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土地征地制度的演化及至现行土地制度和政府经营土地的形成,可以看出正是现行征地制度与政府经营土地制度的结合,形成了现有的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进而引发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一是土地利用粗放,浪费严重,二是透支未来,三是导致社会分配不公。为改革现行土地征地制度,一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二要对必须征为国有的土地,赋予农民谈判权。至于政府经营土地制度改革,应分步实施。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土地理论,深化各项改革。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量的农用土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由于征地补偿费用不能反映土地农用价值,失地农民抱怨极大。以B县为例,征地补偿过程中存在着土地补偿费用过低,土地征收制度不完善,农村组织制度缺乏有效监管等主要问题。建议:让农民享有完整的农地物权;土地管理部门不仅征收土地,而且还应当承担确保被征地农民得到征地补偿的责任并建立征地补偿专用账户。  相似文献   

3.
论征地制度的系统性改革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度推进.在现有的征地制度、政府财政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安排下,地方政府利用土地生财的行为不仅使得失地农民基本财产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从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来看,要允许失地农民分享高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果,而分享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让失地农民能够分享部分土地增值收益.但是,既有的征地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显然,征地制度改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性制度改革.而征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以公共利益和公正补偿为征地权行使的原则.定义公共利益边界、限定征地范围,逐步实现以市场价值为依据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4.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保护环境、实现利益协调.征地的生态补偿是指需用土地人就征用取得土地后对土地权利人的生态损失所给予补偿的一种制度.它是解决土地征用中征地者与被征地者生态利益矛盾冲突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对个人或团体生态权益的救济途径.征地生态补偿的手段是使征用土地的生态成本或生态收益的外部性内部化;实质是因征地造成的生态利益损益的惩罚或激励,是生态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征地生态补偿的作用是促进土地资源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征地生态补偿的体系架构是以政府的财政支持为后盾、以相关法律为保障、以土地征用者、被征土地者、被征土地相关地域生态利益协调为条件的系统工程;征地生态补偿体现了公平、效率、生态正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次出现圈地热,规模巨大,屡禁不止,其根源在于征地范围过大、农地产权残缺、征地程序不规范、土地财政和政绩驱动、监督不力等。必须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范围,明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规范征地程序,实行多元化补偿方式,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法入市,严格征地各环节的监督制约。  相似文献   

6.
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政策是我国未来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的基本方向,该政策的实施势必会对征地补偿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构建相配套的征地补偿标准测算及收益分配新规则显得十分必要。研究认为,征地补偿标准应包含农地农用状态下的权利价值和农地转用下的发展权价值两部分,国家通过税收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剩余土地增值收益在集体经济组织、失地农民之间根据既定规则进行有序合理分配,同时应兼顾无地农民、农村妇女、农村大学生、农地转入方等特殊群体的利益。最后,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下征地补偿制度改革应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制度改革关联互动,实现相关政策制度改革的同步推进与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7.
调查研究表明,在江苏南京,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现行征地制度不满,征地矛盾比较尖锐,征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农民土地产权认知是影响农民对土地征用制度评价的重要因素。土地所有权、土地增值收益权、土地征用谈判权认知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农民征地意愿的分化,且当土地产权更多地指向农民时,农民反对土地被征用的意愿更强烈。因此,必须根据农民对土地产权的认知改革和完善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特别是要在征地政策中凸显农地所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征地制度改革的三重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行征地制度有三大弊端:一是行政性征地范围过宽,二是征地补偿标准过低,三是政府官员以权谋私。以确立公平补偿标准为核心的征地制度改革,可以起到增加农民收入、节约使用土地、遏制腐败行为的三重功效。  相似文献   

