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克美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4):127-129
近年来,社会上对语文教学改革越来越关注.语文教学是有双重性的,即是人文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固此,对教材如何处理、语文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等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2.
文化语文 性情语文 声色语文——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明刚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0(4):74-76
语文课程具有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功能与价值,同时具备求真、审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与价值.大学语文是中小学语文功能与价值的延伸和升华,同时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课,因此,大学语文应该是以人文性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语文,是以人格美为核心内容的性情语文.同时,应该实施有利于文化信息承载和审美趣味培养的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3.
李祯山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5):117-119
长久以来,新课标一直在要求和强化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问题,两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显而易见,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使两者做到真正的调和统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章针对新课标下对语文基本特点的概括,分别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对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达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是一种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艺术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感性化、情境化、个体化、智能化贯穿其中,犹如奔涌翻滚的红色黏稠液体,以不同的速度、浓度、温度,流淌在血脉里,流淌在情绪与理智表现的不同场景,流淌在生命运动的不同时空,而汇成这股生命激流的源泉就是语感。语感虽然不是蜜,却可以黏合语言信息,而缀成珠玑般的文章;语感能力强,才能够展现“状难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境,才能进入阅读与写作的自由天地。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不但说明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明确了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语文性质定位更全面更准确。 相似文献
6.
韦志成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20(1):89-93
语文教学中客观存在着许多矛盾,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只能用对立统一规律。本文就当前语文教改中的几个热点问题,例如,语文教学的成绩与问题,教学目的的有和无,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等,进行了辨证分析 。语文教学必须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厚德载物”的胸怀,稳步走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7.
8.
在区分语文与语文课、语言与言语等概念的基础上,可发现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言语———语言———言语。这也是语文教学所必须遵循的规律,这一教学规律为解决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矛盾即语感培养问题提供了新的切入点。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就是将语文教学过程仅仅停留在言语———语言这个环节上,因而,为改变这种局面,还必须高度重视语言———言语这个更为重要的环节,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成为言语———语言———言语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9.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教学正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掘其人文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俞冰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1)
语文教学应把美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鑫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03-105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表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因此成为教育界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语文学科自身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出发,讨论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陈发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5)
近 5 0年来 ,语文学科性质经历了复杂的演绎 ,可以用“工具性”、“文化性”、“人文性”、“民族性”四性对语文学科教育性质定位 ,并围绕这“四性”进行汉语文教育的学科构建 ,包括语文教育的能力素质、文化构建、人文养成和汉语言民族性等四个相应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缪克锋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24-125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和审美情趣.才能“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与课内阅读相比,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的内容是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心血的作品,语文课本身带有模糊性、多义性,大至课文主旨、段落理解,小至某一句话、某个词语的含义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 相似文献
15.
林瑞惠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7(4):196-197
借鉴普高语文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一方面树立正确的新教育理念,改善我们对中职语文的认识;另一方面要立足于职教的现实情况,突出职教特色。使中职语文教育在人文性与实用性并重的理念之下,获得教学实效性,为满足社会多元多层次需求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6.
丁尔纲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11)
语文课是实现学校教育“立人”、育人宗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关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其着重点在于升华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课既有“人文性”的一面,也有“工具性”的一面。二者的关系由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哲学规律所决定。完全可能也必须通过思想境界、道德境界、情感境界与审美境界等升华精神境界的途径具体实现。把二者割裂或对立起来,偏执一方,忽视甚至排斥另一方的形而上学态度,是不可取的。在此问题上与其作徒劳无功的论争,不如下大工夫把它统一到升华精神境界,实现“立人”育人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来。 相似文献
17.
夏春云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要解决当今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两难”现状 ,须重视对语文学科基本特点的把握 ,使其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使学生既能得心应手驾驭祖国语言文字 ,又能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是勿庸置疑的。但长期以来,对语文工具性的极致强调,而其人文性被忽略或遗忘,直接后果就是忽视了人的价值和人的生活,从而导致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消失和个性的泯灭。充斥语文课的是段落的分析、好词妙句的分析、思想大意的分析、典型题目的分析。语文教育的有识之士,无不大声疾呼:归来 相似文献
19.
岁月已经把我们带进2009年,距离“三校生”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为了帮助考生有针对性地复习,结合近两年的语文试卷和2009年上海考试大纲(以下简称新考纲)作以下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20.
严家玲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13-115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一部成功的作品,其内容无不包含着人生的某些哲理,无不对读者进行某一方面的人文知识教育。凡不符合人性的作品,生命力一定不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