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阳  管彦杰 《东岳论丛》2004,25(3):199-201
在司法活动中 ,对正当防卫的认定 ,必须要符合下列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几个条件 :防卫目的 ,必须是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防卫起因 ,必须有客观存在的不法侵害 ;防卫时间 ,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 ;防卫对象 ,必须是不法侵害人本人 ;防卫限度 ,必须适当 ,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这样 ,才能鼓励和支持广大公民同社会上的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2.
《新学术》2007,(1)
正当防卫制度在各个国家的刑法中都有规定,本文从正当防卫的法律地位、不法侵害、防卫时间、防卫意图、防卫限度方面比较了我国与英美国家正当防卫制度的异同,分析优劣,以完善我国正当防卫制度。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理论阐释和司法适用中,出现了一些背离正当防卫制度本质的、不利于发挥其优点的偏差.不顾中日刑法立法的差异,将"紧迫性"视为正当防卫起因条件构成要素的主张不合理地限制了"不法侵害"的范围.建议我国刑法在是否存在不法侵害的问题上采取"合理确信说".将防卫时间起点"不法侵害着手"修正为"不法侵害迫在眉睫".时间终点"不法侵害尚未结束"的认定出现机械化倾向.实践中,存在将"打斗"不加区分地视为"斗殴"、将用事先有备的武器防卫不加区分地视为"斗殴"的偏差.在限度条件的认定中,应当纠正对等武装论和唯侵害已经造成损害结果论.  相似文献   

4.
段宇衡 《江汉论坛》2024,(3):139-144
我国传统理论对事后防卫的认定过于严苛,急需改良。现有通过引入“量的防卫过当”概念来扩展防卫过当成立范围的方案因深度绑定“一连串的行为”论,导致了防卫人罪名与刑罚加重的逆转现象、对防卫过当成立范围的不当限缩及对合法的正当防卫行为的溯及评价,不具适用可能性。应将侵害结束后的行为单独认定为“事后的防卫过当”。事后的防卫过当以“事后性”的特征区别于正当防卫与强度的防卫过当,以超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这一限度要件的情形是否契合防卫过当的规范本质为基准划定防卫过当的成立范围,始终坚持有利于防卫人的立场。在不法侵害人先行引起了现实的紧急状态且防卫人为应对该状态而实施了追击的情形中,应将事后进行的防卫认定为防卫过当。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分析了一般防卫的限度和特殊防卫的限度,以及特殊防卫权确立的理念。认为大幅度放宽防卫的必要限度,未必能极大地调动群众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积极性,而且特殊防卫权的确立,不利于对不法侵害人的利益保护。本文还认为,特殊防卫权中,在防卫人防卫之前就唤起公民使用极端的手段进行防卫的意识,这在当今文明社会中,从理论角度上讲是不道德的。  相似文献   

6.
正当防卫、不当防卫之间有各自的成立范围与标准。正当防卫是防卫意图与防卫效果相统一的现象 ,而不当防卫是防卫意图与防卫效果相分离的现象。各种不当防卫类型的区分应以防卫条件的缺如为标准。不当防卫之性质 ,应根据防卫人之主观心态与防卫行为所引起的结果 ,结合防卫意图或防卫效果之有无来认定 ,可成立意外事件、一般违法行为或犯罪  相似文献   

7.
刘彬  阎二鹏 《兰州学刊》2013,(2):207-209
偶然防卫是指行为人基于犯罪故意对他人实施侵害行为,却不知此时他人正在实施不法侵害,结果他人的不法侵害被制止,且没有防卫过当的情形.其主观上具有侵害故意,欠缺防卫意识,但在客观上又完全符合正当防卫的特征.因此,国内外刑法学界对偶然防卫的定性及处理问题等存在诸多争议.  相似文献   

8.
能否对单位和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实施的不法侵害进行正当防卫在理论上存在争议,本文在对不法侵害予以界定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客观角度分析认定不法状态,防卫人就无刑事责任能力者和单位实施的不法侵害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行使防卫权。  相似文献   