9.
白玉 《理论界》2007,(7):87-88
土地征收作为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对保证农民利益基本有重要作用。如何使土地有效、有理、有益的流转,要从程序上予以规范,在征地申请、公告、听证、批准、监管等各环节予以完善,使土地征收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征地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土地征用制度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动用政府征地权的一种制度安排.从现实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征地制度较为有效地保障了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可以为我国征地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尽快出台<土地征用法>;明确产权主体,界定产权权能;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清晰界定"公共利益"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水平;建立健全征地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
陈锋 《社会科学论坛》2013,(12):226-230
土地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学界、政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频频曝光的征地冲突,使得中国土地制度成为了众矢之的。一个普遍而且主流的观点是:让农民拥有更大的土地权利,甚至说土地私有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药方,中国土地制度的变革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婷  陶宇 《理论界》2005,(8):208-208
本文以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征用为例,对现行土地征用制度下征地补偿标准和征地补偿机理进行分析,以期对征地制度的改革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城市扩张与农民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以西部城市扩张所产生的土地征用补偿问题为切入点,讨论西部城市扩张过程中存在的征地及征地补偿问题,重点分析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和土地补偿机制,探寻征地补偿制度创新,以期能推动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财政幻觉下的中国土地财政——一个法经济学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土地征收中,政府存在财政幻觉。在我国,城乡土地制度分割和土地征收程序虚置一同构成支持财政幻觉的制度基础,中国土地财政的兴起是居民财产权利与政府征收权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要从根上治理土地财政,必须启动实体法和程序法上双重的"还权于民"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行土地制度的弊端之一是城乡土地分割,同地不同权,具体表现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不能像国有土地所有权人那样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上设置建设用地使用权,也就是说,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不具有国有土地所有权人国际上通行的土地发展权。多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制度”将土地发展权从农村土地的产权束中剥离出来,并通过征地制度占有了这部分土地开发利用的权益,这使得农村集体和个人被排除在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之外。本文在考察国外土地发展权产生、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农村土地发展权与增值分配现状,并结合有关土地涨价归属的讨论,提出城乡土地同权化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祝天智 《兰州学刊》2014,(10):178-185
土地调控的市场失灵表现为工业用地的低价与低效利用,商住用地价格的扭曲及房地产盲目扩张对土地的隐性浪费,以及政绩工程泛滥对土地的显性浪费。土地调控的政府失灵表现为地方政府违法违规征地普遍存在造成的中央政策失效,小产权房等违法违规用地的治理难题,以及不当限制造成的上亿亩村庄用地被闲置。计划型征地制度与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双重失灵的核心原因。因此,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型征地制度,是转变各类用地主体的行为逻辑和解决土地调控双重失灵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价"剪刀差"从本质上是土地制度对被征地农民的剥夺。本文从体制和制度层面阐述了地价"剪刀差"的成因,估算了2002年以来地价"剪刀差"的数量。结果表明,地价"剪刀差"从2002年的671.82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5024.13亿元,11年累计达到28543.24亿元,是同时期被征地农民获得征地补偿款的2.43倍,被征地农民只获得其土地财产权益的29.17%。  相似文献   

18.
土地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的一项特色制度,土地征用是集体土地进入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的惟一途径。现行征地制度的缺陷: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间产权特性的不平等;征地出让参与主体的法律关系模糊;土地征用出让目的的法律漏洞;土地征用出让渠道不同的利益差别;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的不规范;土地征用程序不合理;征地争议救济不合理等。集体土地入市流转的基点识别与集体土地入市改革的基点:农地产权制度;政府职能定位;土地供应方式;农民利益表达;政府征地收益;征地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虽对农村土地所有权流转制度作了规定,但在实践中存在着农地非农化过程中产生巨额价格"剪刀差";"公共利益"范畴肆意扩大,致使征地范围过宽;土地流转补偿机制存在缺陷;失地农民正当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建章立制杜绝"土地财政",规避政府自利行为;明确"公共利益"范围,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土地补偿长效机制,保障其生活质量等对现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流转制度纠偏。  相似文献   

20.
王立君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2):61-66,218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之弊端,客观上已给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阻碍。其形成与中国的城市土地有偿制度设置有密切关联,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客观上导致地方政府实行"土地财政",出让金收入机制又促使地方政府偏爱"土地财政"。要解决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不仅须从制度上解决现行土地出让制度存在的问题,而且更应关注地方政府自身的财政再生能力,提升地方政府的理财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破解"土地财政"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