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有相因相似之处 ,都以“救亡”和“启蒙”为主题 ,但是两者在侧重点、具体内容、思想资料等方面又有很大的不同 ,梁启超等突出救亡 ,力图中西结合培养出具有现代政治、社会意识的国民 ,以挽救民族危机 ;陈独秀等鼓吹个人主义 ,个性解放 ,希望造就一代和传统完全决裂的新青年使社会走向现代。两个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相异 ,根源在时代所赋予的任务不同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新民思想述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的第一排涌浪。他率先提出了“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的全新命题,深刻剖析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积淀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国民性,明确指出了以教育、报刊、史学、小说新民的新民之路。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对梁氏的整个思想乃至整个改造国民性思潮作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国民性改造思想在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从当时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需要出发,论证了改造国民性、提高中国国民整体素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且精心构筑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公民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德优先意识等要素为基本内涵的适应社会近代化需求的国民素质体系。梁启超所提出的国民性改造,实现人的近代化的设想在半个多世纪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闪耀着启蒙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初,梁启超的思想,尤其是他的“新民思想”曾经风靡一时,梁氏被称誉为“言论界之骄子”。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受了梁启超以“新民”为宗旨的启蒙宣传的影响,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胡适曾说,“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革命)岂能成功如此之速。”梁启超在“新民思想”中,提出了“国民性”改造和传统文化在现代条件下重构的文化议题,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仍不乏借鉴意义。当然,梁启超的主张也存在着唯心主义的缺陷。本文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 ,梁启超以“新民”学说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 ,形成了他的新民思想。所谓“新民” ,就是提高中国的全民素质 ,造就具有新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新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能力的新人 ,它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 ,突出了人的重塑、完善 ,启迪了一代青年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在“五四”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潮中有着重要影响。他从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入手 ,开始关注、思考国民性问题 ,着重针砭了与现代民主政治、现代民族意识不相适应的国民心理阴暗面 ,考察了国民性弱点的病源 ,还进一步探寻了理想的人性、理想的国民性结构 ,并不断寻求能够有效地改造国民性的新文化。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 ,他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作为新文化阵营中主张“调和”论的思想家和以马克思主义观察国民性问题的先驱者 ,其国民性观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李大钊的新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的前期新民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梁启超新民说的承继和发展,后期(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用唯物史观重新审视国民性改造问题,提出了“物心两面”改造的全新新民途径.但因忽视了生产力这一最终动因,其新民说带有一定的空想色彩.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民性改造是20世纪思想家们关注的重大课题。梁启超、陈独秀、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颇具典型意义。三位先哲的相同点是家世与个人际遇使他们同时拥有传统与现代两个头脑;济世报国的情怀使他们同唱一首歌由立人而立国;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不同程度的艰难徘徊。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有关“国民性”的话题展开了一场讨论。冯骥才、刘禾从后殖民批评角度,认为梁启超、鲁迅等提出的“国民性”命题是“中了传教士的奸计”,是对“欧洲人本来用来维系自己种族优势的话语”的“屈从”。对此,不少批评者从不同的角度有力地反驳这种观点,并通过各自的论争,揭示了刘禾所谓“国民性”是一种“神话”的命题本身就是一种神话。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现代国民性改造思潮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近现代,面临国家百疮千孔的现实,以严复、梁启超以及孙中山、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为寻求救国之道,曾兴起了一股国民性改造的思潮。  相似文献   

11.
国防教育学学科基本定义探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国防教育学的创建与发展需要对学科基本定义进行重新界定.根据建立国防教育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可以把"国防教育"重新定义为: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实施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定义的核心内涵包括:国防教育的主体是国家,对象是全体公民,目的是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国防教育既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严复的伦理思想深受西学尤其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严复认为,中国在近代被动挨打的现实应验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所以中国要想改变自己的历史命运就必须首先对中国人落后的国民性和低下的国民素质进行彻底的改造.为此,严复将进化论的自然法则运用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领域,形成了其独特的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主张为核心,以倡导西学、道德重建、人格重塑为实质内容,以功利主义为特征的进化论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以世界为视角看战后公民对政党认同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政党政治深刻蜕变,公民对政党的认同感日趋弱化;新兴工业化国家则由于时代的进步,公民对政党的认同感显著增强,但由于这些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党政治尚存在一些普遍性的不足,因而公民对政党的认同在一度高涨之后又有所冷却。在中国,建国初期公民对中国共产党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但在"十年内乱"期间这种认同感受到了严重损害。1978年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经受住了社会发展、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冲击与考验,赢得了广大公民新的高度认同。公民对政党的认同实质就是公民对政党所持理念及实际作为的评判。因此,一切政党只有切实履行利益代表及整合功能,为民众谋福祉,才能赢得公民的广泛认同,从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新品格教育"、"日本教养教育""、英国全纳教育"和"瑞士日常生活教育"这四种典型模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动向,对其进行评析与鉴别是跳出"中国现代实际"的视域局限,探索"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经验的第一步;总结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则是国际化视野下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认识飞跃与回归。  相似文献   

15.
民族性概念与霍姆斯比较教育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族性是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但对它的识别与建构则一直存有颇多争议.霍姆斯提出并阐述了体现一个民族特性的"精神状态"概念,并将社会学理论作为构建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即民族性的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比较教育的科学客观的研究,对比较教育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国家安全法》的主要内容,即国家安全、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权利及主要特点和意义。阐述了新时期高校国家安全工作的原则和任务。提出了深入持久学习、宣传和贯彻《国家安全法》,加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抓阵地,拓宽途径;抓重点,以点带面;抓普遍,不留死角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儒家将"德行"放在首位,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的重点要放在道德行为的养成上。  相似文献   

18.
各种调查资料和报道显示,2003年发生非典公共危机时,高校学生的一些行为表现说明他们在思想上还存在有不少问题。高校要转非典危机为契机,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主要是要居安思危,加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教育;诠释现代民族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教育;强调现代公民意识,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抓住危机心理,积极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9.
青年毛泽东继承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又接受了近代启蒙思想和西方伦理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道德改造社会的思想。这一思想是以他的“大本大源”理论为基础,并以重视教育、组织团体、利用报刊进行文化宣传等为具体的方式。为达到通过道德改造社会的目的,他又提出了以“三达德”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素质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日本右翼势力公开宣称日本在东北的殖民教育统治促进了“东北教育现代化”,这种“侵略有功论”抹煞了历史的真实,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洲国实施的文化教育是一种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目的在于建立以日本文化为本位的殖民地文化,培养忠于日本侵略者的顺民和为其掠夺资源的劳动力,使中国永远成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它摧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造成了中国一段时期内文化教育的落后。反思这段历史留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