9.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1997年新修订的刑法对旧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做了修改,但笔者认为新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中的有关不法侵害的界定、防卫过当方面制度、无限防卫权的规定、“行凶”的指向问题以及文字表述方面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0.
陈伟 《学术界》2024,(2):60-74
聚众斗殴行为能否认定为正当防卫的学理分歧明显,在司法实践的规范认定中同样留有诸多争议,由此带来聚众斗殴罪与正当防卫成立的性质差异。聚众斗殴作为事实层面的存在,需要结合正当防卫的规范判断进行对照,以容纳防卫权在私力救济之下的正当性存在空间。聚众斗殴与正当防卫不是互斥关系,聚众斗殴作为对合行为在单方构成犯罪的前提下,另一方的防卫权并不因秩序法益的侵害而随之消失。聚焦于聚众斗殴的案发起因是否正当、斗殴发生地点、自招侵害行为、动手先后顺序、事先准备工具等,并不能从形式上带来正当防卫的绝对否定性评判。聚众斗殴中加害行为与防卫行为具有混同性存在,应在法理与情理的充分融合之中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在突破传统误区的基础上进行规范认定。  相似文献   

11.
我国1979年刑法虽然确立了正当防卫制度,但规定得比较原则和笼统,使得在司法实践中对正当防卫的限度很难把握.新刑法典对防卫制度作了有益的修改,进一步明确了正当防卫制度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增加了正当防卫制度的可操作性,保护了被侵害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围绕防卫紧迫性的判断标准,域外刑法理论长期存在主观标准说与客观标准说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我国刑法理论中虽然有客观主观说、区分说等观点,但事后判断标准说牢固地占据主流地位并成为指导司法实践的基本准则。事后判断标准说并不完美,相反,司法实践中对正当防卫的认定偏差日益严重,该说难辞其咎。鉴于此,有必要从判断时间、判断对象、判断立场等层面重新检视防卫紧迫性的判断标准,坚持以行为时的全部客观事实为基础进行一般人判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厘清不法侵害是否正在发生或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刘涛  宋云超 《北方论丛》2004,(2):130-132
通过对正当防卫传统理论和立法方面在现实与逻辑上的错误的讨论,提出在家庭暴力犯罪中,主观意图不是构成正当防卫的必要条件,对相应不法侵害的临界时间应当辩证理解,防卫适当的认定标准应当科学界定.最后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唐治祥 《学术探索》2004,2(12):56-59
专职守护、押运人员执行守护、押运任务中使用枪支的行为,是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属正当防卫的范畴;但与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相比,在防卫主体、手段、起因、限度、保护权益、主体义务等方面,又具有某些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无限度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采取可以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防卫行为。这是对正当防卫权利的进一步完善。要正确认识无限度防卫 ,必须弄清其防卫范围、防卫时间和防卫目的三个要件 ,同时要搞清它与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偶然防卫     
偶然防卫是正当防卫制度中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表面上它产生了正当防卫的防卫效果,但是它不是正当防卫。对于偶然防卫,作者发现遵循我国传统分析思路存在有诸多缺陷,本文力图通过分析偶然防卫的性质、特征及比较各国不同之学说,提出新的辨别偶然防卫与正当防卫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刘刚 《广西社会科学》2004,(12):103-106
自新刑法对原有的正当防卫制度进行修改以来 ,人们对无限防卫关注过多而对逆防卫则鲜有提及。提及者也多持否定态度。阐述了逆防卫的成立条件 ,论证了逆防卫是一种特殊的正当防卫 ,并就其正确把握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由于立法上的模糊,警察防卫问题一直以来便存在着诸多争议。而学界的主流观点"职务行为说"和"正当防卫说"在警察防卫的刑法定性上都存在着片面化的问题。其实,警察防卫的实质具有"二元化"的特性,并不是单一的职务行为或是正当防卫行为。因此,在出现严重危及警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对警察适用正当防卫的相关规定。对警察的过限行为也可类推适用防卫过当。  相似文献   

19.
防卫权问题是正当防卫理论的核心问题。现代各国刑法普遍认可防卫权是一种公民权利,是公民对其自身权利的一种救济权利。防卫权的限定与否是关系到正当防卫性质的重要问题。不论理论上的聚讼如何,这一权利必定已为现行立法所确立,它已经成为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偶然防卫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偶然防卫是涉及对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理解的一个理论及实践问题。目前的理论研究中,对偶然防卫多排除基于过失的偶然防卫,而且,就偶然防卫的处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同认识。在对此类问题的疏理中,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