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柳宗元《三戒》“临江之麋”的临江,《中国历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中国历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都注为今江西清江县。这是不对的。临江最早记载于《汉书·地理志》,为汉代巴郡所辖县,治所在今四川忠县。《旧唐书·地理志》谓:“临江,汉县,属巴郡……贞观八年改临江为忠州,治于此县。”因此唐代临江仍在今四川忠县。江西清江之临江建于宋。《宋史·地理志》记:“临江军……淳化三年,以筠州之清  相似文献   

2.
李则纲《安徽历史述要》一书中说春秋时期楚之令尹孙叔敖为安徽寿县人。这是误判。《吕氏春秋·异宝》、《荀子·非相》均说孙叔敖“期思之鄙人”。历代史学家对此并无异议,应当是可信的。问题是期思在哪里。西汉初《淮南子·人间训》就有“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的记载。雩娄,汉置县,东晋时废。雩娄在今河南省商城县东北。期思在河南省固始县西北,今属淮滨县辖的期思集,系古蒋国区域。《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有期思县”,颜师古在期思县下  相似文献   

3.
<正>苏东坡《后杞菊赋》云:“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西河南阳之寿。”此言枸杞、菊花入药之效。岂料吴伯萧作为吃菜乐趣而引入《菜园小记》,可谓一误。而历来的教学参考书,在为该句作注时,更将“南阳郦县”书为“南阳鄜县”,可谓误中之误。 查“南阳之寿”原出葛洪《抱朴子·仙药》: 南阳郦县山中有甘谷水,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菊花。菊花堕水中,历 时弥久,故水味为变。其临此谷中居民,皆不穿井,悉食甘谷水,食者无不老寿: 高者百四五十,下者亦不下八九十,无夭年人。  相似文献   

4.
汉三水县考 《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载,两汉在今宁夏境内都设有安定郡,郡内都有三水县。关于三水县址,《后汉书·卢芳传》记:“卢芳字君期,安定三水人也,居左谷中”,唐李贤注:“续汉志曰:三水县有左右谷,故城在今泾州安定县南”。李贤认为汉三水县故城在唐泾州安定县(今甘肃省泾河沿岸之泾川县)南乃是错的,这待下文再论,其引续汉志说三水县有“左右谷”虽是一条地理记录,却并未能指出三水县的地址。  相似文献   

5.
《史记·吴太伯世家》曰“大伯奔荆蛮,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此乃吴人、吴地、吴国以及吴文化之名号的由来,笔者深觉此说与客观史况不甚合符,且其蕴含的内涵颇有可说者,现提出管见以求教于方家。一、诸家之释“吴”关于“吴”字,历来释家甚多。《说文》曰:“吴,郡也”,又“姓也”、“大言也”;《汉书·地理志》曰;“吴,会稽郡、吴县”;《释名》曰:“吴,虞也”;《集韵》、《韵会》、《正韵》曰:“吴,音吾,国名”;《方言》曰:“吴,大  相似文献   

6.
《通典·州郡典》十四卷,颇为详尽地记录了唐玄宗天宝初年各州郡的地理情况和户口数字,并与两《唐书·地理志》所载户口数各各不同,是研究唐代人口史的重要资料。对其户口年代加以确定,很有意义。有的同志参照《新唐书·地理志》所言“天宝元年”之数,推断《通典》所载为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之户口数。经过分析考证,我们认为《通典·州郡典》所载户口当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之数,而两《唐书·地理志》所载户口则系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之数。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现略陈管见,以就教于诸位同志。  相似文献   

7.
“重泉”和水牢“汤出重泉,夫何罪尤? 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天问》) 王注:“重泉,地名也。言桀拘汤于重泉,而复出之。夫何用罪法之不审也。”洪补引《汉书·地理志》说“左冯翊有重泉”。引《史记·夏  相似文献   

