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群忠 《河北学刊》2007,27(6):33-37
社会公德是一种社会道德而非国家道德。现代公德建设必须建立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区隔的基础上。所谓"公共领域"可以说是日常生活的共同世界。社会公德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类即消极性的社会公德和积极性的社会公德。所谓消极并没有负面的意思,而是指"不作为"、"有所守"式的社会公德行为,而积极性的社会公德行为则是指"有所为"的行为。在现代社会,社会普遍的日常公共生活要求每一个公民首先要做到"有所守"的消极公德,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能过上现代公共生活的合格公民,才会维护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社会公德的精神根源和价值基础在现代社会主要是"敬"与"义"而非"爱"与"仁"。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为了迎接新世纪,全社会都在关心整体素质提高。因此,加强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建构良好的社会公德显得更为重要。一、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德是规范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准则,是基于人类社会公共生活关系之上,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最低层面。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涉及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到社会公众普…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德环境是指影响制约社会公德发展变迁的社会因素的总和,它是人们在社会公共领域进行道德活动的基础、氛围和条件.良好的公德环境能在社会上形成健康高尚的道德氛围,影响和规制人们将公德认知和公德行为统一起来.因此,社会公德建设必须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方面优化公德环境.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和状况。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一)所谓社会公德,是指在人类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反映了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相互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们的公共生活范围日益扩大。在公共生活中,人们的关系已成为一种新型的同志式的互相合作关系,因而作为反映这…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道与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社会公德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对于促进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培养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和谐发展的人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来 《文史哲》2020,(1):5-23+165
按照近代西方学者的定义,个人道德为只与自身有关而不涉及他人的行为或品质,但其实中国古代德行大部分不是纯粹个人的私德,多数是联系着对他人的态度。关于公德,中国古代社会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近代性的社会公共生活所要求的公德和礼规。梁启超虽受日本近代重视公德的影响,但与日本的公德建设主要指向公共道德不同,他呼吁的公德集中在公民道德即政治性公德上。虽然公民道德和公共道德可以合称为公德,但事实上,一个稳定成熟的近代国家与社会,内部秩序更需要的为公共道德。中国近代以来的特殊进程,使得政治公民道德大受重视,而相对来说,公共道德的概念及其推广则遭受忽视。近代以来最大的问题是政治公德取代个人道德、压抑个人道德、取消个人道德,并相应地忽视社会公德,使得政治公德、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之间失去应有的平衡。因此,恢复个人道德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并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是反思当代中国道德生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德旨在维护公共秩序、倡导公共的善,青年群体社会公德状况是衡量一个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重要指标。以苏州地区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以问卷调查方式对文明礼貌、保护环境、网络交往以及公益活动等项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见出,需要通过加强道德监管、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升青年群体公德意识,培养公德习惯。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德的含义问题是社会公德的基本问题.社会公德的含义是什么?它调节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我国伦理学界普遍认为,社会公德就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或者更明确地说,社会公德就是公共生活领域或公共场所中的道德.基于这一论断,人们又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社会主义的“五爱”公德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公共场所中的道德.笔者认为,这些论述未能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这个问题论述的原意,没有正确解释道德现象,因而不能正确地阐明社会公德的含义.拙文仅就这一问题试述个人的浅陋之见,以期得到同行和同志们的指正和帮助,并冀这一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张震 《东岳论丛》2003,24(6):66-6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已蔚然成风。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教育上的失误,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背道而驰的丑恶现象也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一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社会公德未成为现代社会多数成员真正认同的道德规范,制约了社会公德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二是社会公德教育不够得力;三是社会公德制度建设过于软弱。究其对策:一是社会各方面应积极行动起来,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公德氛围;二是要使公德建设制度化;三是抓好特殊人群的公德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社会公德?可以做广狭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公德”是相对于“个人私德”而言的。实际上它指的是道德的社会面也即除了个人品德以外的所有涉及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我国伦理学界有人把“五爱”也看作我国公民的公德也许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其实,以笔者浅见,“五爱”准确地应表述为“国家道德”,因为它体现着我们的国家意志并经国家宪法确认,要求每个公民要做到的。 社会公德的特定含义或狭义应是专指基于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人性而形成的,人人必须做到的,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人类简单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也即  相似文献   

11.
张震 《江淮论坛》2004,(1):84-87
近年来,我国公民的公德意识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背道而驰的丑恶现象也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公德未成为现代社会多数成员真正认同的道德规范;二是社会公德教育不够得力;三是社会公德制度建设过于软弱。穷其对策:一是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公德氛围;二是要使公德建设制度化;三是抓好特殊人群的公德建设。  相似文献   

