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校发展战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是主题。高校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战略。该文论述了高校发展的八大战略 ,即质量立校战略、效益领先战略、结构优化战略、特色取胜战略、管理创新战略、形象设计与塑造战略、“走出去”战略和依法治校战略。质量立校、效益领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战略 ,依法治校是学校发展的保障战略 ,其他的则是关于学校发展途径的战略。实施这些战略对于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竞争战略的实施,教育应以国家竞争战略的重要支柱定位,树立教育现代化战略、资源战略、人才战略、竞争战略、质量取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系列战略思想,努力实现教育全面提高和对国家战略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各国都在进行积极的战略转变和创新, 未来经营战略主要呈现以下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创新战略、联盟战略、组织战略、敏捷战略、网络战略、专利战略、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4.
企业发展战略是影响我国家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家族企业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在初创期,家族企业可选择的战略主要有依附战略、夹缝生存战略、资源战略、区域市场战略、高技术高起点战略.在成长期家族企业可选择成长型战略和竞争性战略以壮大发展规模.在成熟期家族企业可选择多元化战略和购并战略以获得持续发展.而在衰退期,家族企业可通过选择稳定型战略、重组战略或退出战略以延长其发展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真梳理了《孙子兵法》中涉及战略的论述和思想,总结出了《孙子兵法》中关于“国家战略、经济战略、国防战略和情报战略”等战略至上的理念;梳理了《孙子兵法》关于战略定位中处理好战略目标与战略行为、战略环境和战略趋势间关系的原则技巧论述;论述了《孙子兵法》中贯穿全文的“全、省、巧、快、稳”等战略评估思想。  相似文献   

6.
品牌效应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源泉,但是创造名牌,取得品牌效应的过程是艰辛和曲折的,需要各种品牌战略的有机组合,才能达到目标。即品牌宣传创立战略、企业名牌保护战略、质量支持技术创新战略、市场细分战略、提高向心力战略、以人为本强化管理战略、优质配套战略等战略组合。  相似文献   

7.
企业战略有多种表现形式,战略思想是企业战略的灵魂,战略思考是战略管理的重心.战略思考首先要有战略意识,增强战略意识可以从聚焦和关注匹配、协同、节约、杠杆、倍增等五个方面的战略机会入手.战略思考本质上要求针对战略问题展开系统思考.系统思考不是系列化思考,而是对事物的整体和全面认知.战略思考需要信息、知识,但更需要经验和阅历.战略思考需要企业家不断提升自己的战略素养.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是当前中国的一项重要对外战略,正在不断由"倡议"落实为"战略",极具经济、政治、地缘、文化等影响,对于中国战略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不过"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并非易事,其面临着大国权力博弈、地区局势动荡等诸多挑战,存在安全风险、政治风险、制度风险和经济风险四大风险。相对于战略规划而言,战略执行的过程同样重要。中国需要注意到该战略过程的长期性、综合性、互动性、不确定性等属性。为此,中国需要加强战略克制、保持战略耐心、增强战略定力,基于战略过程的视角认真审视"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妥善处理好战略实施中战略目标、战略利益、战略资源和战略手段等战略要素的相互平衡,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9.
生态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视生态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应用。生态发展战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战略系统,由认识体系、决策体系和方法论体系构成,其中认识体系包括生态发展战略的概念、内涵及其地位和作用;决策体系包括战略依据、战略方针、战略目标及战略重点等;方法论体系属于战略对策,主要包括战略指导、战略机制及战略创新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类型选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技术来源、技术竞争状态和市场竞争三个要素标准,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包括自主创新、联合或合作创新、引进吸收二次创新、技术领先战略、重点突破战略和跟随创新战略、市场最大化战略、市场细分化战略、成本最小化战略等九种技术创新战略类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类型是由其未来战略地位和战略任务所决定的,因此,农业龙头企业在选择技术创新战略类型时必须坚持发挥优势、重点突破、主导产品自主创新,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跟踪探索、引进吸收、最新技术二次创新,内外结合、产业扩张、配套与公共技术合作创新的四个原则。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类型就是坚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比较各种衡量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评估标准的优缺点,根据经济学中行业利润趋于平均化的原理,推导出了一个衡量农村潜在劳动力剩余规模的数学模型,并根据模型的计算公式对中国农村潜在的劳动力剩余规模进行了估算.同时分析了影响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的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问题的理念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改进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劳均耕地法,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估算。进而运用城乡人口比重预测法对我国未来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20年内我国大概需要向城市转移3至4亿的农村劳动力,每年要转移1 800万左右。但目前我国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的需求,因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和必经阶段.当前,我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要转移的数量大,而且转移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化,即大部分已“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完成了职业的转换而没有完成身份的转换(市民化).其成因在于长期的国家赶超战略和基于其上的多元社会整合机制.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层次上的审视和转换,完成从赶超战略基础上的多元整合机制向均衡发展战略基础上的城乡一体化一元整合机制的转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一元整合路径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整合,实现市民化.  相似文献   

14.
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涵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对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数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进行了估算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得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未必是“剩余”,“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未必就“转移”的结论,提出引导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利用江浙两省4个乡镇1107位农村劳动力的调查资料,就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且发展不平衡;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其就业方式具有正相关性,非农就业劳动力素质最高,而纯农就业劳动力素质最低;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具有完全一致性,某些维度上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变迁滞后于或者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将农村劳动力流动纳入贸易开放的收入分配效应的理论框架,研究了贸易开放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分配效应,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动在贸易开放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中的作用。研究得出,如果没有农村劳动力的充分流动,纯粹依靠贸易开放难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较大,促进了贸易开放发挥收敛城乡收入的作用,然而在内陆地区,由于劳动力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除价格机制外,贸易开放还通过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引导外向型产业布局扩散、吸引外资流入等机制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7.
重庆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与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庆市现有农村人口2 300万人,农业劳动力1 300万人,但其中却有400万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是重庆市农村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重庆市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农业结构,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促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并使之充分就业,这对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结构性变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9个方面调查分析了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近10年的变化,得出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耕地变化无显著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三次产业的产出差异悬殊才是导致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与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弱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影响农业劳动力逐步有序化转移的最大障碍是劳动力的素质等结论,提出了浙江省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本是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成功模式的典范之一。日本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实行了迅速实现工业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客观上制约了劳动力正常流动。分析比较两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总结发展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估计及其含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状况,并根据计量经济模型,预测样本中每一个劳动力的迁移概率。由此推算出在现有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和制度环境下,农业中可供转移的劳动力规模仅有几千万,是十分有限的,这一结果和中国仍然存在上亿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观点有很大差异。目前在农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主要是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中老年劳动力,要使他们真正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作用,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即重视对中老年劳动力的培训,降低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从而提高其非农工作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