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末知名文士杨维桢的《张氏通波阡表》尚保存着墨迹(中间有阙文),是其书法的代表作.同时,在《杨铁崖先生文集全录》和正德《松江府志》中均录有《张氏通波阡表》的文字.《杨铁崖先生文集全录》本文字和墨迹本十分接近,而与正德《松江府志》本差异较大.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在于《杨铁崖先生文集全录》是根据墨迹过录的(过录过程中还带来不少错字),正德《松江府志》根据的是石刻,而石刻则改正了墨迹中颇多错误(特别是张氏的家族世系),有可能墨迹系初稿,石刻根据定稿.《张氏通波阡表》的例子,也显示了正德《松江府志》在保存元代石刻文献方面的独到价值.  相似文献   

2.
吉文斌 《兰州学刊》2012,(10):104-107
元代时,《竹枝》是南方地区较流行的一种曲调。杨维桢在西湖首倡《竹枝》,他的创作宣言就已标明了他是继承了刘禹锡"依声制辞"的创作模式。后来,杨维桢编录《西湖竹枝集》时也是遵循了"倚声"标准的。  相似文献   

3.
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金史》卷九二《徒单克宁传》(第2047页):"克宁女嫁为沈王永成妃,得罪,克宁不悦,求致仕,不许,罢为东京留守。"  相似文献   

4.
<正>马理(1474—1556年)字伯循,号溪田,三原人(今陕西三原县)。明朝正德年间进士,明朝中期三原学派著名理学家、经学家,和吕柟、王恕、杨爵等同为明朝关学的中兴者。《周易赞义》是马理阐释《周易》义理的易学著作。本文研究的《周易赞义》载在《续修四库全书》第五卷,是  相似文献   

5.
正德十六年三月丙寅,一手将明中叶以来的危机推向高峰的明武宗夭亡.久欲改革朝政、拯救危局的儒生官僚,以内阁杨廷和、蒋冕、毛纪为核心,擒拿武宗嬖幸,厘革"中外素称不便"的弊政,并以《登极诏》形式拟定了"革故鼎新"的纲领.世宗即位后,批发《登极诏》,"正德中蠹政?抉且尽",造成"天下翕然称治"的气象.以此为肇始,儒生官僚在统治系统内实行自体调节,将已呈颓势的王朝统治拉回到"复兴"的局面.至万历初,张居正更以大规模的改革,对嘉靖以来的多方面调节作了全面总结.本文拟对嘉靖至万历初统治系统的自体调节加以探讨,以期从总体上展示明代中后期政治运动的轨迹,填补目前明史研究中的若干空白.  相似文献   

6.
明末白话短篇小说集《欢喜冤家》共24回,关于其著者"西湖渔隐主人"的详细情况,目前学术界认识尚不统一,有无名氏、高一苇、王元寿、冯梦龙诸说。我们通过对相关史料的钩沉,综合作品中的诸种内证,可以考证出"西湖渔隐主人"的时代和行迹,并对《欢喜冤家》的题材和风格,与王元寿的名号、居处、西湖情结、戏曲作品、交游等加以综合考辨与比较,可知"西湖渔隐主人"实为戏曲家王元寿。  相似文献   

7.
1."从复弘农,战沙苑,皆有功。"(《周书》卷二七《赫连达传》,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440页)"从复",《北史》卷六五《赫连达传》作"后复",《通志》卷一五八《赫连达传》作"后从复"。"从"繁体作"從","后"繁体作"後",二者形近易讹。前文赫连达从李虎破曹泥,据上下文,此不当用"从"字。《周书》此处文字较详,《北史》或即据《周书》删节而来。《册府》卷三八  相似文献   

8.
在永嘉之乱南迁浪潮中,太原王氏家族王柔、王泽两大宗支族人大部分迁往建邺。王柔宗支中的王沉后裔王浚却留在了北方,据《华芳墓志》与《王温墓志》记载,王浚有庶子五人,嫡子二人,庶女二人,嫡女三人。其居地,王浚在其父死后与王泽宗支别居,后因王浚封地与任官于幽州,在北方战乱不已的情况下,永康年间举家迁徙于幽州;永兴元年(304),王浚母姑儿孙具聚集于幽州;至建兴二年(314),王浚被石勒所杀,其庶子之子王准率族人迁往乐浪;至北魏时期,在统治者"辟召贤良方略"政策的感召下,王氏后裔又在王评的率领下于北魏兴安二年(453)迁往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后随北魏迁都,徙居洛阳。  相似文献   

9.
明代浙江湖州府岘山结文学社团的现象颇多,前后继踵.在几乎长达百年的时间里,从正德年间的"苕溪五隐"社到万历年间的"岘山逸老社",文学活动绵延不绝.从正德到嘉靖末年(1508-1566),以刘麟为中心,形成了从"苕溪五隐"社到"岘山逸老社"的演进过程.刘麟等人去世以后,岘山社或有中断,但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以后,许孚远薪火相传,复举岘山社集.他们有着基本相同的理学思想和丰富的风格,与前后七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正> 一长期以来,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柳宗元历史观的基础是“生人之意”。这种观点所依据的材料。就是柳宗元在《贞符》中所说的如下一段话:“臣为尚书郎时,尝著《贞符》,言唐家正德受命于生人之意,累积厚久,宜享年无极之义。”而其中特別重要的又是“言唐家正德受命于生人之意”这一个分句。对于这一分句,各种哲学史著作和关于柳宗元的专著以及柳宗元诗文选注,都理解为“说唐朝的正德是受命于生民的意向”。于是,所谓“生人之意”就产生  相似文献   

