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独创性的诗人之一。人们对其诗歌创作的认识 ,也有一个不断理解和接受的过程。新时期之前的冯至诗歌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一、1 92 3— 1 949年 ,是冯至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的时期 ;二、1 949— 1 982年 ,是冯至诗歌研究的低落期和停滞期。冯至诗歌研究焕发新的生机 ,只有等到新时期以后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台湾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呈现日渐活跃之势。2003年,台湾一批学界同仁,成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学会,致力于现代文学研究,以期聚集更多的现代文学爱好者,共同推进台湾现代文学研究的进程。2004年,他们又共同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季刊》,这也是目前台湾唯一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宗旨的学术性刊物。  相似文献   

3.
在五四以来的新诗史上,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至今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建国以后出版的文学史,也很少提及他的诗作,近几年来的现代文学研究虽然触及到很多以前未引起重视的作家作品,但研究冯至诗歌的文章,还很少见。实际上,冯至的诗作,具有深刻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他不同时期的作品,都不乏佳章妙什。在中国新诗史上应当给诗人及其诗歌以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韩国人形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有大量的以韩国人为主人公的作品。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之后 ,由于中韩两国面临相同的历史命运 ,韩国人形象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热衷于表现的一个领域。本文打算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希望获得对中国现代文学中韩国人形象变化的把握 ,并且得出对这一变化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较之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与经济的关系更为紧密,更值得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学生产、流通与消费等环节进行详细梳理、辨析与论证。从研究对象看,较之从经济角度对传统文学的研究,"民国经济"维度的研究对象已然转变至现代文学;较之此前已有的从经济角度对现代文学的研究,"民国经济"维度的潜在研究对象将是在这基础之上的"民国",更具整体性。从研究目的看,以"民国经济"为视角进行的研究,其目的不在于建构现代文学经济学,也不在于梳理现代历史中的政治、经济纷争,而在于对文学、文学中的人性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此相关,我们必须警惕这一阐释视角的有限性,细心甄别研究对象,并力求回归文学本位。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审美的维度来说,"江南"不仅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生成中,"江南元素"及其所代表的唯美主义情怀和理想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仅是由于江南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现代作家,而且更重要的是"江南"作为一种诗性的文化审美元素,一种意义重构的精神元素,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生成中具有一种精神导向性和理想建构性的功能,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能够以诗性的情怀传达出现代中国人渴望富强、迈向自由,置身于世界强大和先进民族之林的伟大心声.  相似文献   

7.
鲁迅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标志和高峰,鲁迅研究的水平和成果一直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水平和成果。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潮流和思想的影响,由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空气的影响,鲁迅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突破,一大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将鲁迅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这个高潮中,李耿先生所著的《鲁迅的艺术世界》(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是其中的浪花一朵。它在浪潮叠起中一帜独树,颇具特色,在鲁迅研究领域中较有影响和作用,大致体现为以下特点:首先是角度新颖,独辟蹊径。鲁迅研究一直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热门和焦点,从鲁迅的生  相似文献   

8.
李超杰 《学术研究》2023,(2):161-168+178
作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常见议题,“家世”在现代文学领域亦具有广阔的理论空间和应用前景。现代文学学科若要进行家世研究,需要“以古为师”,更需适应学科实际予以升级改造。立足于人文互证、实证研究,透过作家家世里层内容,挖掘其对主体先在文化结构和创作心理形成的影响,进而分析动机驱使之下采取的叙事策略、编码原则及价值预设,或可更加深入地接触作家、文本与文学史。将家世作为一扇进入现代文学研究的窗口,既非历史学范畴的作家家世考古,也无意于宣传所谓的“家世决定论”。这条路径既有意义,也有限度,希望此种思路能为现代文学研究注入一丝活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文学渊源问题素为现代文学研究中聚讼纷纭的学术焦点。近年在海外史学“中国中心观”的刺激与启迪下,“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一说渐获普遍认同,“中国视角”亦成为广受期待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现代文学发生之内因/外因关系的重新辨析以及对现代文学“现代”性质的重新梳理,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同时,还尝试阐释了现代文学内传统影响与西方影响之间的结构性关联。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120-126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一批以江西为背景、反映江西地域文化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风俗画特征,对江西山川、风物、民俗作了详细记录,是从文学的角度对晚清至民国江西形象的描摹。作家在作品中渗透了深厚的乡愁意识和家国情怀,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既有认同,又有审慎的批判。通过研究现代文学中的江西地域书写,不仅可以丰富地域文学史的研究,而且可以在文化与文学的研究热点中,发现江西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冯至传略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笔名琲琲、CP、鼎室等,著名的杜甫专家、德语文学的翻译家和研究学者. (一)1905年9月17日,冯至出生于河北省涿县.父亲在外面的学校或机关做点文牍之类的工作维持家用,家境窘迫.但刚强的母亲坚持送他上了小学,启蒙课本是《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古文释义》等.1914年,九岁的冯至失去了母爱.1916年秋,从涿县高小毕业后,慈爱的继母克服经济困难,力排亲属的非议,支持冯至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今北京四中).人中学后,冯至对古典文学的  相似文献   

