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煜词,与他的帝王身份有着很大的矛盾。作为词人,他始终是一个精神漂泊者和流浪儿,他的词中,充满着对自身存在家园的探讨,对自我的叩问,对人类普遍存在意义的探索与关注。这一切来源于词人的体验。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敏锐的艺术家的悟性,使得李煜词有一种执着于探索生命的永恒与自由的文学观与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
2 0年后再读《熵 :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 ,深切地感到 :对熵的理解必须跳出形而下的功利化偏见。熵定律是形而上的定律 ,把握熵的本质 ,“重兴”形而上的思考是时代的需要。书中有限的、代价的、节约的、共生的、适应的和爱的观念为人类摆脱困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带有根本性的思想遵循。  相似文献   

3.
《汉书》中有不少非理性描写,原因主要在于班固受到汉代流行的"术数之学"的影响。《汉志》著录六种"数术"文献,班固并没有怀疑它们的合理性。王充等汉代著名唯物论者对"术数之学"尚且有所认同,而汉儒更是深受其影响。班固对"术数之学"的认识亦有其时代局限性。班固经常通过相人、望气、卜筮、梦兆等非理性描写,以神秘预言的形式来暗示历史人物的命运结局。班固相信"天命"的存在,并且宣扬个人品行操守乃至祖上"阴德"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汉书》也因此具有了较为明显的宿命论倾向。  相似文献   

4.
《论语》中的"古之学者为己"主要强调"学"之主体性、兴趣性与悦乐境界,从而使主体在审美体验中实现自身的完善。孔子所说的"学"不是执着于对客体知识的掌握,而是以人生实践活动为基础和准则的,从而使"为己之学"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强烈的审美色彩,这对于当今功利主义的学习风气是一种有力反拨。  相似文献   

5.
周德义 《云梦学刊》2002,23(3):22-25
数学中的数轴、平面直角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为形而下之数 ;哲学中的“三生万物”、“函三为一”、“数成于三”、“道成于三”和“物成于三”等为形而上之数。它们包含着丰富的“一分为三”的思想 ,能够对“一分为三”作出比较全面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早在1986年,我们曾在《年鉴通讯》和《辞书研究》上见过肖东发先生撰写的《建立年鉴学学科体系》的文章,当时,确实抱一种怀疑态度——建立年鉴学,谈何容易,因为就我们所知,古今中外,还没有一部关于年鉴学的论著。没想到90年代初,肖东发等著的《年鉴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问世了。该书从历史、  相似文献   

7.
宋彦 《齐鲁学刊》2005,(5):111-112
北村小说集《周渔的喊叫》以独特的叙事方式表现了当下物质化情境中现代人对于爱情的困惑与焦虑,其对爱情真谛的寻求与思索表达了另一种爱与生的言说。  相似文献   

8.
《诗经》学的神圣化与元代《诗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由南宋至元的一二百年间,我国的《诗经》学发展经历了一段十分特殊的历史道路。由于理学家的介入,南宋开始,出现了对《诗经》及其研究的神圣化,并以直接、间接承继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诗学为荣耀。有元一代紧承宋后,自然也就形成朱熹一家之学独擅的局面。元代诗学唯宗朱传,少见异说,严重流于封闭化和狭隘化,极大地束缚了元代学者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最终导致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少有创新,实在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9.
审视应然性——一种宪法逻辑学的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宪法逻辑学的方法 ,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角度探讨了“应然性”的内涵 ,指出在价值论意义上的“应该”的逻辑形式表现为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价值区域。作为确定性的“应该”表现为以认识论为基础而产生的“不得不”和“不应该”。“不得不”作为一种能力判断是被传统的法哲学所遗忘的范畴 ,它可以避免“假设”理论给应然性所造成的过度不确定性 ,因此 ,应当将“不得不”作为考察具有最低限度确定性的“应该”的逻辑准则。“不应该”是超越各种文化内涵之上的普遍主义准则。作者基于对应然性的逻辑分析 ,指出应然的宪法和宪法的应然性属于两个不同的价值范畴 ,并由此区分了“前宪法现象”与“宪法现象”在构建宪法价值体系中的不同功能 ,强调现代宪法的价值核心是一种“法治法”。  相似文献   