8.
楚汉之际,在江东出现有鄣郡、吴郡、会稽郡,但是《汉书·地理志》不载吴郡,所记会稽郡的地理范围包括了吴郡。清代考据学家对吴郡、会稽郡建置沿革进行了考证,仍然没有一个定论。据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有四种说法:一、《元和志》越王无强为楚所灭,楚以其地并吴立为会稽郡;二、《史记·始皇本纪》:二十五年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寰宇记》秦灭楚以越并吴立会稽郡;三、《汉书·高帝纪》:六年,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一县立刘贾为王。……《汉书地理志稽  相似文献   

9.
<正> 凡古城邑故址的今地,旧籍有几种不同说法者,在一般情况下,理应以见于较早记载为准。西周初年以前的谢国、宣王时用以封申的谢邑的今地,自来有三说:南阳、唐河、信阳。南阳说所依据的文献远远早于唐河、信阳说。 《续汉书·郡国志》南阳郡棘阳县刘昭注引《荆州记》:“东北百里有谢城”。《荆州记》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末年的盛弘之。  相似文献   

10.
<正> “六朝故都”指的是我国著名的六大故都之—的南京.《小学绀珠·历代类·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文学”则指的是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此一概念起于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前者为地理概念,后者属于文  相似文献   

11.
《宋史·杨栋传》载:“杨栋字元极,眉州青城人”。这条记载有错,兹分下面几点论述之。一、宋代眉州无青城县。《宋史·地理志五》眉州条:眉州所统县四、为眉山(隋通义县,太平兴国初改)、彭山、丹棱、青神。无青城县。《续通典》《州郡八》:眉州县四:眉山、彭山、丹棱、青神。也无青城县。说杨栋是眉州青城人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正> 合肥有一条自西北绕旧城墙向东南流淌的白然河道,古称之施水,今名为南肥河。这条河道虽然不宽,但是历史却很悠久。《史记·货殖列传》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这里讲了合肥水运条件便利,但未交代河道线路。《汉书·地理志》传述了这段文字,将“南北潮”改为“南北湖”(可能指南面的巢湖及北面的瓦埠湖),但仍未明确南北湖如何同合肥的河道连成一线。直至《水经》才对其源头及流经线路初步地明确起来:“肥水,出九江(郡)成德(县)广阳乡西,北过其县(台肥县)西,北入芍陂,又北,过寿春县东,北入于淮。”这儿讲的是东肥河。提及南肥河时说:“施水亦从广阳乡,肥水别,东南入于湖(巢湖)。”到南北朝,郦道元经实地考察后才把这个问题真正搞清。他在《水经注》中写道:“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经合肥县。东经合肥县城南,施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阳渊。施水又东,经湖口戎,东注巢湖,谓之施口也。”郦氏所言之枝水,即施水枝津,此水今仍在。古时并  相似文献   

13.
古地理书五事——读历史地理文献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海经》成书年代和作者《山海经》一书,以其瓖伟瑰奇著称于世,以其古朴豪放的特殊风格为人们所喜爱,学界公认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然而,《山海经》究竟何时成书?又撰人属谁?最早校定是书的西汉刘歆说:“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后来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赵晔《吴越春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唐人《隋书·经籍志》等,均因袭此说。对于书内之有后世名物,颜氏  相似文献   

14.
"菊"的文化意义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代诗人贾岛《答王参》:“相期黄菊节,别约红桃径。”诗中的“黄菊节”即指重阳节,菊花在重阳节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般。菊花是我国的原产著名花卉品种,《礼记·月令》谓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郑玄注:“鞠本又作菊。”《尔雅·释草》:“蘜,治墙。”郭璞注:“今之秋华菊。”宋·陆佃《埤雅·释艸》曰:“菊本作蘜,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蘜。节华之名,亦取其应节候也。”这是说九月份百花相继凋谢,菊花却正值盛时,因而菊之得名起于穷义。  相似文献   

