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严阵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2):91-94
文章探讨了国内英语修辞学界对于比喻的本体、喻体研究的不足 ,提出本体、喻体的界定 ,判断的必要性及方法 ,同时对比喻中本体、喻体及相似点的隐现情况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张力军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4(3):357-360
在比喻中,喻体占据着主要位置.比喻的特色是通过喻体的选择显现的;喻体选择决定了整个比喻的语言特征和价值.从喻体的选择和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可以把喻体分为外显性喻体和内隐性喻体、顺向喻体和逆向喻体、定式喻体和自由喻体等几种类型.本文分析、比较了老舍和王朔作品中对比喻喻体的选择上的差异.老舍比喻用例中的喻体倾向于用现实生活中时类似物,注重形象性、通俗性;喻体很干净,平淡中显示出匠心.王朔比喻用例的喻体有很多世俗性东西,特定圈子的词语较多,油滑中显现技巧,有一定的反英雄效果. 相似文献
3.
唐吉辰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文章指出了目前修辞学名家在比喻的结构分析上的不同之处.并提出了一种结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大米比喻有本体、喻体、比喻训、相似点。本体应今成本1本2,喻体可分成喻1喻2。如果缺本2,那么喻2就是相似人,反之缺喻2,本2也是相似点。 相似文献
4.
孙秀珍 《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87-91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用动物作喻体来表达某种抽象意义或某种情感。但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用动物作喻体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涵义在两个民族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有的甚至完全相悖。 相似文献
5.
通过喻体对照探讨英汉比喻互译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乐金声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5):75-78
本文旨在通过英汉喻体对照以探讨英汉比喻形象互译的途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比喻更往往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故比喻形象 的翻译是难中之首。笔者认为,喻体的处理是关键,译者须在保留原喻体、转换原喻体和舍 弃原喻体三者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6.
孙丽元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3):103-107
比喻性习语在英汉语言中大量存在,但由于两种语言反映的文化不同,使得英汉习语在比喻形象的运用上存在明显差异。文章介绍和比较了三种喻体在各自习语中的使用情况,并提出只有了解和掌握英汉比喻中的这种文化差异,才能在跨文化交际时准确无误地传递隐含在语言里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7.
黎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一般认为 ,比喻的基础必须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相似点。本文认为比喻的形成确有以相似点作为连接点的 ,但是同时指出语言中也存在另一类比喻 ,即以语音语义为主观联想的基础。文章对比喻形成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以及主客观综合因素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比喻作为各民族语言的精髓,往往都打上了民族文化和审美的烙印,它既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壮英诗歌中都有用花果植物、昆虫和爬行动物、鸟类、自然现象等进行比喻的情况,但其喻体存在着明显差异,该差异揭示壮英民族在地域文化、图腾崇拜、意象信仰、审美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陈长书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2):28-31
通过对刘宝楠《论语正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对本体和喻体以及二者联系的考察,是刘氏认知比喻的重点。这一点是与现代修辞学理论相一致的;第二,力求在对本体和喻体的文化意义和时代意义的说明中,揭示出《论语》比喻的似同点;第三,结合语境,在本体和喻体的互相参照下,解决《论语》比喻里存在争论的地方;第四,重视语境,在对相关语境的描述中解释比喻。 相似文献
10.
刘晓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比喻辞格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使用频率都比较高 ,文学作品中尤其如此。《红楼梦》是一座万紫千红的汉语言艺术的“大观园”,其中的比喻修辞确实为之添珠增玉。因此 ,在译文中成功地再现原著的比喻艺术对译入语的质量来说至关重要。文章试图从英译喻体对比的角度来评述《红楼梦》英译中比喻辞格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李荣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2):66-67
过去隐喻只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 ,当代的隐喻学家提出隐喻不仅是语言自身的问题 ,而且广泛存在与人们的思维当中 ,可以说隐喻无处不在。本文就隐喻的多种表现形式 ,阐释隐喻的多种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杨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Z1)
从隐喻的修辞观出发,主要分为两大类: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显性隐喻的结构内部,根据主体和喻体 的语法搭配,又可分为并列型隐喻、修饰型隐喻、句子型隐喻和转换型隐喻;英语和汉语中的隐喻结构有相同之 处,但由于2种语言各有自己的语法体系,在某些方面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刘英凯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
从钱钟书先生“比喻多边”、“每举一而不及余”的观点出发,先以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例句分析同一喻体可能具有的多义性及读者应以立喻者之心为心的必要性;后指出比喻中喻义可能具有的歧义性及其消极和积极的两重作用;最后论述汉民族在“边”的选取上的保守性及其根源,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比喻思维的日渐开拓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目前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研究话题。从本质上来说,隐喻是一种象似性程度比较低的亚象似符。它借助于自己的特征指示事物,即通过描述其他事物中的对应关系来体现事物的表象特征。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具有对应性、互动性和多模态性等认知特征。隐喻意义的理解是在人主观能动的基础上,通过本体和喻体的解释物之间的互动产生新的解释物而实现的。研究表明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对隐喻的认知意义理论构建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卓静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9(3):32-37
通过分析隐喻产生的原因,认为隐喻有时也会对词义发展造成负面效应。首先,在语言发展的初期,人们受当时词汇量所限,被迫借用一事物描述另一事物,有时会把属于不同种类的事物联系起来,当作是相似的事物,在某种情况下会造成隐喻的不恰当。这种隐喻一旦约定俗成,人们往往不愿意去寻找或者使用更为贴切的喻体,从而导致语言中一些令人费解的表达方式存在。其次,由于语言、文化、地域、教育背景、年龄和行业等差异,人们在选择喻体时,如果出现选择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就有可能造成语言交流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明喻与暗喻的语义认知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腊梅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明喻和暗喻的使用是人们对语言认知的一种结果,对比它们产生的语义认知发现,其相同点是它们都必须确定认知域和语境,不同点则主要体现在它们的本体与喻体语义关系和语义认知内涵上。 相似文献
17.
汤建民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68-72
生态隐喻方法是指通过隐喻性的类比,将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映射到另外一个研究领域中,从而有可能给新的研究领域带来新的启示的一种方法。生态隐喻方法现已成为一种系统科学方法的具体范式,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在被滥用的倾向。为此,人们在应用生态隐喻方法的过程中,应注意其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18.
余苏凌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1):99-104
异质文化隐喻,特别是“唯文化隐喻”,即根植于某个文化群体,与该文化群体的生存经验、信仰和价值观念紧密联系的隐喻,对译文读者在辨认和理解上构成较大难度。对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大一学生有关《圣经·雅歌》1、2章里的隐喻进行的辨认和理解测试,证明了这个假设。通过对《圣经》六个译本中这两章隐喻译文的分析,描写译者在翻译“唯文化隐喻”时通常采取的五个策略。 相似文献
19.
张磊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5):97-100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语言功能的认知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对隐喻功能的研究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隐喻和理解隐喻的功能。隐喻有着显著社会意义,分析隐喻的社会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常见的语言现象,并且正确地对其进行运用。 相似文献
20.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语法隐喻的对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96-99
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再到语法隐喻 ,对隐喻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体。本文从三个层面———隐喻的性质、隐喻的机制、隐喻的功能———对这三种隐喻观各自对于隐喻的认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认为这三种隐喻观之间是互补的关系 ,且展示了隐喻研究的多维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