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区域视角出发,应用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区域地理要素对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作用,通过解析关中地区城镇空间格局演变与区域地理要素方面的关系,认为区域城镇空间格局是自然基础、交通条件、技术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地理要素的变化,区域的城镇空间格局也会相应的处于不同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
运用分形理论对豫南地区城镇体系进行空间研究,通过分析其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空间关联维数及牛鸦维数比和随机集聚性维数,探讨城镇体系的空间特征现状:(1)豫南地区城镇规模分布比较集中,中间位序城镇数目较多,但规模偏小;(2)城镇空间分布较集中,主要分布于一条地理交通线,城镇间的交通网络通达性优良;(3)豫南城镇体系主要以信阳为核心,呈扇形集聚性空间特征.基于上述特点,提出城镇体系发展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从以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强调的是经济因素对城镇空间布局的影响,但最近几年通过对人口流动变化和地区经济结构的分析,我们感觉到文化因素对国家城镇空间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去年开始我们做了一项有关我国城镇化路径的研究,从中发现在城镇发展过程中,虽然经济因素对城镇空间发展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同时文化对人口流动和城镇空间的影响也很大,尤其是受地域文化影响,人口流动开始出现回流原文化影响区的  相似文献   

4.
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建立湖南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体系,通过数学方法求取城市14个地级市和88个县级城镇的综合实力指标评价及等级层次划分.根据城市综合实力指数,选取11个中心城市,计算中心城市邻近城镇的空间影响力;再根据空间影响力的大小划分各中心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最后以城市经济影响区为基础,综合考察各中心城市的区域特征、现实条件、发展潜力,确定城市经济区界限.  相似文献   

5.
以富阳市为研究区域,利用1996年、2004年和2009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以及1997—2010年、2006—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统计学方法提取富阳市1996—2009年的城镇扩展信息及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分析城镇空间扩展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并与土地利用规划数据作数量和空间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富阳市的城镇用地面积在1996—2009年间增加了3.73倍,从城镇空间扩展的模式上看,城镇的扩展区域主要位于富春江沿岸的两侧,并以富阳城区为中心向周围城镇扩张,建设用地和城镇扩张空间布局与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向和重点上是基本一致的,但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占用耕地量远远超过了上一轮规划的规模,这主要是上一轮规划没有预测到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超常规发展。城镇化还将快速推进,在杭州湾经济辐射带的带动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影响下,富阳市未来的城镇发展的格局逐渐呈现为向东部、西北部延伸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测算可以明确城市的主要联系方向,有利于城市和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发展。借助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状况进行测度,定量分析2006年至2010年间其经济联系隶属度,总结合肥经济圈经济联系存在以合肥为中心距离衰减的规律。综合分析合肥经济圈空间特征、发展阶段、发展模式,从城镇空间结构、产业分工协作、交通网络体系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街旁绿地是城镇空间中可供民众游憩、观赏、健身、幽会的边角小空地,由于其微小且零散依附于主要建筑环境与交通流线之间,极易被忽略、侵蚀或转换成其他商用价值较大的功能空间。通过实地踏勘、观察体验、问卷调查及专题访谈等综合实证调查,分析总结民众对舟山浦西街边绿地公园的使用现状及期望,提出街旁绿地景观环境的优化策略,以期创造一个民众喜爱的城镇景观生态不可或缺的人性化场所,为城镇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构建了城市群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对中国18个城市群的160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探讨了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城市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发展水平明显高出一般城市,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呈团块状和带状分布,不同城市群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经济规模、区域创新能力、经济外向度和产业结构是导致城市群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采用将影响因子空间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要素及地理区位要素,探讨锦州、葫芦岛、兴城、凌海(简称“锦葫沿海地区”)4市的城乡全域沿海地区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机制.影响锦葫沿海地区建设用地扩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区位条件,即距离公路、铁路、城镇及河流近的土地更有机会成为建设用地;其次是社会经济要素GDP、地方财政收入和城市化水平;自然地理要素地形、坡度以及人口要素.研究得出的驱动力综合模型可以求出综合主成分值,从而对各地区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与监控管理,为区域土地管理决策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都市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方面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对重庆市都市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科学评价,量化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从评价结果中分析出该研究区域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重庆市丰都县为代表研究三峡库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并分析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趋势,为制定合理措施提高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法。(1)丰都县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受经济投入———产出水平和土地闲置率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投入———产出水平是影响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2)随着对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全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趋势。以丰都县为代表的三峡库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受经济水平、人口密度和人均用地数量等因素的影响,该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自1996年以来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该地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将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12.
论经济空间集聚的内生力量——一种空间经济学的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部性"是经济空间集聚的结果而不是直接原因,空间经济学从"经济关联"和"知识关联"两个角度,系统分析了生产要素流动、产业间投入产出联系、知识传递和创新所引发的经济空间集聚,诠释了经济空间集聚形成与发展的内生力量源泉及其演变规律,并对经济空间集聚所产生的区域"块状经济"及其政策选择做出很好的解释,为经济学分析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方面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对重庆市都市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科学评价,量化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从评价结果中分析出该研究区域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交通地理,反映地理空间的交通格局,在推动和构造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方面作用日益突出,但从理论层面系统认知交通地理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此,尝试构建一个基于交通地理演变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展理论逻辑认知框架。通过运用逻辑分析、演化分析等方法,从城市生长、城镇体系生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口集聚等五个方面探讨交通地理、交通区位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关系。研究认为,交通地理的经济区位性催生城市生长,交通地理的等级结构演化推动城镇体系生长与发展,跨区域交通地理关联推动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从"点—轴"向"网格化"方向演变。考虑到科学严谨性,数理模型推导和数值模拟以及进行计量验证将是进一步开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跨省域经济区的形成是经济、社会、生态和城镇整合发展的结果,城镇体系作为经济区的重要物质载体,其规模和空间结构直接影响经济区整体功能的发挥。基于分形理论对经济区意义上的城镇体系进行研究,不同于单纯对城镇体系的考量,必须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科学定位城市职能,进而进行城镇体系的规模和空间整合。以中原经济区为例,选择星座型作为城市体系空间整合的主要,推动城市规模与职能定位、空间分布相协调。  相似文献   

