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遂在《辛女革命亲历纪实》一文中回忆,燕晋双方首领吴禄贞与阎锡山进行的娘子关会晤的日期是辛亥(1911)年9月16日(见《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集。录于《武汉文史资料》第四辑上的《吴禄贞与辛亥革命》和《袁世凯行刺吴禄贞的经过》两文亦从此说)。由于何遂是娘子关会晤的燕方随从之一,其回忆的可信度似乎很高。然而,经笔者查阅有关史料分析得知:史实并非如此。 娘子关会晤后.晋方首领阎锡山在《掌握山西武力与太原起义前后》一文中这样回忆道:“我们约于太原石家庄间之娘子关。吴将军(指吴禄贞)于9月14日(大原光复后6日)偕旅长吴鸿昌、参谋何遂依约而来” (《辛亥革命史料选辑》下册);燕方首领  相似文献   

2.
吴禄贞(1880年——1911年)湖北云梦人。早年留学日本,追随革命,对孙中山“尤倾倒备至”。1900年,自立军起义,吴禄贞受孙中山之命回国参加起义的筹备和领导工作。起义失败后返日本,继续求学。学成归国后,制定“以改换新军头脑为成事之根本”的革命方针,在湖北新军中“鼓吹革命,不遗余力”,为湖北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吴禄贞因此在湖北革命党人中享有崇高的威信。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曾打算拥戴吴禄贞为军政府都督,并派人与之联系,只是由于远水解不了近渴,才将黎元洪推举上台。总之,辛亥革命前,从吴禄贞开始其政治生涯之初,就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1903年“拒俄运动”之后,更成为革命的骨干分子之一,积极地从事革命的组织和宣传工作。他长期匿身于清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吴禄贞被刺流传着三种说法。一说是因个人之私仇而被人杀害;二说是为清政府所干掉;三说是系为袁世凯收买吴的部下所干的丑恶勾当。 主张一说的主要为载涛等人,他于1964年著文驳斥了袁世凯和清廷派人刺杀呆禄贞的说法,并指出,“据我所知:既非袁之所为,亦非清政府所干,仅系由于个人的私仇,致酿咸适逢会的凶杀而已”(载涛:《吴禄贞被刺真相》)。 主张二说由清政府派人刺杀吴禄贞者,有陈铴璋、李剑农等人。陈在所著《细说北洋》一书中写道:“清廷恐吴将来有变,乃任吴禄贞为山西巡抚,藉以联络。可是吴不为利诱而动摇,进而截留清军运往湖北之军火,并弹劾荫昌误国大罪。清廷既不肯明令责斥吴禄贞,又深恐其举兵发难进攻北京,不得已只出于下策,于宣统三年(1911)以金钱收买被吴黜退之部属第十二协协统周符麟及标统马蕙田,在九月十六日深夜刺杀吴禄贞于石家庄正太铁路站房之办公室内。而后割取吴之首级,逃京献功。”李剑农在其所著《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一书中亦写道:“清廷见吴的行动有异,乃阳任吴为山西巡抚,阴遣人刺杀之于石家庄。” 然而第三说的主张,吴禄贞系为袁世凯所刺的人论证较多。起先,他们多半也是主观推论,如《大同报》所载之《民国春秋》就曾大书特书道:“袁世凯使人暗杀吴禄  相似文献   

4.
《知新报》是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华南地区创办的机关刊物。关于它的停刊时间,众说纷纭,兹归纳如下:一、1898年1月(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戈公振《中国报学史》、郑慧英等编《中国杂志总目提要(1815~1936)》持此说。二、1898年12月。主此说者有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北京历史博物馆主编《中国近代史参考图片集(中集)》、余家宏等编《新闻学简明辞典》、潘贤模《鸦片战争后的香港报刊——近代中国报刊史初篇》。与此说类似的还有陈恭禄的“发行二年停刊”说。(见《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三、1900年7月26日(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初一日)。冼玉清《广东大力提倡变法维新的报纸——谈清末的〈知新报〉》主此说。(见香港《大公报》1964年8月27日副刊《古与今》)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1881年至1884年间入加华人来源地点。1880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开始修建,因劳工奇缺,加方乃有计划地大批招募华工,故形成1881年至1884年间华人移加的高潮。一般记载均谓此四年移加华人总数为15701人。对于这些华人来源于何处的问题,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第四辑有二种不同的材料记载。一日来自中国(香港)(见第191页);二日来自中国和美国(见第288页)。经分析,前说不妥,后说可信。因为,在1881年到1884年间多有华人自美入加。据加拿大官方记载,当时入加华人总数是15701人,其中10000多人直接来自中国,而另外还有很多人则来自美国,据记载,  相似文献   

