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陕西法政学堂是近代中国西部成立较早,西北成立最早的法学高等教育机构。陕西法政学堂的成立标志着近代陕西法政教育的开端和中国西北地区法学高等教育的起步。陕西法政学堂成立后,尽管多次停办或改并,但是它对中国近代法学教育的深刻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陕西法政学堂不仅培养了近代陕西最早的一批地方官吏和法、政人才,而且为西北大学的法律与政治学科奠定了基础,为解放后西北地区法学教育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陕西战略地位重要性日渐显现,陕西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地重视与开发,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突出表现在:近代水利事业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科研力量得到增强,棉麦等粮食作物良种获得了较大范围的推广,近代农业机械及农药化肥逐步得到运用,近代农垦事业也获得了较大发展。战时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步伐的加快,有效地促进了陕西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陕西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1911年10月西安新军起义后,陕西革命党人建立的革命政权经历了秦陇复汉军政府、中华民国秦省军政府和中华民国陕西都督府(1914年7月前)三个阶段。在革命党人主政期间,陕西革命政权颁布了一系列发展社会良策,具体表现在:政治方面,积极推行民主政治,开放舆论,建立民主政团和地方自治组织;经济方面,采取了整顿厘务、裁汰书斗、恢复生产、兴办实业、统一币制、设立银行等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政策;社会方面,制定和执行了禁烟、剪辫和放足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政策;文化教育方面,恢复和整顿学务,发展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并派遣留学生。陕西革命政权采取的发展社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陕西社会的发展,为国民政府时期陕西的社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研究西北四省、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986-2012年的虚拟水资源丰度。研究发现,西北四省农业生产的水资源禀赋水平很高,相比较西北四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验证了西北四省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的存在,进而得出农业虚拟水资源丰度在我国现阶段确实存在"资源诅咒"效应,同时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也为国家及地区制定更好的政策,促进西北地区农业虚拟水贸易的发展、保障西北粮食安全、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等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同盟会在西北地区的活动,是近代以来国人对西北关注一再提升的一个力证。同盟会积极在西北建立和发展组织,活动于西北地区的外省籍志士注重与当地志士相互接纳,注意联系影响下层民众,还注意在少数民族中的宣传工作,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在西北地区得到了传播。在同盟会志士的努力下,武昌起义在西北各省得到了广泛响应,陕西、甘肃、新疆的革命党人先后发动起义。这些活动是全国辛亥革命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近代以来引起西北地区第一次大的社会变革的政治事件。  相似文献   

6.
陕西传统商业在外侵冲击下逐渐走向瓦解,因而又使传统行会向近代商会的演变成为了必然.清末新政倡导设立商会的政策又为近代陕西商会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在运用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近代陕西商会产生的上述背景及其产生途径进行初探,以求缕清陕西商人组织的演变过程,揭示出近代陕西商会是陕西商业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力求对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陕西商业的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抗日时期西北地区社会生活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代以来,西北地区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社会生活的传统色彩仍十分浓厚,但是到了抗日时期(1931~1945),由于国民政府西北开发战略构想的实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状况得到改善,民众的社会生活如衣食住行、婚姻家庭、文化休闲等各方面都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迁既带有计划变迁、战时变迁等特点,也颇具近代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时代进步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莫超教授的专著《近代西北方言文献集成》,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的明、清至民国三代的地方志方言资料,以及有关西北地区方言的研究论著,近60多万字的资料汇编成书,并对西北五省区方志中的语言数据和方言著述逐一做了提要,这在西北地区属首次,具有开创意义;在中部或东部,类似《近代西北方言文献集成》的书,似乎尚未面世,更可见此书的创新精神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古愚是近代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著名的经世大儒、爱国教育家,是关学在近代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在近代关中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刘古愚以“经世之学”自勉,并因此而深受晚清知识界的推崇。关学自张载以来“学政不二”、“学贵有用”文化传统的熏陶、师友之助、时变日棘的精神刺激以及为学医国的目标追寻,这些都是刘古愚“经世之学”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在“经世致用”、“学为医国之术”信念的驱使下,刘古愚积极投身于“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实践中,他把一生都献给了陕西乃至整个西北的进步事业。  相似文献   

10.
近代山东蚕桑业的推广和改良主要发端于清末,通过当局的大力提倡,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令人注目的进展,构成了农业经济内部一系列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当时政府的农业改良政策、蚕丝国际贸易及近代缫丝工业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驱动,则为推广和改良的展开并获得成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观的演进的三个阶段: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探讨了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度量手段———指标体系,以及中国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度量的探索。提出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到社会发展,再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的演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发展观、新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观的演进相继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发展观、新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科学发展观是迄今最新、最高理论成果.省察当代发展观的演进过程,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发展理论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发展观到生态伦理发展观再到当代科学发展观依次递进的三个发展阶段, 相应地,遵循的是“人”-“非人”-“人”的人学演变逻辑。科学发展观既克服了传统经济发展观对人的片面理解,又克服了生态伦理发展观对人的“非人”理解,是真正的人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涵义的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人力资源能力的现状 ,提出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中的发展伦理,其核心应当是注重和强调发展的市场经济伦理,同时它要根据中国西部的实际吸收中西发展伦理的一般研究成果,并对西部传统伦理进行优化改造,从而达到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6.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我们要深入学习、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促进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我们有这样的认识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与科学发展的互动是可持续的良性互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具有全球性、长远性、组织性、系统性的特点.实现互动的基本途径是坚持科学服务于生活;加强科普教育创造良好的科技氛围;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技立法,规范互动行为;构建互动"转换体",协调科技与人的发展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发展理论的伟大创新,为新时期促进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应把人的发展看作一切发展的核心,使人的发展成为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可持续发展内涵和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实质,提出了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当前我国的大学建设要着重统筹处理好发展速度与核心竞争力、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文环境建设、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学科、发展规模与提高质量、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等方面的关系。这样,我国的高等教育才可能实现高水平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