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小芃 《天府新论》2013,(4):141-146
《辩正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的翻译专论,其主要佛教思想是:凡圣之别;遵循佛法;佛经翻译之目的与信佛之目的一致,都是自觉觉他的大小乘佛教的精神;合格佛经译者的两个首要条件与佛教信徒必备的两个条件——皈依佛法、严守戒律基本一致;佛法的三期说之像法观念;佛典翻译的佛教性质是佛教说法教化的德用范围。佛教思想与翻译思想的关系是佛教思想贯穿了整个《辩正论》,也是论文佛典翻译理论的主要和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2.
印度佛典之中国传译,史近两千年。这漫长的译经历史,不仅译出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国翻译学也随着佛典翻译的开始而诞生,又随着佛经翻译事业的成熟而成熟。佛经翻译几乎是我国古代书面语翻译的全部,从中产生的理论也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的翻译理论和思想。因此研究佛籍译论实际上就是研究中国古代翻译理论,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之主体。但目前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古代译学理论的研究并不深入,需要突破。  相似文献   

3.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主要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其中包括作家思想及创作的影响,进而必然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创作,文学理论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作家文学,也波及到民间文学。1、具有文学性的佛典与佛典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义净、鸠摩...  相似文献   

4.
中古佛典序跋具有重要的佛教史价值,保存了印度早期佛教的因子,勾勒出佛教中国化的变迁、记录了佛典翻译与整理的底本,映射出统治者与佛教的关系,折射出佛教的发展程度,反映了佛教的态势,记载了佛教史实。中古佛典序跋对佛教史的记录、保存、还原、映射、反映、评判具有鲜明特色,一方面所承载的佛教史具有一定的广阔性,囊括了域内与域外,佛教史内部的各个要素以及与佛教史相关的多个层面,另一方面承载佛教史的手段多样化,既有正面、直接记录,又有侧面折射。  相似文献   

5.
从“浴佛”看印度佛教在鄯善国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佉卢文文书511号是鄯善国举行浴佛法会的祈愿词。该文书反映了鄯善国佛教信众因地制宜地改变了佛典规定的浴佛形式。该文书说明鄯善国的小乘佛教奉多佛说,属大众部。该文书也是若羌、且末地区皮肤病的最早的史料见证。  相似文献   

6.
佛教经录文献即佛教经籍的目录。由于大量佛经的翻译与佛典的编纂,经录文献也随之发展。这些经录文献由初见端倪到成熟发展,不但对传统目录学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目录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汉译佛典是口语进入书面语的中介。但在实际过程中,汉译佛典的词语对中土文献词语的影响是逐步的,渐变的。率先受到影响的,是一些与佛教有直接关系的中土文献。《法显传》作为一部中土佛教撰述文献,它对于我们了解佛典中的词汇是怎样进入全民语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以其中若干佛典词语作为对象,来考察《法显传》一类的中土佛教撰述文献在佛典词汇中土化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以来,学术界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佛教研究,出现了一批有份量的著作。即便是由于卷帙浩瀚、文辞幽奥、名相(名词术语)繁多、义理艰涩、历来被视为畏途的佛典学,也有人大胆涉足,开疆拓土。由复旦大学中年学者陈士强撰成、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佛典精解》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佛典精解》是一部集古今佛书解说之蕴含、叙文献源流大意于一书的著作,叙述公允,语言流畅,以简驭繁,化艰为易。作者披阅八载,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写成此书,为研究者发掘和利用数千年广为流传的佛教经典的内在文化价值提供了诸多便利。综观全书,不难发现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有关于阗的藏文文献中揭示了两地佛教交往的历史传说,但双方真正意义上的佛教交往始自于8世纪上半叶,金城公主入藏时期一批于阗僧人来到吐蕃避难。吐蕃统治于阗时期,一些于阗僧人被征召到吐蕃本土,将部分于阗佛典与教法史翻译为藏文,并对吐蕃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于阗佛寺需要向吐蕃镇守军缴纳粮食,寺户需要到各个烽燧与吐蕃士兵一起戍守,客观上促进了基层的佛教交往。部分吐蕃僧人也到达于阗东部佛寺,并带来某些古藏文佛典。吐蕃王朝崩溃之后,于阗宫廷仍有吐蕃人存在,吐蕃佛教化的王权观念也为于阗所继承。  相似文献   

10.
迄至清末,中国翻译史上有三个各具不同特点的阶段。魏晋隋唐这一阶段,以佛经翻译著称。这一时期共译佛典2100余种、6000余卷,释教能继儒、道之后,在中国成为一种信仰实践、社会力量、文化现象,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与佛教被译介到中土紧密相连。明末清初这一阶段,以西方科技翻译著称。耶稣会士以学术为传教之媒介,于是天文、历法、算学、测量、物理、医学皆有输入,所存传教士的370种译著中,自然科学约占120种。当时中国的明达之士,如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在西学东渐之初,表现了一种历史的自觉,认识到“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他们与传教士合译的  相似文献   

