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是金、元之际的重要文艺理论,很有研究价值。但元好问的文艺思想,并非全是个人独创,而是和师友的教育影响分不开的。例如下面这一首: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诗中前二句,是秦观(少游)作的,《山石》是韩愈写的一首七言古诗。元好问称赞韩愈的《山石》而对秦观不满。这一观点,出于元好问的老师王中立。元好问在《中州集》卷九的《王中立传》裡,说过下面一段话: 余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竟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 蔷薇卧晓枝。’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妇人语矣。破却 工夫,何至学妇人。”  相似文献   

2.
<正> 《论诗三十首》是金代诗人、文艺批评家元好问的早期诗学代表作,写于28虚岁。因其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提出的“别裁伪体亲风雅”和“转益多师”的精神意蕴以及七绝论诗的样式,为我国诗坛确立了品评诗人诗作的批评流派,为恢复、弘扬诗歌创作的风雅传统,为金代诗歌开辟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3.
元好问(1190—1258),字裕之,号遗山,系出拓跋氏,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为金代最著名的诗人、词人、古文家、批评家和史学家,是“金百年以来,得文派之正而主盟一时者。”(徐世隆《遗山先生文集序》)被誉为“一代宗工”(《金史·文艺传》)。 《论诗绝句》三十首,是元好问文艺批评的代表作,清人翁方纲谓“先生一生识力皆具于此。”(《石洲诗话》)今人郭绍虞也说这一组诗“体现了一家论诗的宗旨。”(《中国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主张“诚”为诗的本原,提倡诗歌的“风雅”传统,提倡刚健质朴、慷慨豪壮的诗风,主张诗歌应该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具有积极意义。艺术上,意境交融,形象丰富、动静结合,风格多样化,在论诗绝句发展史上,创造了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5.
究竟该如何看待作家的人格与作品风格两者的关系呢?刘勰认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觇文辄见其心”(《文心雕龙·知音》)。刘熙载亦称:“诗品出于人品”(《艺概·诗概》)。就是说,文格是人格的体现,二者是一致的。但是,确实也存在着另一种现象:颇有一些作品的风格并不能或者不完全能体现作家的人格。无怪乎元好问在《论诗三十  相似文献   

6.
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论及欧阳修和梅尧臣的诗歌:“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从整个宋诗发展的角度,高屋建瓴地评价了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历史功绩。欧阳修和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以丰富的创作实践,纠正了西昆体的流弊,使“风雅之气脉复续”,从而开启了一代诗风。元祐以后,才有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突出地体现宋诗风格的创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强调诗的抒情特性,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一一页);“诗的本身乃是情绪的潮流”(《诗歌的创作》,《文学》1944年二卷三、四期),是“情绪的自然消涨”构成为诗的“内在的韵律”(《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页),“表现成一种旋律的言语”(《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一一页)。  相似文献   

8.
元好问诗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从“论诗宁下涪翁拜”谈起.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第二十八首是: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对于这首诗第三句中“宁”字的解释,迄今没有一致的看法.远的不说,清代学者就有“甘愿”和“岂能”两种相反的理解,至今依然.解为“甘愿”的说:“涪翁生拗锤炼,自成一家,值得下拜,有的干脆把  相似文献   

9.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也参与到了历史上聚讼纷纭的“李杜优劣论”这一著名公案中。本文认为,综观元好问一贯的文学思想,他所持的是李杜并尊的观点:既反对扬杜抑李,也绝不会扬李抑杜。其第十五首“笔底银河落九天”云云,既是对李白诗品及人品的赞扬,同时也是对相传为李白所作《戏赠杜甫》一诗的否定。  相似文献   

10.
元好问诗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好问(1190—1275),金朝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他是当时中国北方最杰出的一位大诗人。在文学批评方面,当时南方有严羽,是以佛学论诗出名的诗论家,著有《沧浪诗话》;在北方有元好问,主要是以儒学论诗的杰出诗论家,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论诗》三十首。  相似文献   

11.
绝句发源于金代,现存两首作品:王中立《题裕之乐府后》和元好问《题山谷小艳诗》。王诗约写于泰和五年(1205),评论元好问成名作《摸鱼儿》(恨人间情是何物),是16岁的新人元好问的新作催生了词学批评的新样式;元诗写作时间不详,表现出对山谷艳词的理解和宽容。论词绝句的兴起,与金末词学创作和讨论、论诗绝句写作活跃相关。王、元之后,长期无人继写论词绝句。造成论词绝句写作的中断,实与元代诗学、词学衰落有关。  相似文献   

