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以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换来的,在我们民族的觉醒过程中,尤其与日本帝国主义发起的几次侵略战争关系甚大。近代史上,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曾先后发起过三次倾国之战,即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抗日战争。这三次战争给中华民族当头三棒,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觉醒。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启蒙的文学母题。由近代梁启超“新民德”、“启民智”的“新民”的主张,到五四时期鲁迅唤醒沉睡国民的奋力呐喊·都体现出民族先觉者创作意识中鲜明的启蒙意识。抗日战争的爆发,将中华民族推向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的历程.也掀起了继五四启蒙文学运动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二次启蒙高潮。在民族危亡的严峻现实面前,唤起民众的觉醒成为抗战文学的主要内容,而报告文学这种体制短小、且极具战斗性、时代性的年轻文体,便顺应时代的要求,在担负新的启蒙使命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3.
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叶涛“所谓移民,就是居住的位置发生了空间移动的人群,或者说改变了居住地点的人口。”①移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创造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从大的方面来看,中国疆域的巩固和扩大,由56个民族构成的...  相似文献   

4.
文化冲突·二元人格·感伤主义──苏曼殊与郁达夫比较片论袁凯声文化的两难选择──个性意识的张扬与民族文化的危机以民族生存危机为表征,以政治变革为指向,以文化检讨反省为途径,以个性意识苏醒为收束,这代表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中相当一部分先进知...  相似文献   

5.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在广大的被西方列强压迫奴役的亚洲东方国家,曾先后三次出现民族与民主革命的浪潮,列宁称之为“亚洲的觉醒”。伴随着民族民主革命的兴起高涨,在很多亚洲国家,先后普遍掀起了规模不一的启蒙思潮与运动。比如,在印度,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前后,被称为“近代民族复兴先知”的罗·摩·罗易从宗教改革入手,就曾发起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1857年民族大起义失败以后,在受迫害最重的北方穆斯林地区,由著  相似文献   

6.
略论早期鲁迅关于“精神界战士”的思考·雷世文1二十世纪是中华民族觉醒的时代。这一觉醒过程,是以极少数的先进人物的觉醒为前奏曲的。他们最先睁开眼睛看世界,看中华民族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最先接受代表当代人类优秀文化的价值体系,撷取人类文明之果的乳汁,追逐...  相似文献   

7.
每一民族在与其它民族日益频繁的交往中,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与其它民族判然有别,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本民族成员之间的共同性,于是产生了民族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意识往往带上阶级的印记,许多阶级意志和阶级矛盾都以民族的方式表现出来,企图以煽动和加强民族意识的手段达到维护本阶级利益的目的。因此,民族意识就有了深究的必要。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民族意识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显得尤为明显。一、爱国主义·中国免遭完全论亡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国…  相似文献   

8.
近代思想家意识到国民具有强健的身体是一个民族取得优胜地位的最基本条件,他们注意从生物学视角、身体史视阈探讨民族衰亡之因与民族复兴之道,认为国人体质羸弱文弱是导致近代中华民族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而要实现民族复兴就要从改变国民"东亚病夫"式的身体状况入手,从促进"中华民族之健康"入手。他们从先天的生物遗传角度,思考如何通过"优生""强种""人种改良"以改变中华民族"劣败"的命运;从后天的育养调摄角度,强调民族健康对于实现民族复兴、国民体力对于增强综合国力是至关重要的,指出促进民族健康是"最基本的复兴方法",呼吁国人重视国民体育、民族卫生、饮食营养等问题;还注意反思导致民族文弱的重文轻武观念与"好铁不打钉,好儿不当兵"等陈腐习俗,进而倡导尚武精神、军国民教育与"兵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屈辱·抗争·求索——中国近代史新编》(以下简称《新编》),是武汉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丛书》中的一种,由罗通秀等编著。同时下出版的同类书籍比较,《新编》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它体例新颖,思想深刻,语言生动晓畅,不失为一本对大中学生和广大青年进行中国近代史教育的优秀读物。  相似文献   

