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陕西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陕西省1985~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与能源消费总量(EC)的变动状况,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性分析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其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陕西省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该区域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费具有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湖北省偏重型的工业结构特征和能源消费量大的基本特点,引入了能源消费弹性和能源消费强度指标并计算了湖北省1992-2009年的指标数据。然后进一步对湖北省能源消费和工业结构重工业化进行协整检验,并建立协整模型。最后对两者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湖北省能源消费弹性和能源消费强度都比较高。能源利用率较低,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湖北省重工业化程度增强是导致湖北省能源消费量上升的格兰杰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8-2008年度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协整分析方法和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方法,以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两种作用关系为着眼点,研究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效应与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总体而言,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又促进了能源消费的增长,但就不同区域而言,这两种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也发现,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力春 《统计与决策》2017,(13):140-143
文章基于1978-2015年能源统计数据,使用VAR模型方法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样本期内协整关系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三者之间成立,依据长期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能源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均显著高于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拉动作用,实施节能减排政策,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会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曼 《统计与决策》2007,(23):131-133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均衡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利用湖北省1980-2005年的年度数据,采用协整分析技术、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本文对湖北省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一时间段内,湖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但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90-2012年的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分析了能源生产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的差距以及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中国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面板协整理论和基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北京市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面板协整检验表明北京市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进一步基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北京市短期存在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长期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因此北京市在进行节能减排的工作时,必须考虑到能源消费减少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尽可能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措施,包括利用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节能技术的研发,在政府采购时要求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节能技术,更关键也是更重要的是积极探索能源价格机制改革,通过价格手段促进企业真正具备节能意识,主动节约能源,提高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中国各产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及因果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针对中国1984~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各产业能源消费量与和各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时其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主要通过第二产业体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同时还具有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陕西省电力消费的因素进行分解,采用单位根,协整,误差修正模型等多种方法检验了不同因素对陕西省电力消费的影响,并对短期内电力消费的时间趋势做了预测。文章发现,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转化,以及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对电力消费有明显的影响。从长远来看,经济结构的转化仍然是影响电力消费的潜在因素。建设能源节省型社会有待于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0.
孙欣 《统计教育》2008,(11):13-15,31
本文以我国30个省市为横截单元、以1995-2005年时序数据组成综列数据,建立我国省市能源消费的综列协整模型,通过综列单位根和综列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基于这一结论,揭示各省市能源消费静态依赖与动态发展特征,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泰尔指数的能源消耗与GDP增长协同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泰尔指数分别从东、中、西部和省域方面实证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耗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耗带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且是由各区域间不同工业化程度造成.从全国29个省区划分的高、中、低能耗区看,同类别能耗水平、资源禀赋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共性,经济增长、人口因素和能源价格对高、中、低能耗地区能源需求均有显著影响,因此合理安排能源消耗需要同时考虑人口增长和能源价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时期既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转变经济结构、提高城市化水平、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改善环境与公众健康的重要阶段,这都需要以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发展为保证。因此,在典型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建立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并利用其对中国29个省市区的3E系统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河北、广东等13个省市区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北京、上海等16个省市区呈轻度失调状态。  相似文献   

13.
高帆 《统计研究》2014,31(12):41-46
本文利用1992-2012年我国29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城市化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以及城乡消费差距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显示:城市化是引致城乡消费差距变动的核心变量,且城市化导致中国的城乡消费差距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型”趋势,“倒U型”拐点大致发生在2003年,东部地区城乡消费差距的“倒U型”趋势显著于中西部地区。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的城乡消费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城乡消费差距拉大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效应,且这种负面效应在东部要比中西部表现得更为显著。可见,我国的城市化、城乡消费差距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依次影响的关系,且这种影响关系具有时段差异性和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0-2010年安徽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度农民收入空间相关性和局部集聚空间格局演变,分别建立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农民收入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研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呈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低收入集聚区沿安徽西侧边境向西南和西北部转移,高收入集聚区沿皖江城市带从苏皖边境向皖中地区扩张;空间计量模型能够分离出收入空间溢出效应,避免经典回归对工业化城镇化影响程度的高估;工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用增强,但可能出现虹吸效应;不完全的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增收作用减弱,应发挥其扩散效应;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模型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启良  刘晓红  程敏 《统计研究》2010,27(12):51-56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当前最突出一个社会问题。最近5年来,我国政府在“三农”方面推出的扶持政策如此之多,政策的力度如此之大,为何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依然如故?本课题在回顾关于收入分配有关理论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建立统计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工业化、城市化、投资、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等因素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数量关系,解释这些因素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来自广东省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协整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分析广东省1987年以来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的关系。结果表明:广东省能源消费和出口贸易关系显著;能源消费是出口贸易的单方向格兰杰原因;这种长期关系是稳定的,并没有随时间而发生结构性变化。据此得出结论:广东省出口贸易过分地依靠了能源消费。  相似文献   

17.
王亚菲  谢清华 《统计研究》2014,31(11):66-71
本文核算了中国30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998-2011 年的区域内物质消耗(Domestic material consumption,DMC),并利用可扩展的随机环境影响评估(Stochastic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 Affluence, and Technology, STIRPAT)模型考察人口、财富、城镇化、产业结构和技术因素对中国区域资源消耗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DMC 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资源消耗基本成上升趋势;影响资源消耗增加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均GDP 和人口,城镇化对区域DMC 的增长贡献相对较小,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可以有效降低资源消耗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见表1)。以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数为例,由1990年的206.3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903.4万人,13年来绝对增长697.1万人,相对增长338%。表1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相关数据表年份普通高校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5-2010年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利用STIRPAT模型实证分析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对碳强度的影响,发现ICT产业发展与碳强度变化呈明显背离关系,即发展ICT产业可以有效降低中国经济的碳强度。在此基础上,采用Blinder-Oaxaca方法分解各有关因素对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碳强度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ICT产业的环境绩效差异对于可解释的碳强度差距有较大影响,数字鸿沟的存在妨碍了ICT产业低碳经济效应的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