6.
吴禄贞(1880—1911),字缓卿,湖北云梦人。十七岁入湖北武备学堂,十八岁赴日本留学入士官学校骑兵科,二十岁时结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并加入兴中会,中间曾回国参加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失败后又赴日继续学业。一九○二年毕业归国,任武昌普通学堂教习,积极宣传革命。一九○三年十一月与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发起组织华兴会。一九○四年后打入清军内部,历任清军练兵处军学司训练科马队监督,并曾去西北考察。后任帮办延吉边冬到东北,曾与日本侵略者交涉“间岛”问题。不为日屈,立场坚定,遏制了日本吞并延边地区的野心,升副都统,并被派往德、法两国阅操。回国后任新军第六镇统制。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爆发,为谋划在北方组织武装响应赴滦州约张绍曾,蓝天蔚等举兵反清,又去石家庄与山西革命  相似文献   

7.
奝然是北宋时期第一个入宋的日本僧人而名垂史册.奝然留宋三年,巡礼了汴京大小寺院,还参拜了五台山国清寺和洛阳白马寺,回国时带回了大量的中国佛教经典,也是第一个将日本万世一争国体介绍给中国的日本人,"奝然献书"在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然是北宋时期第一个入宋的日本僧人而名垂史册。(?)然留宋三年,巡礼了汴京大小寺院。还参拜了五台山国清寺和洛阳白马寺,回国时带回了大量的中国佛教经典,也是第一个将日本万世一争国体介绍路中国的日本人,“(?)然献书”在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中华书局《全明词》(2004年第1版)收录陆容词12首,“小传”谓陆容:“有《式斋集》三十七卷,词杂厕诗集中。惜阴堂裁为《式斋词》。”(第1册,第360页)编者注:“以上《惜阴堂丛书》朱印本《式斋词》。”(同上,第362页)其所辑陆词未尽全功。现从陆容笔记《菽园杂记》中辑得二首。陈田《明诗纪事》(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710册)丙签卷五引陆容《菽园杂记》忆往事:“予未第时,未尝作诗余,天顺己(‘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十作‘巳’,误。见四库全书第1041册,319页)卯赴会试,梦至一寺,老僧出卷求题。予为一阕与之。既觉,犹记其半,云:一片白云/人留不…  相似文献   

10.
《江汉论坛》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刊载了宋镜明、刘捷撰写的《李达年表》,这对于研究李达同志的生平和思想,是很有益的。但该文中有几处与事实有出入,特辨正如下: (一)第四十二页中,“回国后,同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沈玄庐、施存统等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党的上海发起组”。据笔者目前发现的史料,施存统(即施复亮)已于一九二○年六月去日本。施自己曾回忆:“我于一九二○年六月二十日去东京”(《一大前后》二册第34页)。而李达是一九二○年八月初回国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吴海林、李延沛编)第762页[黄遵宪]条云:“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任驻日使馆参赞。”这是错误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驻日使馆主要成员的任命时间是1876年。黄遵宪便是这批成员之一,他是首任驻日大臣何如璋举荐的使馆参赞。何如璋的《使东述略》是一份“系日而记之”的关于赴日的正式报告,这份报告清楚地记载了他们这次出使,从任命到出发、到任的全过程。他说:“丙子冬月,如璋猥以疏陋小臣,亦滥假崇衔,充使日本。……丁丑春,副使张公斯桂至  相似文献   

12.
由新疆师范大学西域研究中心创办、朱玉麒氏主编的《西域文史》第一辑,于2006年12月在北京的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刊16开,324页(附有彩色图版4页),是装帧堂皇的学术集刊。该辑卷首登载有编委会名单,共18人,其中新疆有8人,北京有5人,陕西、湖北、四川、上海、广东各有1名,是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究竟生于哪一年?目前有两种说法:武汉师范学院历史系《历史小辞典》编写组编写,1981年1月出版的《历史小辞典》第109页称:陈独秀生于1885年。而《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1979年9月出版的《辞海》第987页称:陈独秀出生于1880年。该书1963年12月版亦持此说。但是,根据民国七年三月十五日发行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第230页刊载的陈独秀《丁巳除夕歌》,一名《他与我》一文推算,我认为,陈独秀应出  相似文献   