10.
义利活动·义利关系·义利论张国钧义利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问题,在当代的社会变革中,也关乎确立民族价值导向、塑造民族精神,从而关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荣富强,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主体在追求和创造价值的活动中,形成了义利活动这种独特的活动形态;与此同...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开始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一代代中华儿女探索着救国救民的真理,改革、革新、开放日渐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并构成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是近代百余年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是一次空前的民族大觉醒;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正因如此,关于抗日战争史研究的著作浩如烟海。而翻阅此类书籍,往往被一些讲不透、理不清的问题所困惑,犹如一团雾霾弥漫于头脑之中。  相似文献   

13.
解洪祥同志致力于鲁迅研究数十年,他的新著《近代理性·现代孤独·科学理性》(以下简称《近代理性》)是一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现了难点、疑点、缺点而经过自己深思精研有所开拓有所发现的学术理论力作,显示了著者宏阔深邃的学术视野和严谨辩证的理论思维。发现与拓展...  相似文献   

14.
五四启蒙开启了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新阶段:从技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问题层层递进,达到了"吾人最后之觉悟";从鸦片战争时期少数先驱者个体觉醒,到甲午战败后士大夫阶层"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再发展到五四时期实现"全面觉醒";从近代初期少数先驱者的被动惊醒,发展到五四时期对民族命运的自觉反省与对唤醒民众使命的自觉承担。时人对"觉悟"的定义包括:启蒙者的主动"自觉""自己觉悟"与启蒙者唤起工农的"觉人""人人觉悟",科学(学术)觉悟、"政治的觉悟"与"伦理的觉悟"(傅斯年等人还提到了"社会的觉悟"),对外不许列强侵害主权的民族主义觉悟与对内不许军阀把持政权的民主主义觉悟,个体意识的觉悟与群体意识的觉悟,从一般倡导"国民觉悟"到重点启发"阶级觉悟"。通过创办报刊进行启蒙宣传是五四思想家非常重视的传播渠道、觉悟途径,《民国日报·觉悟》《觉悟》等报刊在实现"第一次全面觉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继《华魂·第一卷·中华民族凝聚力X出版之后,肖君和先生又推出了《华魂·第二卷·中华民族精神》,这本26万字的新著,于1993年12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华民族精神”是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不仅多次召开了不同规模的理论研讨会,而且还出版了一些研讨专著,如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了梁自洁主编的《中国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了郑晓江著的《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等等,一些有关的论著、论文更是不胜枚举。然而,正如肖先生在本书《序》中所说的,“纵览研究中华民族精神的论著,大都把‘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于殿武一、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觉醒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深重的民族危机唤醒了四万万不愿作亡国奴的人们,.一场全民族抗日救亡之火迅速燃遍九州大地...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研究九十年·张桂权一个民族的进步总是伴随着思想的进步,而在思想的进步中哲学思想的进步或许是最重要的。因为哲学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最能反应一个民族的思维水平。中华民族曾经有过辉煌的学术繁荣时代,涌现出了道家、墨家、儒家、法家等著名的哲学流派。但是到...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生成、觉醒和勃兴,始终伴随并统一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孕育,在各族人民共创中华的过程中逐渐生成,在近代中华民族对外抗争中初步觉醒,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共谋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走向勃兴。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归属、维护、发展等各层次内涵不断丰富,其状态也从自在向自觉再到自为转变。其演进是实体发展与意识进步双向互动的过程,是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而不断递进深化的螺旋上升运动,是顺应历史趋势与自觉构建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外交李良玉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并且迅速扩大事态,野蛮侵占了我国东北。次年3月,它又一手导演,成立了伪满洲国。“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近代对华侵略战争规模的扩大,严重恶化了中日...  相似文献   

20.
近年,中国大陆掀起了一场类似“五·四”时期的文化讨论热潮,试图从对文化的反思中找到一条国富民强的道路。那么,引起这场“文化热”的原因是什么呢?胡潇在《民族的文化觉醒》一文中认为,对“文革”的反思与否定是中国文化大讨论的导因,中国的改革、社会生活与国民精神的跃迁直接促进了民族的文化觉醒,而中、西经济、文化、思想的交流又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容,为民族文化注进了勃勃生机。同时,中国民族的文化觉醒亦顺应着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