16.
提出生态文明视角下城镇发展的主要策略:城镇发展容量与自然资源系统相协调;基于生态环境的本底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城镇生态空间优先保护。以昆明大都市区内各城镇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评价计算出区域内各城镇的发展容量,提出"人口-资源"协调策略;通过城镇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从生态稳定、资源承载、环境质量方面提出城镇差异化发展策略;提出昆明市区生态空间优化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西部地区城镇布局状况分析,认为以生态为导向指导城镇体系布局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构建了以自然生态空间为背景基质,以各省区经济增长点为辐射源,各个组团城镇群及单体城镇围绕中心城市呈同心圆布局以及交通和水系合理穿插其中的生态调控模式,并在此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性运行对策。  相似文献   

18.
空间经济学试图把空间要素纳入到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研究各种生产要素的运动规律和机制,解释产业的地理集中现象和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它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区际的非均衡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现象的非连续和非单调性,并以这种非连续过程解释区际经济发展的差异.区域经济是"块状经济",这完全不同于新古典的"平滑经济",与"块状经济"相对应的是经济现象的非连续和突发性.以D-S框架为基础,借鉴国际贸易理论,利用"冰山"交易技术,克鲁格曼于1991年建立了核心-边缘模型,此后许多学者陆续建立了一系列新的空间经济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交通经济带是一种依托交通干线或综合运输通道的带状经济区域,它是融合了人口、产业、城镇、物流、信息的空间地域综合体。通过对京津冀区域发展现状分析,结合交通经济带发展机理,指出随着交通一体化和区域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建设交通经济带是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依托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加快构筑京津、京石(京广)、京秦(京沈)、京衡(京九)、石(家庄)衡(水)沧(州)等城镇发展轴,培育沿海经济产业带,建立起以北京、天津国家中心城市,石家庄、唐山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其它中心城市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形成若干条交通经济带,使其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的助推器和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20.
汉至元代是青海城镇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受经济形态、自然地势、政治军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青海城镇在空间布局、结构、形制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点 ,并通过对青唐城的具体分析 ,阐述高原城镇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