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于越”是百越中较早与中原的华夏族发生关系的支族,因而较早为华夏族所了解。关于于越的历史,史籍上记载也比其他支族多些。由于这种关系,许多学者在研究越族历史和来源的时候,往往用于越代替整个古越族,把于越的族源当作整个古越族的族源,以致造成了一些失误和不必要的争论。我们认为,于越是百越中较  相似文献   

2.
绍兴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古城,自从春秋于越立城建都以来,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而于越人民在这个地区的活动见于正式历史记载,则巳达三千年之久。今本《竹书纪年》周成王二十四年(约当公元前一○○一年):“于越来宾”。这是于越从考古时代进入历史时代的开端。此后,于越的活动,屡见《春秋》经、传记载,于越部族不断滋繁,于越国家也日益壮大。  相似文献   

3.
于越是我国最早面向海洋走向世界的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越是百越民族中文化最发达的一支 ,于越又是一个极具开拓精神的民族 ,它素以善于航海和习于水性的族群而著称 ,是我国最早面向海洋走向世界的民族 ,于越文化在世界上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勾践迁都绍兴,是于越民族由部落走向国家集团的重要活动之一。这次伟大的迁移运动促进了于越民族的中 原化,并加快了向中原融合的步伐。这次迁移活动对绍兴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于越是百越中最古老的一支。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前后,便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绍兴一带建立了古越国,号曰于越。到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叶,越王勾践,曾拓土吞吴,成为东南一大国而活跃在江淮以东,在我国历史上曾留下深刻的痕迹。史籍对其世系记载佚缺甚多,加上史实不详,所流传古迹亦多附会,致使于越史事难于考定。尤其是对于越国究竟建于何时,更值得进一步探究。浙江是越族的故乡,绍兴是于越立国定都之地。越的古迹流传甚多.其中最早的有会稽山的大禹遗迹。根据传说,夏禹临终之际,“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故禹冢在绍兴会稽山上。由于这一古迹的流传,便衍出了后来守禹冢建越国的传说。自《史  相似文献   

6.
《暨阳答问》由清代阳湖派李兆洛的弟子蒋彤撰录,内容涵盖四部,涉及历算、天文、文学诸领域,是清代书院答问的代表之作.该书有繁、简两个版本系统,其中道光活字本为早期繁本,最接近蒋氏手稿,而未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分析简本对繁本的删削,得见《暨阳答问》繁本的重要学术价值.《暨阳答问》中多有李兆洛对诗、文等所作分析与评价,可藉以补...  相似文献   

7.
作为百越族群之首的于越,不仅在我国东南地区古代民族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而且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舞台上,也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它为今天这样“多元一体格局”的伟大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过可贵的贡献。但直到现在,对于越的历史我们还了解得不多,尤其是对它的早期历史。《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载:“夫谭生元常(应为允常,下同),常立,当吴王寿梦、诸樊、阖闾之时,越之兴霸自元常矣。”所谓于越早期的历史,指的就是允常“兴霸”之前的于越历史。  相似文献   

8.
乔三儿 《中国农村》2009,(11):75-75
于越这个姑娘,长相俊俏,和蔼爽朗。上次和我们开心地拍过“中医由内养外祛痘调肤色”搜店栏目以后,很多粉丝都冲到了三月春的门口要求做美容SPA。这次刚刚赶上初冬,天干物燥脸又爱起皮,各位忙得不得了又得保护好皮肤的姑娘们又蠢蠢欲动了,就连央视电视剧美女主角,演艺界四小青衣之一的美女于越也是。  相似文献   