12.
王伟 《齐鲁学刊》2020,(5):60-67
新时代社会公德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持续深入开展,推进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的基础性工程。新时代社会公德治理是指政府、社会和公民共同携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消除社会公德不良现象,建构良好公共生活秩序的活动。新时代社会公德治理,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和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新时代社会公德治理路径需要从文化、法治、科技和教育层面进行整体性建构,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法治为坚强保障,以数字化治理为技术支撑,以培育社会公德意识为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德教育唐志全社会公德是道德的基本组成部分,社会公德建设在思想公德建设中,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公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状离要求相距甚...  相似文献   

14.
论私德     
众所周知,社会公德对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来说,是不可须臾或缺的,人们对其给予关注和重视,亦是十分自然的。可是,当人们在关注社会公德之时却往往忽略乃至遗忘了另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个体私德的培养。本文就私德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关系作一简要论述。一、私德与公德是对立统一的,私德是公德的基础在道德的范畴里,“公”“私”是相对而言,对立统一的,私德也是相对于公德而言的。正如一枚硬币总有其正反两面一样,没有私德,就无所谓公德,反之亦然。那么,私德指的是什么呢?通常人们把热爱祖国、廉洁奉公、见义勇为、大公无私…  相似文献   

15.
李洪卫 《文史哲》2022,(1):89-109+167
限于历史条件和个人认知的原因,梁启超"新民说"中关于义务与责任的强调影响了他对于公民权利、义务的均衡论证,但是部分论述仍值得重视和重申。后来,从梁漱溟到李泽厚均强调传统道德观念中权利和个体意识的缺失,认为这是现代民族政治共同体建构中的历史缺环,是需要补足的部分,并以此作为界定和保障公民道德中义务、责任践行的前提条件。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体系和市民社会,是由陌生人形成的一种社会性的"合作体系"。个体的自由平等合作是构成作为公德的社会公共准则建设的预设前提,其中人际互动中的"相互性"的"形式秉性"即对等平衡原则构成个体交往中的理性预期,个体行动因相互预期和对等要求形成动态平衡性,故作为公共生活准则的公德实际是社会秩序的底线基础,美德建设成为更高理想而非基本要求。因此,首先将公德建设确认为社会基本准则的建构是构筑和扎实社会道德底线的必要条件。同时,在社区建设中将优秀的儒家道德价值通过日常生活训练真正贯彻下去,通过在社会中的倡扬和在社区中的训练、培养,我们的公民参与意识、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应有一个较大的转变与提升。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拓宽,公共道德问题正在成为公民社会的热门话题。通过对转型时期,伦理领域面临的主要困境、公共伦理缺失的成因分析,针对诸如传统伦理的隐患、公德具备公共用品使用和回报的特殊性以及公德行为道德监督行为情境的弱化等问题,应采取提出加强和完善德福一致的公德制度建设;加强公德教育,提高公德意识等措施,构建转型时期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开启了以公德与私德这对概念来讨论中国文化和中国问题的先河,此后该主题引起了学界普遍而持久的探讨。梁启超、梁漱溟和李泽厚这三个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对公德私德有着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关于公德的理解分歧颇大,梁启超的公德论侧重国家伦理,梁漱溟的公德论侧重团体生活,李泽厚的公德论强则调个体权利的优先性。当今学界尤其关注公德私德之划分的标准问题,在诸多划分标准中,引入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概念区分作为划分公德与私德的标准最为根本,它有助于澄清公德与私德的本质和特征以及它的施及范围,有助于论定儒学是否缺乏公德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判断和评价,亦有助于现代社会公德观念的型塑。  相似文献   

18.
私德和公德各守其位--解决道德危机的新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当今的道德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人的良心变坏,问题出在道德模式的错位运用,即由于公德缺位从而不得不用传统的私德伦理来解决现代工业社会的公共生活伦理问题。公德与私德虽然各自对应着不同的社会文明,但在当代社会里又各有其不可忽缺的功能。让私德与公德在各自的领域里共同发展才是我国21世纪道德建设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9.
日本在3·11地震中,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日本秩序",折射其成功的公共危机教育.公民的公德教育是危机教育的重要内容,应从宏观上把公民道德建设纳入公共危机教育的视野,从微观上提升应对公共危机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同时培育企业、非政府组织及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对公民实施全面化和常态化的公共危机教育.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德,简而言之,即是在一定的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的最基本、最简单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是人类社会公共生活中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体现的是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社会公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基本任务,加强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