11.
张磊 《江汉论坛》2012,(8):136-139
《忆向阳》是臧克家晚年创作的重要作品,因为记述了他在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的生活而倍受争议。本文将《忆向阳》视作一个标本,从乡土情结、感恩心态等方面论述作家创作组诗的心态。《忆向阳》并没有故意"美化"干校,它们确实是臧克家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是,缺乏反思的回忆,实际上只能暂时地排遣自己心灵的创痛。要想重塑生活的意义,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需要的是一种全面而深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东(?)王学缘起明代早期是程朱理学的一统天下。“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宠荣,使它教条而僵化,渐渐为人所厌弃。正德年间,王守仁首先揭出几百年来几乎被人们所遗忘的陆九渊的心学旗帜,创良知学说,起而抗衡,如巨石投水,晴空霹雳,在学术界造成极大震动。很短时间内,在浙江、南直隶、江西等南方地区即如风吹草偃。到嘉靖中期以后,它在湖湘、闽、广以及广大北方地区也广为流行。正如《明史·儒林传》所说:  相似文献   

13.
宋代蒋宁亚墓在岳阳县兴旺乡杨幺湖黄龙山上,即《蒋氏族谱》所称“在县南白沙湖上。”因杨幺湖在白沙湖西面。光绪《巴陵县志》卷六《舆地志,胜蹟》云:“蒋宁业从岳飞讨杨幺有功,官号怀远将军”。吴敏树《柈湖文集》卷四《蒋氏谱序》:“余徵蒋氏之谱,始自唐天复间,有朝万者,自豫章迁来(巴陵)。传十一世,曰宁亚,当宋南渡初,佐岳飞平湖贼  相似文献   

14.
<正>复礼门位于颜庙第二进院归仁门之西,与东侧形制相同之克己门相对,取名《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句,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门建于五层石阶之上,单檐歇山式,阔三间,深二间,灰瓦盖顶,檐下彩绘斗拱,前后有八根朱漆木质明柱擎檐,门上悬红地金纹花边竖匾,上书"复礼门"。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为岳飞故事作品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本文以三部长篇小说为中心,考辨明代岳飞故事小说的演变轨迹。于华玉《岳武穆尽忠报国传》、托名邹元标的《岳武穆精忠传》皆据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改编而成。《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的产生间接受到《精忠录》的影响。而《精忠录》最早成书于"土木堡之变"后景泰年间汤阴岳庙成立之时。诸本间流变关系大体可描述为:景泰本《精忠录》—弘治本《精忠录》—正德本《精忠录》~嘉靖本熊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于氏《岳武穆尽忠报国传》、托名邹氏《岳武穆精忠传》。从中可见,明代政治时局变化以及官方褒扬对于岳飞故事作品的产生和繁荣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向彪 《船山学刊》2003,(3):107-108
王守仁在怀化总共创作了八首诗,全部写在被贬谪贵州龙场驿的来去途中,即明正德三年(1508)和正德五年(1510)。从诗歌的内容和心理流程来看,多数是写在贬谪龙场驿途中创作的,《谒伏波》、《伏波庙》、《钟鼓洞》、《辰溪大酉洞》、《泊溆浦》、《罗旧驿》、《沅水驿》七首;《辰州虎溪龙兴寺闻杨名父将到留韵壁间》这首诗,则是写在调任江西庐陵之后的归途之中。《谒伏波》:“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徂征敢倚风云阵,所过须同时雨师。尚喜远人知向望,却惭无术救疮痍。从来胜算归廊庙,耻说兵戈定四夷。”王守仁谪龙场驿南来途中,从常德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晚清重臣杨昌浚官德的主辅特点为切入点,系统论述了他在德政上"忠君而不忘同情人民"、在勤政上"敬业而不迷失执政方略"、在能力上"有才干而不畏挫折"、在政绩上"有功绩而不排斥同僚"、在廉政上"为官清廉而不吝啬"的事迹。  相似文献   

18.
张永红 《学术界》2005,(3):248-254
清代雍正九年浙江总督李卫主持编修的《西湖志》搜罗众书,记述精确,在方志之中可称典范。此书于湖中景物与古今著述,无美不收,记载了大量关于西湖古代文学作品及创作评论史料,是西湖文学之大典。  相似文献   

19.
单集解本系统《论语集解》版本与流传涉及较多争议的,是西夏文《论语集解》、"宋监本"《论语集解》和相台岳氏荆溪家塾刻本。西夏文《论语集解》其实是根据北宋陈祥道的《论语全解》翻译而成。"宋监本"《论语集解》实际乃是南宋中期福建刘氏天香书院私刻本,该本非是延自六朝至北宋以来单集解本系统的流传,较之皇疏本更不可能与日本正平本存在所谓"同一祖本"。相台岳氏荆溪家塾刻本之岳氏非是南宋岳珂,该本应是元初宜兴岳浚严格按照南宋廖莹中"世彩堂"原本覆刻,都是同出于邢疏本系统非严格意义上的单集解刻本。  相似文献   

20.
"复故爵田宅"诏表明西汉继续秦朝授田制,刘邦时代不存在授田困难问题。《二年律令》是现实施行的法律而非"一纸空文";汉文帝"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不等于在制度上废止授田制;汉武帝"田宅逾制"之"制"是汉初旧制而非武帝新立之制。郑玄"汉无授田之制"有其特定含义,均不足以否定西汉授田制的存在。西汉授田制系因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非因某一位帝王的某项政策而废止,更不能因为土地兼并而否定《二年律令》授田制的历史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