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的人口,从户籍上看,呈现一种波浪式的状态,洪武、永乐时期为高峰,以后便逐渐减少;成化、弘治年间复盛,以后又进入波谷。人口的自然增殖,如果没有大的战乱和灾荒,一般是递增的,但明朝前期的人口却是递减的,而在成化二十余年间又猛增千余万,数字的不确切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
明朝藩王宗法分封制受宗支繁衍和政治波动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其节点在于成化朝。成化以前,从国家就藩到郡王分封,宗支发展有序平稳,是祖制远见之处。大约至太祖第五世孙袭封时,宗支发展过剩,超出了祖制的预期值。宪宗出于人情考虑,特许郡王兄终弟及,各王府不断援以前例,使冒袭成了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反复斟酌的议题之一。以兄终弟及为主要内容的郡王冒袭借助于嘉靖时的政治波动而兴起,而晋升后的亲王却无法再以宗子还本支。宗法制的发展线路实际反映了明朝国家体制的线性衰败,体现了君主在监管层面上自我破坏制度,也是宗室政治化和管理形式化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3.
杨延和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并在明武宗正德年间与明世宗嘉靖初年出任内阁首辅,是嘉靖初年的元老重臣。他在嘉靖初年进行的政治革新,取得了积极成效并对明朝中期政治有重大影响,对此应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4.
"荆襄"作为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在明清两代所指实为楚豫陕川四省交界地区。成化年间,明朝开始在此构建繁复多元的统治网络。荆襄"控制三藩",是明朝加强多省交界地区统治的典范;荆襄界邻数省,管理难度极大,其军政体制的形成,是一个与湖广分省相应,并不断调适的过程。明代荆襄虽然具有"省"的一些特点,但其本质上是"边"与"镇",而非省。  相似文献   

5.
汪直,广西桂平县大藤峡人,瑶族,是中国史上少数民族出身的最大权阉。生卒年月不详,活动于明宪宗(未见深)成化年间(1465—1487年)提督西厂兼监督京师十二团营,党羽有兵部尚书陈钺、威宁伯王越、南京兵部尚书戴绪、东厂提督尚铭、锦衣提领韦瑛等,权倾一时。和英宗正统时的王振、武宗时的刘瑾、熹宗时的魏忠贤,并称明朝四大宦官,共用事在成化年代下半期有较大影响,向为史家所重视。但观诸史书,于此或仅割取片面而未能作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明朝成化年间,王臣在苏州索括书画、古玩,引起了秀才的抗议活动,这在史学典籍和小说中都有记载。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位立场、关注角度和操作方式的不同,两者在记述上呈现出不同的侧重,从而使小说对此事件的记载有弥补史学典籍不足之作用。本文的研究表明,小说虽有虚构成分,但如果采用合适的运用方式,小说也是很好的史料。  相似文献   

7.
明朝成化年间郧阳抚治的设立,为抚治驻地十堰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一代代郧阳巡抚的督导和支持下,十堰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蓬勃发展,作为公共设施的水井建设成效显著,汉江航道的运输条件也明显改善。水利事业的进步不仅为十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区域地位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还对十堰的区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延绥镇是明朝为了抵御游牧民族南侵设置的九边重镇之一,该地长城修建于正统、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这一时期是明代气温变化的低峰期及北方草原蒙古族挥鞭南下的频繁期。这种对应现象的产生与游牧经济对环境很强的依赖性以及其和农业经济间强烈的互补性有直接关系,而长城因修建在农牧经济的过渡带,客观上发挥了通融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论明代蒙古族进入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北部边防形势的演变与蒙古族进入河套地区有着直接的关系。朱元璋在建立北边防线时对河套问题重视不够 ,朱棣即位后将大宁都司和东胜、兴和撤向内地 ,使明朝防御蒙古族的北边防线出现两大缺口 ,导致宣德年间开平卫撤向内地 ,土木之变后北边险要尽失 ,河套问题遂凸显出来。关于蒙古族各部进入河套的时间 ,诸史记载颇多不同 ,其实蒙古族早在宣德年间即已进入河套 ,正统初年开始扰掠明边 ,到景泰、天顺年间已有比较著名的部落在河套活动 ,成化以后河套成为蒙古族永久的根据地。蒙古族进入河套之后 ,给明朝的北边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形成明代中叶延续百余年之久的北部边防危机。  相似文献   

10.
石城——明代满俊起兵抗明的天然屏障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宪宗成化四年 ( 14 6 8年 )夏四月 ,固原土达满俊背叛朝廷 ,聚众起义 ,结束了自其祖父巴丹以来归顺大明王朝的历史。从此 ,满俊凭藉险要石城与明朝廷抗衡 ,明政府先后调集近 10万大军 ,与满俊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战争 ,前后围剿战近一年 ,满俊与石城皆因此而闻名于史籍。《明史纪事本末·平固原盗》专章记载这一事件的原委和过程。而今 ,石城依旧 ,高耸奇险 ,与周围的山峦共同构成了一道景观 ,吸引人们去追溯和游览。一 明代的西北边备有明一代 ,退却北方草原的蒙元残余势力 ,始终与明朝北方边将交锋。自成化以后 ,边境战争加剧。总体上说 ,…  相似文献   