9.
一、于越的突起 古代分布在今江、浙到两广、云贵这一弧形地带的百越集团,纵然在语言、经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方面有着某些共同特点,终因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长期呈现于“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的状态。 但是,由于历史的机遇和地理位置的优越,商周了时,与中原诸族邻接的百越中的一支于越在江、浙突起,开始了形成为民族的历程。 于越的突起,首先得助于夏、周两族的影响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以某实际工程柱面煤棚(长跨比为5/6)为对象,通过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小长跨比柱面煤棚的风荷载特性。分析了风荷载体型系数和整体力系数随风向角的分布规律,讨论了表面脉动风压的非高斯特性,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极值风压系数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当来流风与跨向呈45°角时,煤棚跨向受力最大;当来流风垂直跨向时,煤棚受到的竖向吸力最大;煤棚在角部区域的极值风压最大,进行围护结构设计时应注意提高角部区域的抗风性能。  相似文献   

11.
在越地民间流传的徐文长传说是对徐渭历史形象的演绎 ,更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表达方式。其中大量存在的内容复杂、形象暧昧的传说是民间文化性格的对象化显现 ,也是底层百姓的一种精神体操。在民间文化视野中 ,徐渭已经成为了一种历史风物 ,是民众历史情感和于越民间文化性格的对应物。  相似文献   

12.
从姜夔自编《白石道人歌曲》的编集方式和多次游越地并作词,可以看出姜夔对越地山水、文化的向往和喜爱。对比姜夔的书法著作和诗学著作,可以知道产生于越中的、楷法谨严、潇洒秀雅的二王书法,对姜夔"古雅峭拔"的审美意识产生了强烈影响,他书学思想与诗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3.
结合有关越族的文献记载和研究成果,文章提出了一些与传统看法不同的结论。认为“越”、“于越”之称均来自中原华夏族,而非源于越族本身。春秋后期,越族的活动区域北至今江苏北部,西至安徽中南部和江西东北部,南至浙江西南部,东至大海;战国前期,扩大到今山东南部和福建中部;到战国中后期,进而向南迁徙至今广东东部一带。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东南丘陵、平原地区最为重要的水系——钱塘江水系,是于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本文欲以确定钱塘江的河源河口、干流支流为基础,分别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两个时间段越文化区的中心聚落(城市)数量、分布,来初步探究河流沿岸地区的社会地理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其与钱塘江之间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南宋“浙学”即被视为永康之学与永嘉之学,流风所至,连海外学者也深受影响,误以为朱熹发明“浙学”之初,即是针对二者而言。还原朱子使用“浙学”的语境,我们可以发现其所谓“浙学”往往意味着吕祖谦之婺学。  相似文献   

16.
句吴族源族属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句吴,又名攻敔,工渔、攻(五五)、攻■、攻吴、邗、吴,《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曰:“句音勾,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耳”。可见句吴是自称而不是他称。  相似文献   

17.
于越为夏帝少康之后,自先秦到两汉时期,并无人怀疑。三国吴人韦昭对《郑语》:“芉姓夔越”作了断章取义的解释,作出“楚、越同源”的错误论断。后代以此为据,以讹传讹 。本文考证夏、越关系的源流,考证了史伯与司马迁的关系;访问了夏越后裔,从而纠正了“楚、越同源的错误说法。”  相似文献   

18.
吴越风俗考     
“吴越”是为地名,当指春秋时代崛起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句吴、于越二国的疆域所在。其中心地区包括今江苏省的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根据《左传》、《史记》等书的记载,吴是由南下的姬姓周人与当地的土著“荆蛮”结合而建立的国家。《史记·吴世家》索隐云:“荆者,楚之旧号……,蛮者,闽也,南  相似文献   

19.
顽皮的夏天     
夏天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一睁开眼睛就捧着个火红的皮球从山的这头滚到山的那头他滚过的地方电扇呼呼地转空调嗡嗡地响还有汗水哗哗地流风和雨成了我们的渴望。顽皮的夏天$浙江永康市龙川学校三(1)班@应雨虹  相似文献   

20.
绍兴号称文化之邦人才荟萃之地,从于越到近代的三千多年历史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出类拔萃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等,究其原因,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绍兴特定环境有关,其中最直接最明显的,我认为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的兴盛(将另撰文细述),二是文人结社之风浓厚,有力培养和促进了人才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