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一书对生死问题有着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本文着重从“生死之理”“生死之变”“死生无变”“养生顺死”四个方面,对《庄子》生死观中的“变”与“不变”进行剖析。“生死之理”是庄子讨论生死问题的理论依据,即道气论。庄子认为生死本为万物生化之一环,其实质为气化流行过程中的聚与散。以此为基础,庄子进而讨论生死之“变”与“不变”的问题。“变”是对生死这一客观现象所作的描述,生死循环无端,自然而然。“不变”则是庄子根据其“齐物”思想所形成之新的生命认识与态度,死生同一,“无变于己”。这种新的认识和态度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养生”和“顺死”的生命态度与实践方式。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命与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的重要问题。先秦诸子对命都非常关注,庄子亦然。而关于生死问题,则尤为庄子所重视,因为它是庄子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庄子对命与生死均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守个体精神的自由、自在与心性的宁静和淡泊,庄子把精神的自由、自在与心性的宁静和淡泊看得比其他一切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日本人关注生死现象与生死规律,把握生死观念与生死文化,确立生死意识与生死理论,提升生命伦理与生存质量等,以期满足现世利益和现实需求。神道是日本民族原有的宗教文化和特殊的生活习俗,神道文化是促进日本社会发展、形成日本人国民性的文化基因和思想动因。揭示神道生死观的内核与实质,有利于推进“解日本民族文化之谜”这一事业。  相似文献   

4.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对生死哲学中许多重大问题都作了深刻的阐释,他的生死哲学的形成是由其所处的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他对生死的认识所决定的。这些背景使庄子对生死问题的揭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生死是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生死关切是贯穿于中国传统哲学始终之主题。方以智在反思与批判基础上会通三教之生死旨趣,提出了"生死之技"与"生死之道"之分野,并从"心通生死"、"生死不二"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等向度对"生死之道"进行了深度诠释。方氏关于生死的关切与诠释进一步拓展了传统生死观的内涵,形成了其特色独具的生死智慧。它不仅对其自身的生命路向的选择影响巨大,而且对当下处于浮躁世风之民众超脱生命困境、考量生死之意义亦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中晚明三教融合的背景下,江右思想家王塘南开辟了一段建构儒家生死观的具体历程。从转移生死问题的"无生死"到直面生死问题的"了生死",再到推崇生死问题的"重生死",乃是这一历程的内在脉络。此一历程清晰呈现了中晚明儒家生死观合法性的一个具体面向。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莫言小说的语言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为研究对象,从词语在词形、词义以及搭配上的变异创新来看《生死疲劳》小说的词语变异修辞,进而体会小说语言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8.
庄子观生死,是立于"道通为一"的高度,将生死置于"命"中。他认为,"命"即为"道",生死皆是由命定,人在面对死亡时,如果能顺应生死在大道中的自然运化,洞察生死之理,做到"安之若命",就能化解"悦生恶死"的桎梏,安然"顺死",从而成为与道合一的得道者。  相似文献   

9.
科学生死观的不普及,是近年来社会上盛行巫术迷信和邪教组织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必须正视生死自然,人类个体的生死没有任何超自然、超现实的力量可以操纵;承认寿命有限,“有生必有死”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人类也不能例外;坚持理性思考,切忌情绪化,力避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10.
风水文化与生死品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生百年,必有一死,生死问题,是人生中的最大问题.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死,或是自己,或是他人,都会对生死进行一定的思考,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形成自己的生死观念,进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死品质.  相似文献   

11.
对儒、道、佛的 "生死哲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与"另类"解读,并得出结论儒家是"社会化"的生死哲学,强调"入世"作为,其对生死的基本态度是"仰视"之,对生死之认识有着极深的"唯物主义"情结;道家是"自然化"的生死哲学,强调"合世"而行,其对生死的基本态度是"平视"之,所用的认识论具"唯识主义"色彩;佛教则是"宗教化"的生死哲学,强调"出世"超越,其对生死的基本态度是"俯视"之,用完全彻底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相似文献   