11.
明代皇帝的修省与罪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皇帝的修省活动较以往历代更为频繁,成化以后表现尤其明显,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规化的政策反思手段.皇帝修省包括因自然灾害或天象异常而进行的消极的应对式修省,以及日常化的、为主动求过进行的积极式修省,修省范围只限于干天合之事,并不为人事而举.当修省不足以显示反思之诚意时,即颁布罪己诏书,这是皇帝反思活动的极致表现.明朝皇帝的修省和罪己行为反映了儒家圣王之责任担当的意义,具有弥祸、祈庥的宗教意味,也是安抚臣民、调整政策的承诺.明朝皇帝和士大夫对待修省行为的态度体现出帝制体系内君主与士大夫政治角色、理念之间的契合之处.修省与罪己作为一种内在的反省机制,对君德、君责的履行提出了要求和保障,使君主之行为具有极限,但这种对君权的限制仍相当朦胧.  相似文献   

12.
王尚絅字锦夫,号苍谷,河南省郏县人,生于明朝成化十四年(公元一四七八),卒于嘉靖十年(公元一五三一)。官至浙江右布政使,著述颇富,亡佚的有《平山年谱》、《义方堂集》、《嵩游集》、《密止堂稿》等,现有《苍谷全集》一书行世。其中存有赋四篇,诗八百零四首,文一百四十六篇。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孙夏峰撰写的《王布政公传》中说:  相似文献   

13.
伦文叙     
伦文叙,字伯畴,别号迂岗,广东南海县黎涌村人。他生于1466年(明宪宗成化二年)少年时代便聪敏好学,长大以后“长身玉立、头颅大二尺许”,是个身材魁梧的美男子,而并非传说中那样丑陋。伦文叙在科举途上也运气特好。明朝弘治十二年时,他进京考试,原被主考大臣定为“传胪”(二甲第一名,即第四名)、但大臣们后来发现.原拟定  相似文献   

14.
一王阳明心学的产生明朝官方统治思想是程朱理学,它在明初占有独尊的地位。成化弘治以后,长期被压抑的陆九渊的心学开始抬头,王阳明则公开地打出了陆学的旗帜,以(?)扬他的良知学说,给了儒家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一个极端地发展。嘉靖以后,陆王心学在思想界风靡一时,《明史·儒林传》说,阳明学“门徒徧天下,流传逾百年”,“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我们先谈一谈这个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15.
延绥镇,又称榆林镇,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为明代"九边"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余子俊督修延绥镇"二边"时,主要分为"利用延绥镇戍卒"小规模修筑和"动用运粮民夫"大规模修筑两种情形。余子俊动议大规模修筑"二边"始于成化七年七月,被拒绝后,仍由戍卒小规模修筑。成化八年九月议定大规模修边。成化九年三、四月修筑东、西二路,次年三、四月修筑中路。成化十年闰六月上奏修边成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明代山西境内重点是大同地区的边墙、城堡的兴筑过程,特别辨析了"大边"、"二边"的概念.本文认为,明代不同时期存在着位置、走向不同的大边和二边,明初的大边、二边应在今内蒙古境内,现存的晋蒙交界处的长城是明嘉靖后形成的新"大边",其位置在明初的二边之内.后代资料中所以出现这种大边、二边颠倒错位的情况,一是正统以后明蒙双方攻防形势的改变,造成明朝防区的大幅收缩;二是成化以后的屡次异地重修边堡造成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郧阳抚治的设立起于解决荆襄流民问题的需要,其早期举措是暂时委派“抚治荆襄等处”官员,郧阳抚治的年代,上限应从天顺八年开始;开设郧阳府也是抚治流民的产物,原杰提出“郧阳”之名并对郧阳府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抚治荆襄”官移镇郧阳府,改称“抚治郧阳”;成化十五年五月起,郧阳抚治从早期的暂设时期开始进入了制度化时期;同期设立的湖广行都司保障了日后辖区的社会稳定,在明朝国家政治军事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项忠早期的建言和实施的一些军政措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郧阳抚治具有的“三位一体”的结构,在明朝的督抚制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教学资源集成化和教学互动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文章提出一种基于Portal技术的教学资源集成化平台,为教学资源管理和教学信息交流提供一个统一的、集成化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中越两部《金云翘传》的艺术成就与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南诗人阮攸的长诗《金云翘传》,取材于中国的同名小说.两书异曲同工,生动地描述了临淄妓王翠翘被侮辱、被迫害的经历,尖锐地批判了诬良为盈、逼良为娼、恃强凌弱和背信弃义、见色思淫的衣冠禽兽。由此来看,明朝成化以降,淫书选出,甚至以描摹世情著称柏《金瓶梅》也未能允俗;而以妓女为主人公的《金云翘传》却能不涉淫滥,力图将审美与匡恶扬善结合起来,这不仅对彼时被地,而且对此时此地那些沉湎于淫秽的“风月笔墨”者,无异一帖祛邪解毒醒脑剂.  相似文献   

20.
漫议唐伯虎     
唐伯虎在今日一般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完全被歪曲了的形象.他变成舞台或银幕上的奶油小生.焉不知,历史上的唐伯虎,远不是如此这般样子.唐寅,明朝苏州人,字伯虎,一字子畏,生于成化六年(1470年),死于嘉靖二年(1523年),活了五十三岁.他早擅文名,有才子之誉;得中乡试第一名,人称唐解元.但他家境贫寒,更由于后来科场磋跌,没有做官,靠鬻卖书画过日子,一生坎坷落拓,郁郁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