12.
过渡、衔接与转型——重新定位中国近代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两种文学本位观主宰着当今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正是这两种文学本位观使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缺乏主体性。在古代文学的立场而视 ,近代文学是古代文学的延续 ,但更是古代文学的衰落和死亡 ;在现代文学的立场而视 ,近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新生 ,是现代文学的先声和开端。古代文学更看重近代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现代文学更看重近代文学中新的文学因素的萌生和壮大 ,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学本位观观照下 ,近代文学被拆解成两种面貌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文学。更重要的是 ,不论是站在现代文学的本位立场还是站在古代文学的本位立场 ,近代文学都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肯定 ,其地位都不可能得到认可。无论是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来说还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来说 ,中国近代文学都是边缘性的文学。中国近代文学没有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那样的内在统一性 ,不具备充分的类型化 ,同时表现出典型的变革时代色彩。建立起恰切的中国近代文学本位观 ,是修治中国文学通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张均 《江汉论坛》2004,6(12):106-109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文学渊源问题素为现代文学研究中聚讼纷纭的学术焦点.近年在海外史学"中国中心观"的刺激与启迪下,"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一说渐获普遍认同,"中国视角"亦成为广受期待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现代文学发生之内因/外因关系的重新辨析以及对现代文学"现代"性质的重新梳理,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同时,还尝试阐释了现代文学内传统影响与西方影响之间的结构性关联.  相似文献   

14.
需要建立适应现代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概念,考察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的关系,可以在某些方面获得必要的理论启迪甚至由此建立现代文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现代文学赖以存在的载体及其传播方式,主要是现代印刷业及其报纸期刊。现代传媒的出现改变文人生活方式的同时,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学形态、文体形式和创作群体,培养了新的读者群体,最主要的是,现代传媒带来了新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孤独感、倾诉意识、追问意识这三个现代性表征入手 ,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期被忽视和简单化分析的冯至的早期诗集《昨日之歌》进行一种新的解读 ,并考察了它与冯至与另两个诗集《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具有的内在连通性 ,从而确认了冯至早期诗歌创作中的哲理化倾向和现代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学研究的文学化与经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来临,我们审视过去年代的文学,就不能不带着一种世纪眼光。产生于上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在它披荆斩棘的成长过程中,曾经发生过许多轰轰烈烈的文学事件,涌现了名目繁多的思潮流派,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有着鲜明时代色彩的作家与作品。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与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同步进行。新文学的胜利,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因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文学成了引人注目的显学,受到宣传和教育部  相似文献   

17.
1927—1936年集中涌现的作家论写作潮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历程中具有拓新与启迪意义的文学现象,是中国新文学第一次全面深入地总结创作成就的艺术尝试,它开创了作家论这一新的文体范式,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化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进程中,通过对叙述对象的经典化选择、文学史意识下的经典化写作、期待视野的经典化建构以及现代传媒的互动与共谋等经典化策略,成就了一大批新文学的经典,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刘群 《兰州学刊》2006,12(4):59-62
作为新月派的重要一员,叶公超在《新月》月刊乏人之时临危受命,令其摆脱困境,起死回生,继之又合力同人创办《学文》兼任主编,使二者成为培养出一大批日后在中国现代文学和学术史上成就卓著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的摇篮。作为编辑家的叶公超,其学术性的编辑风格对新月派乃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应忽视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黄健 《学术探索》2014,(4):88-92
本文试图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研究,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从以下三个方面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特征,这三个方面是:一、"被现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为"自觉现代"的文学;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表现出充分的本土化特征;三、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具有多元化语式。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社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 ,往往把社团和流派、运动连在一起 ,合成一个叫做“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的课题。陈荒煤先生在上个世纪 70年代末主持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史料丛书 ,率先将“运动、论争、社团”组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单独的系列[1] ,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将社团和文学运动并重进行研究的开始。 80年代中期 ,贾植芳等主持撰著《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一书 ,正式将社团流派研究归并在一起 ,此后出现了施建伟、殷国明和陈安湖等人以“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为论题的专著 ,算是坐定了现代文学社团研究与流派研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