15.
尧禹二帝葬攸县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尧陵者都以《汉书·地理志》之说为失 ,禹陵之在浙江亦与《山海经》、南岳之《禹王碑》不合 ,因此尧陵禹陵之确切地点大有重新研究之必要。大量记载表明此二帝的政治中心在南方。造成二帝陵误传的主要原因是司马迁未认真研究《山海经》和《禹王本纪》 ,这直接影响到《汉书·地理志》之记载。通过大量的史料 ,并按《帝王世纪》和《山海经》所指引的方向进行实地考察 ,可以发现二帝均葬于攸县高枧乡。有关部门应组织考古专家前往核实  相似文献   

16.
九鼎考辨     
九鼎的记载屡见于秦汉及先秦的典籍。对九鼎的铸人有夏禹、夏启之殊;造地有荆山、昆吾之别;造型有三足、四足之异。具体地说,即是:甲、于夏铸鼎之人有两说。一说为禹,《史记·封禅书》云:“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一说为禹之子启,《墨子·耕柱篇》云:“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夏后开即启。乙.于夏鼎造地本多歧说,可考其地者有二。一为荆山,《说文·鼎部》鼎下:“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荆山在今陕西富平。《元和郡县志》:“荆山,在县(富平)西南二十五里。”一为昆吾,已见上所引《墨子·耕柱篇》。另,《吕氏春秋·应言篇》:“帝丘之鼎以烹鸡。”帝丘,即昆吾之虚,在今河北濮阳,见《通典·  相似文献   

17.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汉武帝开西南夷,于元鼎六年(前111年)(以邛都为越郡。据《汉书·地理志》,越郡辖邛都遂久、灵关道、台登、定筰、会无、筰秦、大筰、姑复、三绛、苏示、阑、卑水、街、青蛉等十五县、辖境略相当于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渡口市及云南省祥云、大姚县以北、丽江县以东一带地区,治邛都县,令凉山州西昌市。近世学者有以“越”之名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灭于楚国的中国,是虞、夏、商以来的一个古老国家,据说为四岳伯夷之后,姜姓。到了西周,《左传》隐公元年孔疏云:“《国语》曰齐、许、申、吕由大姜,言曲大姜而得封也。然则申之始封亦在周兴之初,其后中绝。至宣王之时,申伯以王舅改封于谢,《诗·大雅·崧高》之篇赞美宣王褒赏申伯,云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是其事也。”自宣王改封,出现了所谓的西申、东申。西申所在的谢地在南阳。孔疏引《汉书·地理志》并云:“南阳郡宛县,故申伯国。宛县者,谓宣王改封之后也。以前则不知其地。”这  相似文献   

19.
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地理学的前身是沿革地理学,在我国渊源流长。二千年前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述汉代地名,往往追述先秦以来的沿革。郦道元《水经注》不仅记载河道的古今变迁,还注意到沿河城邑的建置沿革,所以都可以说是沿革地理著作。唐宋以来的总志、方志、专志等舆地之作,无不祖述班、郦,重视一地一水的古今变化。到了清代,沿革地理作为一  相似文献   

20.
一、冶、东冶与东部候国考《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有冶县.《后汉书》郡国志章安县:“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郡国志又载,会稽郡有东部候国。而见《后汉书》郑弘傅传注引《谢承书》,有东部侯.东夷列传等有东冶县.由于史书记载文有错乱,学者曾经为此发表不少文章,其中尤以杨守敬《<郡国志>东冶、候官考》一文论证最详.兹就杨文提出的问题,略谈几点意见. 杨文认为,西汉有回浦,有冶县,二者并立,“是章安非冶县地甚明”.这一见识甚是.然以东汉有东冶.遂断郡国志章安县下应补东冶二字,注文应该移于东冶,从而得出光武时“更冶为东冶”的结论,却很难使人信服.因为杨文的推论,只是根据汉志有冶县,郡国志无,而在东汉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