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技术思想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徐光启是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技术方法有过深入的研究。“循时适宜”的实事求是方法论是徐光启农业技术思想的立足点;“九州八目五系”系统方法论是徐光启农业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博究天人,皆主实用”的实践方法论是徐光启农业技术思想的价值旨归。对徐光启农业技术方法论思想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也对我们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农政全书》与徐光启的科学方法柯远斌,谷超作为我国明朝晚期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徐光启的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广阔,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成就,其中,他对农业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他所编著的《农政全书》,就集中了我国古代农业科技之大成。《农政全书》共60卷12门...  相似文献   

3.
<管子>包含了大量的重农思想,为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蕴含了以农为本的高超视域,予之为取的创新意识,以及"九惠之教"的惠民之道和社会和谐的时代精神.发掘其思想精华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傅斯年创办<新潮>时所谦称"妄自负荷"的历史责任,于思想革命之外,又包括推动学术进步的追求.对文献学研究来说,他有关认真"整理中国历史上的一切学问",积极倡导"朴学家的方法和精神",借鉴"西洋人的研究学问法"的主张,以及所提出的"要必以科学方法为之条理,近代精神为之宰要,批评手段为之术御"的学术原则,也有积极的意义.傅斯年<故书新评>中透露出的务求其"真"的科学思想,可以看作五四新文化洪潮中的一派清流,对于二十世纪的文献学研究,也是澄湛的泉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明末西方逻辑的输入是中西文化第一次碰撞的产物.西方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过程中也把西方的逻辑学介绍到中国.对于传教士来说,译介西方逻辑是为传播宗教服务的.而具有科学思想的中国士大夫显然有别于传教士,如果说徐光启翻译西方的演绎逻辑是翻译西方科学的副产品的话,那么李之藻翻译<名理探>则是为了矫正明末空疏的学风.  相似文献   

6.
论徐光启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样的一个历史现象是耐人寻味的:以牛顿的古典体系为其代表的近代科学在中国之正式登场,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李善兰的手里,即晚于西方整整两个世纪;但对于这一近代体系的思想酝酿却可以上溯到十七世纪初期的徐光启,即和西方近代思想的奠基者培根、伽里略、开普勒、笛卡尔等人恰好同时。而徐光启的科学贡献历来之为研究者所重视,和他哲学思想历来之为研究者所忽视,又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本文试图就这后一方面略论徐光启在中国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农业观是站在社会全局的高度,以安农、安天下为目标,侧重于重农思想认识的宣扬.儒家的农业观不主张"士"即知识分子从事直接的农业生产劳动,尚"德"不尚"稼",认为君子合乎道德而受到供养,就不必自食其力.没有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作为君子的一种美德去加以宣扬.儒家主张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农家学派是一个重视生产实践的政治学派.农家学派的农业观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和传播.其重农思想重在"贵志",主张君民并耕,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食.  相似文献   