12.
"齐"生死与"化"生死分别是道家庄子与道教葛洪对待生死问题的重要分歧之一,"齐"生死遵循"道法自然","化"生死引导人走向长生,它们不同却又相承."齐"与"化"二字,在生死观念不同的背后,还引出了它们审美立场的差异与审美意蕴的不同.从这差异之中,可以看出道教美学作为一门宗教美学的一些特点来.  相似文献   

13.
庄子观生死,是立于"道通为一"的高度,将生死置于"命"中.他认为,"命"即为"道",生死皆是由命定,人在面对死亡时,如果能顺应生死在大道中的自然运化,洞察生死之理,做到"安之若命",就能化解"悦生恶死"的桎梏,安然"顺死",从而成为与道合一的得道者.  相似文献   

14.
悲秋作品承载了古代诗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感伤世界。对生死的忧患和惶恐是“悲秋”最根本的抒情动机。传统农耕生活习俗和观念习养并赋予秋以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死意味,形成了古代诗人以秋为悲,以悲为美的情感定势和诗学风格。本文从惊秋、悲秋、吟秋三个层面透视秋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诗学意象的内蕴,以此解读“悲秋”感动古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中的审美意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悲情人生的书写,以自然界的生死写人的生死,探讨人性恶、欲望与命运三者之间关系,表现了残缺、死亡和孤独这三大母题。二是意象及意象组合的运用,把抒情、叙事、哲理融为一体,有丰富的意象和丰富的隐喻。把不同时空的单个意象以叙事或情感流的方式联系起来,形成了文本内在的意象系统。三是诗情画意与凄美悲壮相生的美感。诗意语言与梦幻叙述相交织,表现不可避免的悲剧冲突及死亡。  相似文献   

16.
最近得到南昌大学哲学系郑晓江教授的新著《生死两安》,这部18万字的书是他在台湾的讲演整理成稿后由广酉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我读《生死两安》,感觉该书虽写生死,而重点是论及死亡学,尤其是死亡哲学。死亡是个“黑箱”,任何活着的人都不能经验死亡,因而人们对死亡进行把握的较好方式是哲理智慧的领悟。读罢《生死两安》,的确能给读者以“死亡智慧”的启迪。其中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个方面:1.直面死亡。死亡本来是每个人不可逃避的人生归宿,生死问题本来是每个人都应掌握的人生基本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里,…  相似文献   

17.
梅开二度话死生─—对中唐以来文学好谈生死问题的思考田耕宇中国文学史上对于生命思考有两个凸现的时期:一是汉末魏晋,二是中唐到北宋时期。第一个时期文学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作为“魏晋风度”,已经得到后人的高度重视和较为充分的研究,被人们称为“人的觉醒”和“...  相似文献   

18.
终极关怀与人的生死问题密切相关,是人类超越生死对立的基本途径。对生死问题的思考贯注于毛泽东的一生。毛泽东超越生死的基本心态是乐观、奋斗,从早年到晚年都是如此,尽管其中也有重要差异;毛泽东将生死问题置于终极性价值关怀之下而消解了生死的尖锐对立,这种终极性价值关怀在早年是抽象的精神实体,即"大本大源",在世界观发生转变以后,则是共产主义理想、人民本位。在人文精神失落、终极性价值消褪的今天,重温毛泽东的生死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康来 《人生与伴侣》2007,(10):53-53
长期以来,我都是俐艮自信的人,从不相信按照自己的思维行事会有什么过错。但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死逃亡,让我改变了这种固执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电视剧《生死依托》以西域草原鄂尔多斯为故事背景,营造了远离都市的影像写意空间。生死瞬间的依托成为了贯穿全剧的主线,通过”寻找目击证人”这一贴近社会热议的话题,在升华的艺术真实中。实现了可视性和主流价值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