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6 毫秒
1.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娱乐化的发展促使新闻开始贴近群众生活;然而,过度娱乐化也使不少新闻流于庸俗,带来不良社会影响.所以新闻娱乐化必须坚持一定的"度",即:真实性、遵守基本的法律与道德、追求正确的舆论导向.只有把握好这三方面的"度",才能真正做到"三贴近",在娱乐化的发展道路上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城市发展模式问题。新型工业化对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了信息化、数字化、共享化、生态化、人文化的要求。对此,城市发展应创新观念、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布局、美化形象、建设多功能中心城市,要给城市补"绿"增"智",提升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都市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合资企业中外企业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价值观、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管理文化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外企业文化的主要差异。合资企业要实现中外文化的融合,达到双方良好合作的目的,就要吸收中外企业双方文化的精髓,做到"取长补短,共同吸收,开创特色",形成统一的经营理念、企业宗旨和企业目标。  相似文献   

4.
现代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实践、丰富和完善.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就要注意克服认识上的"三个误区",做到"三个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家风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具有亲情化、生活化、礼俗化等"地方性特质"。在传统"家国同构"社会治理文化的影响下,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家风文化逐渐超越"家庭共同体"范围而不断发挥"社会共同体"的教育价值,实现从地方性育人功能向社会性育人功能的提升与转化。中国传统优秀家风文化中的忠孝、节俭、勉学、谦恭、仁爱、清廉、修身、立志等风尚,在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会育人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重视家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时代意义,进一步思考家风的思想本质,发掘其社会育人功能,对于提升人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实现"文士化"是北魏宗室阶层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巨大转变,是其统治中原先进地区的客观需要。北魏宗室的文士化不仅表现为知识素养、精神面貌和行为旨趣的改观,更主要地体现在宗室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具备主体性角色意识,并为汉族士人社交圈所接纳。在方法论方面,这种身份角色论较传统的文化类型分析似更贴近"文士"概念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正>智——智谋才干。一要"善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诊脉"。要细察学生衣、食、住、行有无异常,从其情绪高低、精神饱颓、言语多寡等方面把清学生"思想之脉",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8.
辛世俊 《南都学坛》2004,24(4):95-98
在全党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语境下使用"以人为本"的概念,从根本上来说,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是根本"的思想,牢固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是基础"的思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夯实共产党执政的根基;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是目的"的思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是中心"的思想,根据人民的需要来制定政策和检验我们的一切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3月25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为石河子大学师生作了题为"当前理论研究与文化建设若干前沿问题"的讲座。这是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论坛的首场讲座。郭建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如何看待国学热、儒学热、孔子热","文化建设的整体态势与发展走向"四个方面讲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提升,是"人文关怀"的智能城市,是"智"与"慧"结合的凝聚体。铜仁智慧化城市紧密围绕"武陵之都,仁义之城"的战略愿景,探索梯度推进协同战术路径选择,在"四大领域"展开"十大智慧工程"战略实施,利用后发优势,借鉴先进、先行模式,开创铜仁地域化、特色化"智慧城市"之路。  相似文献   

11.
儒侠比较论     
儒家文化和侠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比较儒侠之间的关系可发现,在"圣""勇""义""知""仁"等方面"儒侠互通",而在群体与个体、理性与感性、道德与审美等方面"儒侠有别",而两者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冲撞和融合,导致"儒的侠化""侠的儒化",为设计新的理想人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线性文化是我国整体文化布局的重要方向,意味着城市文化保护利用理念发生了战略性转变,而北京"三条文化带"则成为这一理念的重要实践.线性文化的提出革新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思路,把遗产保护从"单独个体"转向"线性整体",使得"三条文化带"成为北京为世界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在逻辑演进层面,线性文化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从"随机保护"走向"系统保护",使得历史意识、当代意识、文化意识、美学意识和跨界意识在"三条文化带"保护利用中凸显.在功能变迁层面,线性文化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从"物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从"城市—空间—行为"关系的角度阐释"三条文化带"是人和城市思想行为的产物,并构成当代城市行为的依据.在活态保护层面,线性文化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生活",而"三条文化带"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利用的资源,在当代发展文化旅游、吸引社会公众参与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三贴近"与传播学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中央对我国新闻工作者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归根到底是贴近事实,贴近真正的信息源.无论从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视角,还是现实传播的全过程来审视信息传播,信息传播的起点都应该是在实际生活,而不是在传播机构;信息的采集就是采集者对信息的认识与理解的过程,而传播正是采集者把自己理解了的信息向公众公开的过程.因而"三贴近"原则的正确性并不因为它出自于领导之口,而是具体地体现了新闻信息的传播规律.真正实践"三贴近",在实际操作中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做到宣传党的意志与人民心声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20年内,朝鲜族的城市人口比例从34.59%上升到65%左右,城镇化率则从50.2%提高到80%左右,朝鲜族经历了"压缩型城市化"的过程。在"压缩型城市化"下朝鲜族人口走向"散居化",这直接导致了传统聚居地区的"空巢化",民族人口的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了以聚居为依托建立起来的民族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面对城市化过程中的"离散危机",朝鲜族展开了一场活生生的民族共同体"重构运动"。  相似文献   

15.
论"和而不同"城市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大格局中,我国的城市形象怎样才能既保持传统、展现鲜明的民族个性,又保持与时俱进、蓬勃向上的时代生机,这是城市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城市的主体形象是建筑,城市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城市建筑的特色,城市建筑的特色则决定于建筑文化。因此,要使我们的城市形象做到"和而不同",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建筑文化的民族化与国际化、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地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系统,探讨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是地域文化研究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东西方建筑文化方面的一些差异,并且从语言元素、语言逻辑和语言风格三方面对其展开了具体论述。指出加强文化的"交流"而不是"取代",促进其"多元化",而不是全球文化"均一化",这样才能够促进人类文化的进步,未来的建筑文化必然是跨文化交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论常德城市建设及其形象塑造的文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塑造好城市形象,就要找准城市形象的文化定位。常德市在城市建设特别是文化名城建设中,应从常德城市形体形象的文化定位、常德城市行为形象的文化定位和常德城市精神形象的文化定位等方面做文章;  相似文献   

18.
"智"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道德条目之一。儒家关于"智"的思考与"知"交织在一起,基于三个向度展开:"知"与"智"的关系、"智"的内在层次、"智"的实现路径。而"智"的内涵、进路与价值正是在这种交互关系中得以展现。相对于知识性的"知",儒家更重视实践性的"智",通过强调"仁"与"智"、知与行的统一,儒家把致"智"的过程理解为成就完美人格的必经之路。儒家有关"智"的讨论,集中体现了儒家知识论的道德化倾向,更多显示为知识与智慧、知识与价值相统一的"道德知识论"意味。在以"知"与"智"的互诠中,儒家"智"德的特征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9.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殊的重要的教育组织机构.书院教育呈现出明显的智育伦理化特点.书院山长和教师认为人的"智"识同"仁、义"等德目一样,来源于"天"或"性",智"识的功用只是促进其他德目形成的伦理思维性工具,把"智"识仅仅狭隘地规定为道德知识.书院教育的这种智识论理化倾向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徐清认为对赛珍珠的文化边际性进行阐释,是比较贴近其思想境界和作品实际的.在赛珍珠研究中,我们应该既"不虚美",又"不隐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其一个真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