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华,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华苏联专家有600余人。这主要包括经济技术方面的专家顾问,而不含大量军事顾问和专家。据资料统计,1950年1月以前来到中国的苏联海军专家711人,空军专家878人。这样算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初来华的苏联顾问和专家已有2200余人,其中军事专家占73%。所以说,  相似文献   

2.
苏联专家来华人数如此之多,行业如此之广,行动如此之快,无一不是中国要求的结果,这与苏联向东欧国家派遣顾问的情况确有很大不同。共和国建立初期,到中国来的苏联顾问和专家都是由中国政府请来的,也是苏联为满足中国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文化的需要而派遣的。苏联专家充实中国工程设计力量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步阶段,首先需要加强基建工程的设计力量,1953年,全国总共只有78个设计单位,每个单位平均不足500人。如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和国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邀请并接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专家来华帮助建设,从1949年至1960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派遣3.1万余名各种类型专家来华援助建设。新中国成立60年中,有一批特殊的外国专家群体(含所有1949年前曾经来华工作过,1949年后重新来华的专家),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就来到中国,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这些老专家,每一个人都有感人肺腑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从1952年开始至1960年,清华大学先后聘请苏联专家、德国专家和捷克专家共60多名,聘期从半年到3年不等,苏联专家在帮助建立新专业新学科等方面,为清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强薇 《国际人才交流》2014,(5):32-35,72
正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1月,为做好援华苏联专家的接待工作,中国政府成立了政务院专家招待处,这是新中国最早的外国专家服务管理机构。随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来华专家规模不断扩大,为加强专家管理工作,1954年4月,政务院专家工作局成立。2014年4月9日,国家外国专家局迎来了60岁生日。  相似文献   

6.
1949年8月,第一批苏联专家来到中国。五六十年代,大批苏联专家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起草等工作提供了帮助。在向苏联专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从个别的怀疑到普遍的虚心学习……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成千上万的苏联专家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力量。然而1960年7月,苏联政府一纸命令,所有的苏联专家突然撤退回国,给中国人民及其建设事业留下了众多困难和无限遗憾。为了再现苏联专家在中国这段真实历史,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冷战史和苏联史研究专家沈志华先生参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档案文献,走访了当年聘请苏联专家的一些单位和有关人员。在充分使用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苏联专家来华的基本状况、中苏双方在专家问题上的政策方针、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条件和环境、苏联专家的作用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论述,出版了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华历史的著作《苏联专家在中国》。这部书极具历史价值,也使读者能对那段历史有一个基本和真实的了解。本刊现分期选编该书部分内容,与读者共同回顾和分享专家学者笔下的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8.
正1950年6月7日,中央就哈工大办学方针电告东北局:"中长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已决定为该校聘请首批苏联专家10人。"电报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教师、助教和研究生,学习俄文并向苏联专家学习,两年毕业后分配到各大学任教"。这个指示,不但对哈工大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当时国内各高等学校全面学习苏联,进行教育改革,也起到了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1949年7月我从清华大学应聘到哈工大任教。那时哈  相似文献   

9.
1956年11月,中国邀请苏联专家用半年时间论证了北京地铁的可行性。铁道部、建工局也先后派人去苏联考察地铁和人防工事。1958年成立了铁道部地铁工程局。从1959年开始,搞了好几个地铁试验,挖了两个竖井,一个在公主坟,一个在军事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5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在此之前,国家外国专家局专门为本次活动组织编纂了一本精美的礼品画册《友谊地久天长--俄罗斯专家在中国》,集中反映从1949年至今俄罗斯(含苏联)专家在中国的精彩篇章。那是一本画册,高度浓缩,由于篇幅和架构原因,无法一一展现专家们在华的感人故事。本文编选一部分在画册编纂过程中收集到的,从新中国成立到1960年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4组小故事,以此来纪念援华苏联专家。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贫穷落后的新中国来说,聘请苏联专家的开支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直到1955年以前,苏联专家的一切费用,中国方面都是用贷款支付的。限于财力,政府严控聘请专家数量据1951—1955年对苏非贸易外汇收支计算表,仅付给苏联政府的行政顾问和专家费(即补偿金)一项开支:1951年为5604万卢布,1952年为4069万卢布,1953年为3260万卢布,1954年为3295万卢布,1955年为  相似文献   