10.
受春秋时代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孔子提出了儒家的君子概念.<左传>"君子日"系对所载人物史事所作的史论.<公羊>、<敷梁>二传则多假君子的名义作解经语.虽有如此不同,但它们同属儒家君子之学的内容.君子之学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期望的集中概括.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在美学风格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净化之美。作品写大规模的决战,主要揭示战争的胜负因素和历史作用;写多种形式的奇袭、埋伏、突围,重在突出战争双方的谋略和智慧;写将领间的单打独斗,则着力表现双方的气质、性格和武艺:均通过战争过程加以净化,而无意渲染战争的残酷和恐怖。这种美学风格,既反映了罗贯中进步的战争观、深刻的历史眼光,也表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四川社科界》2005,(6):61-61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天道教授著,中华书局2004年12月出版,约25万字。  相似文献   

13.
郑杰文 《文史哲》2006,(1):59-65
《墨子》引《诗》与“汉代四家诗”各本相应篇章对校,有40%左右的语句差别、10%以上的字词差别,另外还有名称、章次、句次差别等,这说明在《墨子》成书与流传的战国时期,《诗三百》有多种版本在流传。墨家引《诗》,遵循着“以《诗》为史”和“以《诗》为训”的《诗》学观念,论《诗》时没有“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念;这与儒家解《诗》论《诗》时所奉行的“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念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与儒家《诗》学观属于孔子开创的“诗教《诗》学系统”不同,墨家引《诗》解《诗》论《诗》所展现出的《诗》学观,应属于传统的“历史《诗》学系统”。  相似文献   

14.
宪法是保障人们正常享有和行使基本权利的宣言书。几个世纪的近现代宪政之路昭示着一条经验 :人们制定宪法 ,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基本人性的正常发展 ,谋求生活幸福。宪法有义务去满足人们对自由、民主和安全的需求。正是宪法关注人性的逻辑起点 ,使宪法具有了一种不应变化的特性 ,而这种特性是宪法的内生性特点———惰性 ,它决定了宪法为实现自己的基本价值而不得不保持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程颐<易>学在易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程颐在解释<易>学的过程中,除了继承和发挥前人的很多解释方法和成果之外,还创造性地运用了新的解释方法.如将<易>学与<四书>学进行互释和会通,旨在结合<易>学中的形上学与<四书>中的儒家道德伦理,由此为人们遵循和践履儒家伦理道德提供形上学的道德说教.这种方法后来为众多学者所继承,成为<易>学解释学上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田雨 《中文信息》2013,(7):141-142
母女关系,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是谭恩美所有小说中的主线。谭恩美以自己特有的女性笔触,依托家族经历,描写了发生在中国母亲和美国女儿之间的种种冲突,表达了她对东西方文化影响下母女关系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共同纲领》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建国时的临时宪法.建国初期我国的行政区划是按照临时宪法《共同纲领》的精神和价值建立起来的,并按照《共同纲领》的精神和治理要求进行调整和发展.其经历了一个建立、变革、过渡的过程,并最终形成1954年正式宪法治理下的行政区划.  相似文献   

18.
鲁迅留日时期发表的《斯巴达之魂》一文历来在译/作上存在争议,双方观点虽然都言之成理,却忽视了中国文学与文章体系的关联,对文章观念与文体的考察。从文章学的视角考察《斯巴达之魂》一文,可知鲁迅是以“史传”的文章之法对斯巴达三百武士的史实进行了重述,纪人叙事不同于历史小说的随意点染发挥,立意谋篇上也有着著者独特的安排,不能简单等同于对它作的译介。文中一些情节的想象虚构更接近史家的“代言”与“拟想”,起到了补阙情节、渲染气氛的作用;在文章作法上鲁迅以联络法、伏脉法等叙述方式行文,史实叙述详略有致,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文章以新小说的“演说”代替史传的“论赞”,增强了文章感情抒发的强度与论述的力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考察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提出的一个关于白痴的假想实验,分析表明张五常不仅在逻辑上犯了"否定前件谬误",而且还通过曲解"自然选择"来筛选其假想实验的结果,以有利于自己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临时约法》是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主要蓝本,同时根据当时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特殊需要加以改造而成.《临时约法》之所以选择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主要蓝本,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出于“以法制袁”的考虑;二是受法国宪政史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