12.
《乌台诗案》一名《乌台诗话》(见《眉山诗案广证》卷 2 ) ,却有悖于“论诗及事”或“论诗及辞”的“诗话”传统。但换一种眼光来看 ,诗案中有时涉及作诗本事 ,有时供出诗作或某些诗句的用意 ,则“论诗及事”、“及辞”还是时或有之 ,只不过作者多半迫于外力言不由衷罢了。因此 ,《乌台诗案》实在是一种“变形”的诗话。关于诗案供状迫于外力言不由衷 ,前文已有所触及 ,这里再举几个例子 ,以见其荒唐可笑。《和李清臣韵》云 :“羞为毛遂囊中颖 ,未许朱云地下游。”前句姑置不论 ,后句用了一个典故 :“朱云 ,汉成帝时乞斩张禹 ,汉成帝欲诛之 …  相似文献   

13.
上元二年写作于草堂时期的《戏为六绝句》是杜甫最重要的论诗著作,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提出了“亲风雅”、“当时体”等观点,“亲风雅”、“当时体”等主张对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思想的多样化和艺术形式的升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使杜甫的草堂诗体现出了“诗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元好问诗学体系初探辛刚国元好问最负盛名的诗学代表作当推其《论诗三十首》。然而,这组论诗诗毕竟是他28岁时所作,还不足以显示其整体的诗学风貌。在此后近四十年的岁月里,元好问还有大量的论诗诗文问世,本文拟在其《论诗三十首》的基础上,结合其诗作、书信、序跋...  相似文献   

15.
无好问《论语三十首》第二十五首云: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在只堪悲。刘郎屯是人间客,枉问春民怨克葵。这首诗在《论诗三十首》中,历来不很为人重视。据我看来,大致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认为“此诗似只就刘禹锡题咏玄都观桃花诗而作,与其流凿微旨,较少关系”①。“观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以论人为主而未论及其诗者见四,而此“乱后玄都失放基”一首,则为此四首之一,有失其开宗明义的所谓‘任清各清潭’之论旨”②,判其理论的价值不大。其实这首诗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只是至今未被完全认识罢了。其二,是对它的诠释至今…  相似文献   

16.
苏轼说“唐末司空图……盖息列其诗之有得于字之表二十四韵。”元好问说“《诗评》《诗品》《诗说》《诗式》亦不可胜读。”据此可证,苏氏、元氏读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揭斯“唐末司空图教人学诗”云云,亦多侧面表明揭氏读过《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17.
金代鲜卑族杰出诗人元好问,诗文冠金元两代,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是他二十八岁时,仿效杜甫的《戏为六绝句》而创作的。在这一组诗中,他对汉、魏至宋代的许多重要诗人和几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作了较系统的评论。他慨叹于“正体无人与细论”,以“疏凿手”自任,有杜甫“别裁伪体”之意,企图使文学史上好坏两种倾向象“泾渭”一样分明。虽然这是以诗论诗,属于韵语,不可能象散文那样详尽直说,又由于篇幅太短,不可能环绕一个中心问题而畅发议论,但三十首诗中心  相似文献   

18.
元好问诗论     
元好问(1190—1275),金朝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他是当时中国北方最杰出的一位大诗人。在文学批评方面,当时南方有严羽,是以佛学论诗出名的诗论家,著有《沧浪诗话》;在北方有元好问,主要是以儒学论诗的杰出诗论家,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  相似文献   

19.
正金代文学家元好问,于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创作了《论诗三十首》。这三十首论诗绝句,历评汉魏讫于宋代之诗人及诸诗派,立论精当,针砭时弊,有起衰救弊之功,影响后世,非一代也。三十首之外,元好问另有《论诗三首》,其三曰: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前两句说刺绣女技艺高超,绣出的图案色彩匀称,深浅合度,变化新颖,栩栩如生。后两句则说绣好了的美丽鸳鸯任凭人们欣赏观看,但如何绣成的运针走线的技巧和诀  相似文献   

20.
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台湾包根弟先生称他为元末“文坛泰斗”(《元代诗学》)。清人宁荦《元诗选序》云:“(元代诗歌)遗山(元好问)、静修(刘因)导其先,虞(集)、杨(载)、范(椁)、揭(溪斯)诸君呜其盛,铁崖、云林持其乱,渢渢乎亦各一代之音。”顾嗣立(元诗选)云:“至正改元,人材辈出,标新立异,则廉夫为之雄。”杨氏又是元末吴中诗派盟主。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吾昆山顾瑛、无锡倪元镇,俱以猗卓之姿,更挟才藻,风流豪爽,为东南之冠而杨廉夫实主斯盟。”顾嗣立《寒厅诗话》也说:“廉夫当元末,兵戈扰攘,与吾家玉山主人,领袖文坛,振兴风雅于东南。柯敬仲(九思)、倪元镇(云林)、郭羲仲(翼)、郯九成(韶)辈,更唱迭和。淞泖之间,流风余韵,至今未坠。”杨维桢的后半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吴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