11.
端午与佛教     
张应斌 《船山学刊》2008,(2):129-132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深深地渗透到佛教中:端午起源的真正原因见于佛典。一些失传的端午古俗在佛教中保存。端午发生的事入栽佛典。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自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从此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佛语、佛典、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而在融入世俗生活的同时,其中有一些佛教词汇逐步失去了佛典中原有的含义,成为民间常用的词语、俗语、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等。如"毒"这个字,现在说出来大家往往联想到"毒"代表邪恶的意义。其实佛经中说毒,只表示"不美好的事物、不善良的人格",如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西域高僧对汉译佛典的贡献宋肃瀛汉译佛典的产生,相传以《四十二章》为最早。但此说之不足信,前人述之已多,兹不复赘。中国首次汉译佛典,约在东汉桓、灵时期(147-189年),那主要是依靠来华的安息国和大月氏贵霜王朝的高僧和优婆塞(居士)如安世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佛教史上著名译师鸠摩罗什对于大、小乘教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均有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他全面传译当时外来佛教大、小乘"三藏"重要典籍,符合中国学术"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精神,有力地推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及其"中国化"进程.他的译场更开创自由讲学之风,他的讲学纪录形成佛典义疏这一学术著述新体裁,他和他的弟子开始使用"教相判释"这一整理学术体系的方法,他所翻译经典达到高度艺术水平,这些不仅是佛教史上的巨大成就,对于拓展学术视野、丰富学术方法,对于推进整个文化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鸠摩罗什是中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他的佛典翻译活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而久远的影响。其影响之大,即使如后来居上的玄类也有所不及。“什公译业固迈前哲,与彼差可比拟者,则唐之类师耳;然类师无其广面,盖什公于《法华部》则今行之正本《妙法莲华经》为其所译,于《方等部》则《阿弥陀经》、《维摩法所说经》、《恩益梵天所问经》、《持世经》、《首楞严经》皆出其手,于《宝积部》则《自在王菩萨经》、猕扬诸佛功德经》等出焉,于《华严部》则《十住经》之重译,于《般苦部》则《大品》、《小品》皆所再理也;至若深造处…  相似文献   

16.
张承平  万伟珊 《船山学刊》2002,(3):134-136,141
马丁·路德(MartinLuthet,1483--1546年)是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著名领袖、翻译家,他所翻译的《圣经》被誉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是西方翻译史上对民族语言的发展产生巨大而直接影响的第一部翻译作品。马丁·路德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观点主要有三,即:翻译必须采用民众的语言;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翻译必须遵循七原则。其中,翻译的七原则指的是与翻译技巧有关的七条细则。玄奘(约600-664年),通称“三藏法师”,是中国唐代著名高僧、佛教学者和旅行家,也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四…  相似文献   

17.
话语只有在实际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才有意义。释道安的佛典汉译,在构建与交往的话语意义中,从译经理念到文本实践,从发明教理到创宗立派,从疏释辑录到信仰传播,促使佛教文化传播走向规范和系统,深远地影响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不仅为解决佛教中国化问题指明了方向,对中国文明的进一步成长推波助澜,也为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确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8.
论吕碧城的佛学贡献及其佛教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碧城在佛学方面的贡献一是积极倡导戒杀护生、保护动物,二是用英语翻译佛典,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国际化以及中国佛学思想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作为一个佛教诗人,她的高明之处或者说特殊之处在于她能够把佛教的理念同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加以表现。  相似文献   

19.
宋学受佛教之影响不言而喻,而关于儒释两教之影响却是双向进行的,一方面儒家自大其教恢复自家门庭,积极吸纳佛家之义理重建儒家之形而上学以与佛家抗衡;而另一方面面对儒学复兴运动中声势浩大的排佛运动,佛门僧人也积极援引儒学经典来附会佛典以对抗挑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数百年,中国儒学处于沦歇与停滞状态。一般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写到这一阶段的儒学,不是一笔带过,就是干脆以佛教、道教取而代之。因此,究竟如何看待这数百年中国儒学之发展与地位,当有十分的必要。一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背景下细细寻绎,中国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其实际发展历程主要表现为两条基本线索:一是以孔子为宗师的思想学说的发展,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大儒为标志的儒学发展之成就;二是以“六经”为法典的传注训释学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说,整个一部儒学史就是一部经学史。研究中国儒学,必须思想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