的深入研究 ,将为知识界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8.
张雨  韩飞 《理论界》2007,(12):122-123
当代人的市场人格是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存在的资格和品格,属于客观自发型的、实然人格;当代人的道德人格是一个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资格和品格,属于自觉型、应然人格。"市场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完善对于当代人是不可分离的,应把完善其市场人格与完善其道德人格紧密结合起来,使其相得益彰、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9.
除政治功绩外,周恩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伦理化人格。其道德人格表现为:富于人情的情感伦理,高度负责的责任伦理和克己爱民、平等待人的社会伦理。  相似文献   

10.
唐祖敏 《云梦学刊》2008,29(5):52-55
屈原的忧患、孤独及以对死亡的坚定选择彰显了诗人鲜明的文化个性.屈原因忧患而孤独,因孤独至极且理想破灭最终以死殉国,是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导致屈原最后选择自沉.他的死亡并非对内体生命的简单否定,而是其人格境界的终极指向;他的自沉殉节是建立在长期的人格修养基础之上的一种坚定选择,这种坚定选择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家"无待而游"人格境界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11.
高林清 《阴山学刊》2004,17(5):37-41
结合王安石晚年的绝句,管窥王安石晚年对不幸凄苦挣扎和调和的心路历程,从而明晰封建文人人格分裂的惨烈,这对于封建文人尤其是北宋熙宁以来文人的心路历程的认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鲁迅文化人格的“异端”与越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文化人格的"异端"表现在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反传统的思维方式及其独特的审美追求。他的"异端"一方面来自先辈的异端精神的感召,一方面受到现代西方思想家如尼采、叔本华等"新神思宗"哲人以及表现主义艺术家们的重大影响。作为"固有之血脉"的越文化是鲁迅文化人格形成的内源性因素,其为鲁迅吸收西方文化而"不后于世界之潮流"铺平了道路。越文化精神的先进性激励着越人后俊鲁迅,使其敢于引领思想文化潮流。越文化传统中的叛逆性和坚韧性,孕育了鲁迅彻底的反叛主流话语的秉性,最终铸就了以"深刻"著称的鲁迅。  相似文献   

13.
人格是指能够导致情感和动机水平上一致的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的内部因素,这里借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从横向的宝玉和袭人的关系--本我层面、宝玉和宝钗的关系--自我层面、宝玉和黛玉的关系--超我层面,以及宝玉的人格的每一层面在与三人关系中的不同转化,从纵向的宝玉和晴雯的关系--由本我、自我到超我层面的逐步深化,即从这种纵横交错的动态的立体网状的人际关系中,可以看出贾宝玉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14.
李映山 《云梦学刊》2005,26(3):95-98
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篇中提出梓材之说,要求君子具备藏器待时的心理素养、内圣外王的道德建构、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经国济世的智慧才能,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格的理想范式,但也暴露出中国传统人格理念中重德性而轻知性、重理性而轻感性、重群体而轻个体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5.
路翎小说中描述的疯癫诸相,如自虐、极端狂妄自大、虚妄的幻觉体验、道德上的自我惩罚、情欲绝望的兽性等,既是社会真实情状的书写,又是他的挖掘人物“原始强力”和发挥作家“主观战斗精神”文学观念的集中体现;这不但强化了作者对造成疯癫的黑暗丑恶社会愤怒的控诉,而且拓展了人性书写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王褒为人的行为方式与其诗文作品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从人心这个角度看,他是荷恩眄,忘羁旅,性格是软弱谨慎的,从文心即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他又不断地抒写着羁旅之感与归乡之念,不断地在和不幸的命运作着抗争。这种分裂人格的存在是由于王褒在历史的大变革以后戴上了人格面具,从而造成了人心与文心分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黄健 《学术探索》2014,(6):142-146
依据文化人类学理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因此,价值观是形成作家文化人格的根基,作家的精神信仰则是形成其文化人格的核心要素。进一步说,作家的文化人格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精神特征整合而成的,一是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演变而成的精神图式,二是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演变而成的精神图式。这两个方面的精神图式又分别由血脉人伦情结、社会道德情感、宗教意识、哲学观念这四个层面的精神内蕴建构而成,鲁迅文化人格精神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在文化人类学视阈中探究和建构鲁迅文化人格的精神结构,能够充分体现出中西方价值观的交融以及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管仁福 《齐鲁学刊》2013,(1):123-127
在苏轼的作品中,多有"气"的叙写。这诸多"气"的语意蕴涵非常丰富,既有对自然物质之气的描述,也有对生命生理之气的体认,而更多的是对人文思想之气的传达。人文思想之气从哲学层面反映了他以气为本体的自然观;从政治层面他崇尚和气,表明其向往社会太平和谐的政治理想;从道德人格层面和文学艺术层面他欣赏英气、豪气、浩然之气、逸气、才气、神气、词气等人文精神之气,表现了他人格审美和艺术审美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9.
付外仁 《阴山学刊》2005,18(2):87-90
不管人格形成的动力要素有多少,文化动力要素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塑造现代人格,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作用,丰富、充实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培养人的独立意识,改进人的思维方式,提升人的需要层次,促进人格向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特色的人物,他不仅以著述众多而闻名,更以善于变化而著称.后人研究梁启超"善变"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即"善变"的原因,"善变"中的不变因素,"善变"的评价.而"善变"原因也是当代学者研究的重点,在这个方面,学者主要是从他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社会的客观情况来论述其"善变"之因,忽视了梁启超作为一个传统的士大夫、近代的知识分子的身份.士大夫的精神气质对他的善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传统士大夫的自省意识是其善变的主观原因,自信心是其善变的精神保障,强烈责任意识是其善变的精神动力,对"势"的对抗是梁启超"善变"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