8.
论"为市民服务"的办报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都市报的典型代表,<华西都市报>的成功是与其"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文认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思想包括明确的传媒定位、创新的传受关系、科学的价值取向等具体内容.这些思想内涵正是我国新闻改革嬗变轨迹的集中体现,在当代中国新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阐述重农思想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将中国的重农思想与法国的重农主义作了探索性的比较研究,从重农思想的形成、性质和它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等方面阐明了它的中国特色。同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阐明了重农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两重作用和不可低估的社会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制定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重农主义的理论渊源,虽然重农思想是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它从中国当时的国情出发,所阐述的农为立国、治国之本的许多精辟见解,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对"六经"的认识中,司马迁具体阐述了"六经源于史"的观点.他对"六经"性质的认识接近儒家弟子的观念,而不同于道家的说法.但"六经"并不是他心目中的史书,他明确提出<史记>与<春秋>的区别,<春秋>是借"史"而"言道"的经书,<史记>是载道之"史",从而在中国古代最早提出了"经史有别"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后,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因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可避免地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本文介绍了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行为,作好反腐倡廉工作的几点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一生心系农民,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盼望农民富裕起来。他在一生的革命实践中,对农业问题始终十分关注。毛泽东认为农业的地位非常重要,农业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中国的工业化离不开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于如何发展农业,毛泽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这些真知灼见,对于我国今天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南宋时期,理学家与书院深度相契,开创出书院与学术的一体化传统。位列天下“三书院”、“四书院”、“五书院”中的岳麓与石鼓,更是湖湘之学与书院一体化的典型代表。乾淳之际,朱子所作《石鼓书院记》意在为天下书院建设提供范式,实为湖湘文化自立自强的重要标志。石鼓书院在纠正科举俗学之余,倡导传道济民,开湖湘实学之风。山长讲学兼采诸家,辑成《石鼓论语问答》,刊刻《尚书全解》,扩大湖湘之学谱系。宋末石鼓于战火中重建,习武备战,扩充田产,担起乱世中传承文脉的重任,成为湖湘学派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阎锡山在统治山西的几十年中 ,也非常重视农业经济的建设。他希望通过改进农业的产业结构以增加农业产出 ,改良农业生产技术条件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甚至他还想到了从经济制度的层面上寻求农业经济发展的方法。阎锡山的农业经济思想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空想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端方是晚清比较务实、有作为的政府官员,是满人督抚中的佼佼者。他在奏折和批文中提出了系统完整的农业近代化思想。他力主引进外国先进农业技术和人才;倡导近代农业教育;重视开展各种农业试验,推动中国近代农学的发展;提倡农工商一体化。他的农业思想所彰显出来的那种务实、开拓精神,对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倾心关注和致力解决的主要问题。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善于把握全局,从战略高度认识"三农"问题,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明确"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善于用科学理论指导;善于结合新形势,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要求。强调加快农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民收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对策。  相似文献   

17.
法学案例教学模式与方法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在引述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管理工作实践,对学术界关于案例教学内涵、模式和方法的诸种观点进行了综述式省思和实证研究,认为现代案例教学概念应作宽泛理解,其模式多样,课堂讨论、观摩审判、模拟法庭和媒体教学四种基本模式之外,还有开放教学、实践教学、练习评价、课堂讲授以及不断衍生的其他模式;并对角色主张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16世纪中叶后,朝鲜朝著名的“三唐诗人”——白光勋、崔庆昌、李达翻然改道而学唐,使得“宗唐”成为诗坛主流。白光勋的绝句具有盛唐风韵,尾联多散句单行,三四两句构成转合,他还善于借鉴盛唐诗人融情于景,言在意外的手法;其咏史绝句具有中、晚唐风味,内容取向上,类似中唐刘禹锡,着眼于现实,艺术手法上,类似李商隐,主意事,不主情景;其歌行在内容取向上,类似初唐歌行,大都写女子闺情、边塞、歌咏文人的高风亮节等。另外,其诗歌创作并不仅仅限于宗唐,其五言古诗具有魏晋风范;其歌行的体式特征类似南北朝及隋代的歌行,用韵上,则类似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的韵律特点。其诗歌存在模仿的弊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尚志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志思想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古代崇尚的志包括志向、志气、意志等含义。尚志,就是对人的志向、志气、意志的崇尚和提倡,要求人要有志向、有志气、有意志。这也是中国古代尚志思想的基本意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古代的尚志思想对于教育和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激发恢弘志气,磨砺坚强意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实现人生志向和社会理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姚华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书画理论家,他把绘画界定为一种形而上的艺术,强调绘画应肇始自然,作画要心意结合、“意到笔随”。针对绘画创作的程式问题,他认为应该敢于寻求一种理想的“自适”状态;在绘画的立意和评鉴上,他提出了“骛关则离真,求真则失美”与“以不关为关”的审美理想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