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面对全球新的挑战与威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得尤为迫切。世界各国只有站在命运与共的生存与发展角度,树立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能战胜人类历史上百年未遇的大挑战,国际社会才能重新按下发展键。本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入手,探究新的历史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呈现出的新特点及构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共同体”已然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共同体意识。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作出的全新政治方略,既印证了现实呼吁,又体现了历史趋势。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构建经历了多次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其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支撑、以共享发展理念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路径并且以“自由人的联合体”为目标。在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的浪潮之下,发展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任务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和未来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时代回响。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直接规定了人的共同体的生存方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是对人的本质认识的深化,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以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诉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21世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在推动人类进步事业和引领世界文明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重申“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百年大变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也是一种日臻成熟的科学理论,符合中西方学者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理想愿景。从传播方式和传播形态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传播范式经历着“大众传媒扩散范式—多元主体参与范式—理念再生产范式”的转换。后疫情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传播已进入多元主体参与范式的媒介环境,在价值理念上从“以事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在传播渠道上从单向型转向多维型;在叙事方式上从事实型转向故事型;在话语策略上从独白式转向对话式。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解放全人类的历史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产生于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底色、丰厚的传统文化基因及复杂的国际背景中。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验面前,中国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抗击疫情。未来全球面临着政治重塑、经济下滑等风险和挑战,世界人民需要认清形势思考对策,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促进全球合作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在深刻揭示人的本质与批判虚假的共同体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组织形式的理论学说。现实的人是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出发点,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其本质,以公有制为前提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其物质保障,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其价值旨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继承与发扬。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对当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主要表现为共同富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奋斗目标,公平正义是其价值追求,和谐世界是其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后文简称“两个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实践中国共产党执政精神的基础上,为解决民族治理和全球治理问题而提出的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治理理念。“两个共同体”是中国智慧与世界思维、经验基础与理论升华、相互依存与双向互动的内在关系;“两个共同体”的构建和铸牢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国梦与世界梦共筑等方面具有极为丰富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是全球化运动的客观产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及提法都由来已久,但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逻辑提升和体系化构建,并使之成为指导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参与全球治理的核心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中国全球治理实践中不断由理论转化为现实,重塑了国际秩序与世界发展新态势,也使人类超越了从前各种自然性或自在性的共同体,走向一种更具开放性、自主性、建构性与自为性的新型共同体,尽可能自由自觉地把握自身命运。  相似文献   

9.
儒家"礼治"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敬民""尚仁""贵和"是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在地传承了儒家以民为本、以仁为怀、以和为"魂"的"礼治"思想。中国共产党从儒家"礼治"思想汲取智慧养料的同时,又用现代性的观念赋予了新的时代意涵。具体表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儒家"礼治"思想中有关"敬民"的对象范围、"尚仁"的取舍之法以及"贵和"的践行之道。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确立,为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和凝聚人类社会发展共识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超越血缘、宗法、族群与国界的新型文明观,其本身就有着鲜明而深刻的共产主义旨趣。这是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蕴含了共产主义事业作为“世界历史性存在”的理论品格,而且确证着共产主义运动要竭力“消灭现存状况”的实践进路,同时还彰显出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关怀。就此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不断形塑共产主义“事业-运动-社会”三维图式的基础上,勾勒并描绘出未来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美好图景。  相似文献   

11.
经营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它是一种泛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产业资源.以经营城市的视野规划城市,以经营城市的手段开发、建设城市,以经营城市的方式管理城市,将使城市真正实现率先、协调、科学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池莉新作《看麦娘》的结构分析 ,阐明她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 ,从价值评判到审美趣味都出现了变化 :客观性、世俗化的层份在削弱 ,主观性、诗意化成份在加强 ,这意味着池莉正处于力图超越过去、走出新写实的探索、转型之中  相似文献   

13.
传感器在现代汽车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技术已经成为新一代汽车发展方向的主导因素,而传感器是电子技术的核心元件,现代汽车越来越多地应用了传感器,以提高汽车发动机的经济、动力和排放性能,改善底盘的制动操纵性能、转向性能和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能。本文着重介绍了传感器在现代汽车上的应用,以及新型的智能传感器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用流体近似法研究ATM复用器的输入过程时,一般假设单个信源的控制过程为两状态马氏链。迭加后的输入过程是一个控制过程为多状态、连续时间、不可分马氏链的马氏调制过程。由于状态个数很大,不便于对缓冲器容量的研究。文中将它匹配成只有两个状态的半马氏调制过程,由于状态个数仅为两个,简化了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从经营水原大学和水原科学大学30年来的经验出发,总结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高校领导者应当具备的三大才能:分析才能、实践才能、创造才能。指出,分析才能最为优先要做到的就是一切要根据统计数据来讲话,根据统计数据来做决定,根据统计数据来执行决议。实践能力是意味着价值观的联系,即通过实践创造出以前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的现象之间的概念性的联系。创造能力是意味着价值创造,创造的价值就是指以前根本没有想象过的事情能够变成可以想到的事,或者进而能够变成可以实现,最终变为必须要去实现的事,创造力在大学经营中是争取良好结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固守一种表面话语事实真假性的判断标准并把谣言当作一个孤立的偶然事件的谣言观已为严肃的谣言研究所批判。事实上,谣言的生成常常指向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其集体记忆的脉络,是一种表征社会权力冲突的道德话语策略。对E村谣言的案例分析表明,谣言不仅把村民的集体记忆重新予以现实化,而且表达了村民在村治秩序危机下重建宗族道德秩序的期望,从而使谣言成为该宗族社区治理转型的社会隐喻。  相似文献   

17.
蒙着眼睛的玛丽亚——《泥土》的症候阅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土》是著名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所创作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本文以"症候阅读法"研究该小说的文本,揭示了隐藏在文本之下洗衣房女工玛丽亚的真实生活状况,指出在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作用下,玛丽亚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瘫痪心态。而且作者乔伊斯之所以塑造玛丽亚这个形象就是为了批评这种意识形态影响对人性的破坏,唤起人们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苗族家族场域中的一件离婚纠纷,分析了农村家族在解决纠纷方面的作用及弊端,认为在没有法律传统的乡土社会,可以允许宗族组织的力量来解决纠纷,让家族继续在农村纠纷的解决中发挥作用,但同时也认识到由于国家法律资源的不足与农村人们法律意识的落后,也使家族成了人们规避法律的场所。因此,目前,引导好家族在解决纠纷方面发挥作用并避免它成为人们规避法律的场所,就变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相似文献   

19.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尚存在一定的滞后和不足。为此,应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与节约型社会相适应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同时强化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执法监督。  相似文献   

20.
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村民享有罢免权,但是在该法中却没有明确规定村民行使罢免权的程序及阻碍罢免权行使的相关制裁措施,使得村民在现实中行使罢免权受到了种种障碍.笔者就村民行使罢免权程序上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