12.
上一些岁数的中国人,对阿尔希波夫的名字并不陌生。新中国成立伊始,国民党政府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是一个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当时的苏联,把中国人民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向中国派出了大批专家。阿尔希波夫就是当年派驻中国的苏联专家组组长,并被中国政府聘为国务院经济总顾问。在华期间,阿尔希波夫率领着这批苏联专家与中国人民和衷共济、同甘共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07年出生的伊·瓦·阿尔希波夫,28岁加入苏联共产党,曾获“苏维埃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光荣称号。年轻的阿尔希…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政府给予来华苏联专家优厚的待遇,这也包含了中国人民的感激之情。中国为聘请苏联专家所支出的费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专家本人的在华工资,二是专家在华工作和生活的补贴费,三是为弥补专家原单位损失而付给苏联政府的补偿金。公安部苏联总顾问的工资高于部长罗瑞卿  相似文献   

14.
为反映共和国引智工件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讴歌50年来引智工作者对祖国所做出的贡献,本期特意推出这组引智50年的报道.并祝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1949年,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隆隆礼炮声,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整个50年代,我国在引进国外智力方面,聘请了大批苏联和东欧国家专家到中国来帮助建设。专家们帮助我们设计制定了12年科技规划,参与建设了156项重点工程。苏联专家活跃在新中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使我们短期内在“一穷二白”的起点上,初步奠定了现代国家的基础。聘请苏联东欧国家的专家,对中国解放后经…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也是中国政府 月成立了“政务院专家招待处”。引进国外智力工作职能机构国家外国专家局建局 50 周 随着外国专家数量的增加,管理外国专家的机构也年。新中国成立伊始就聘请了大量的苏联、东欧国家专 按各时期、不同名称从分散到集中,先是在中央财经委员家。上个世纪的60年代,引智工作出现了低潮。近年来, 会设立专家工作联络室,负责管理外国专家的业务工作。每年来华工作的外国和港澳台地区专家已达 40 多万人 1953年8月,将政务院专家招待处改为政务院专家招待次,国内派遣…  相似文献   

16.
1949年6月26日,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到达莫斯科,向苏联提出聘请顾问和专家要求。当刘少奇8月14日离开莫斯科回国时,已有220名苏联高级经济干部和工程师同车而行。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众对苏联的抵触情绪影响了苏联专家的援华工作 新中国或立初期,中国普通民众对苏联的认识和看法与中共上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949年9月4日(《长江日报》发表了熊复的短文《认识苏联》,反映了当时中国国民对苏联的一些负面看法,如“外蒙古受苏联控制”,“苏联对旅顺大连有领土野心”,“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不平等条约”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府给予来华苏联专家优厚的待遇,这也包含了中国人民的感激之情。中国为聘请苏联专家所支出的费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专家本人的在华工资,二是专家在华工作和生活的补贴费,三是为弥补专家原单位损失而付给苏联政府的补偿金。  相似文献   

19.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天之后,苏联打来电报,祝贺又一个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从此,中苏两国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密切、最友好的十年。新生的中国,由于连年战事以及国民党败走前的疯狂破坏,工业、交通、市政设施等等多数陷于瘫痪、混乱。靠小米加步枪取得了革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建设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艰难起步。这时,苏联多方支持与帮助我国,其中包括大批苏联专家来华帮助建设。现在50岁以上的人们大概都记得当时活跃在各条战线的苏联专家们。  相似文献   

20.
苏联专家以其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给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崭新气象。帮助推动工业建设由于苏联专家的指导,各地钢铁企业的产品合格率在短短1年中大幅提高,有些炼铁炉还突破了原设计能力。其中本溪煤铁公司炼铁厂低磷铁的合格率在3个月内从16%提高到88.5%,石景山钢铁厂250吨炼铁炉可炼铁376吨,太原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