14.
左鹏军 《学术研究》2006,(1):143-143
黄遵宪的诗歌,除《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人境庐集外诗辑》等集所收之外,后来陆续有新的发现,钱仲联、杨天石、夏晓虹、赵慎修、陈永正等均做了大量工作。至于黄遵宪的文章,由于从未印行过黄氏文集,散佚情况更为严重,发现新文章的可能性也更大些,除钱仲联所辑《人境庐杂文钞》(《文献》第七辑、第八辑,1981年3月、6月)披露的大量文章外,北京图书馆善本组整理发表的《黄遵宪致梁启超书》(《中国哲学》第八辑,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10月)也是一大收获。此外,罗香林、郑海麟、张伟雄、汪松涛、杨冀岳、刘雨珍等也均有发现。《黄遵宪…  相似文献   

15.
清末江西留日学生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的留日热潮,可谓二十世纪初中国教育之壮举。就江西来说,当时留日学生数相当于江西本省高等专门实业学堂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多。无怪乎时人评曰:留日学生“如潮汹汹涌来”。介于人们已从各方面对中国人留日问题作了探讨,本文只旨在对清末江西留日学生派遣时间、规模、特点以及对江西社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江西派遣留日学生的时间和数量 江西派遣学生留日的时间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材料来说明。据《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到宣统元年七月各省官自费毕业学生姓名表》中载:在1900年就有江西学生谢晓石(官费)到日本,  相似文献   

16.
关于江苏省委第一任书记陈延年同志牺牲之日期,目前据我们所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牺牲于一九二七年六月或六月底。见《辞海》第985页“陈延年”条和穆欣著:《陈赓同志在上海》一书第8页。另一种认为一九二七年六月二十六日下午被捕,同年七月四日牺牲。(见孙其明:《吴稚晖生死陈延年》,《文物天地》1981年第6期。)该文是这样记载的:“一九二七年六月二十六日上午,延年在当时党的机关(位于上海北四川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下文简称《辞典》),是学习宋史的重要工具书。笔者时常查阅,获益非浅。然翻阅既多,见其所著条目或有可疑者,今臚列于下,以就教于编写《辞典》的诸老师及宋史学界。一、契丹攻河北在何年《辞典》第3页丁谓条记载:“景德四年(1007),契丹攻河北,为知郓州兼齐、濮等州安  相似文献   

18.
孙蕡的卒年     
孙蕡字仲衍,号西庵,广东顺德人。《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第253页)说:他的卒年是公元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此说不知何据? 孙蕡,《明史》有传,见卷285《文苑传》,他死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898年)的“蓝玉之狱”中。洪武二十二年,蓝玉督修四川城池(见《明史》卷132《蓝玉传》),时“蓝玉之狱”未兴。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戈公振先生,究竟卒于何时,其说法不一。戈宝权同志发表在1979年第4期《新闻战线》的《邹韬奋和戈公振》一文中说:“家叔(即戈公振)立即由莫斯科启程,经海参崴乘船回国,在十月十五日(一九三五年)到达上海,旋即因病于十月二十四日逝世”。许涤新同志在其新作《百年心声》(1979年3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一书第256页上写道:“同年(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名记者戈公振病卒;临死时断断续续发出‘我是中国人’的呼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秘书长人选,目前记载不一,或称周恩来(见中共中央党校教研室《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一分册第227页),或称李维汉(见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3辑第171页)。实际上第五届中央秘书长屡经更迭,并非先后一人。蔡和森在大革命失败不久撰写的《党的机会主义史》明确提到:中国共产党五届一中全会以周恩来为中央秘书长。但周恩来先是因事未到,继而改任军委书记,因此,中央秘书长一职其始就由蔡和森代理。蔡和森在“五大”前由苏联回国,脱离国内实际工作一年半。“事情又不熟悉”,更重要的是他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者尖锐对立,不久即被免去代理秘书长职务。“大约是六月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