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国内和谐到世界和谐的延伸 对中国人而言,"和谐"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200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大会的讲坛上,首次向世界提出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如今,和谐社会的建立已经进入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其实践也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同时服务于内政.胡锦涛主席指出,中国必须"把自身发展与人类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2.
春意盎然的四月,我们迎来了第44个"世界地球日".为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也为了动员全民积极行动起来,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今年地球日的主题定为"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 这是现实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当今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形势也日益严峻.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保护生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3.
2006年6月5日是第33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莫使旱地变荒漠".  相似文献   

4.
落后产能今年注定无处遁形.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巡视员侯世国9月3日表示,工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淘汰落后产能的检查考核办法.加强对各地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落实到实处. 近些年,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总是出现一边暴雨成灾,一边高温炙烤的极端反常天气.这是自然界对人类污染环境的控诉和报复.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世界共识,而淘汰一批高耗能、低效率、高污染落后产能企业和项目,无疑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持人类生存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2006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盟为“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联合国环境署确定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莫使旱地变荒漠”。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和行动,同时普及生态安全知识,进行环境警示教育,提高广大公众的生态安全意识和参与维护生态安全的积极性,环保总局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6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标识中,蓝色的地球象征着纯净、美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以绿叶的形态捧起地球寓意人类要对地球环境细致呵护,维护地球的生态安全标识表达了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彰显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友好发展的理念体现了2006年世界环境日“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盟概念。  相似文献   

6.
9月,国家出台的一条禁令让世人为之瞩目:从2007年1月1日起,含氟的冰箱、冰柜将在中国市场禁止销售,其目的在于保护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9月16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自1995年开始,中国和许多国家一样,都在每年的这一天开展大型纪念活动,以期提高公众保护臭氧层的意识,吸引机构及公众广泛地关注和参与保护臭氧层行动.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此篇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非本刊导向,读者自有公论,本刊编辑部希望能有更充实的论据,来博弈"中国环境威胁论".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要,对世界格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国家、学者和政客从"恐惧"、"嫉恨"、"担忧"、"遏制"等不同角度,炮制了"中国威胁论",给中国和平发展增添了巨大障碍."中国环境威胁论"是"中国威胁论"在环境领域的具体体现.由于环境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物质资源,也是国家综合实力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球性,倍受各国关注.因此,"中国环境威胁论"的鼓惑性和危害性甚至超过"中国军事威胁论",不能掉以轻心,驳斥和消除"中国环境威胁论",成为中国有关部门和学者重要任务之一,必须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8.
从纯军事角度讲,变相的生态环境战争,遗弃在从太空到地表乃至深海的军事垃圾,已成为破坏环境的隐形"杀手".难怪有人预测,环境灾难是21世纪对人类安全的真正威胁,许多国家称环境污染是真正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9.
<正>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现场,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组织编撰的《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年)》(以下简称《蓝皮书》)首次与社会公众见面。这是中国首部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系统总结了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历程、方法、成果和实践案例,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思路和建议。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性成果和重大制度创新。自然资源部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编制,会同生态环境部、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是全球现代化进程中各界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危机警醒着世人,助推着人类反思的进程。虽然生态环境理论常常滞后于事实,但是,人们围绕生态环境危机进行的社会运动和理论探索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本文试图通过20世纪发生的环境事件以及人们有关生态保护理论的探索为线索梳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11.
如今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态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分别表现在科技的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利用两个层面上。21世纪,我们必须去保护生态环境,让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此,人类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贡献,这是我们人类的共同目标。本文将为我们带来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2.
如何把“垃圾围城”变成“资源围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依靠分类垃圾场将"垃圾围城"将变成"资源围城"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口的增加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面临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越加突出。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从根本上扭转,将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农业稳定增收、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使"三农"问题变成越来越难解的"中国结",而且也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乎农产品安全,牵系社会稳定。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关注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要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来弥补市场的缺陷和失灵,维护国家农村生态环境安全;要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增强农业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拓展我们生态和发展空间;要加快科技创新,全面依靠科技进步,为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持;要科学地构建国家农村生态环境安全体系,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灾害的应急能力,减轻灾难的损失;要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农民健康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生态问题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如环境破坏和气候变暖。自十七大开始,我国加快创建新型工业化的步伐,着眼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我们应该自觉地尊重自然,主动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正>从观众的接受程度和对作品表达的意义二者来说,中国当代艺术有着参与性和体验性。而从艺术审美表达和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说,它又是有着融合性。根据以上的种种特征,中国当代艺术把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重点内容展现出了诗意性。这种诗意性更多是生态意识与审美的艺术转换性表达,而非单向的乏味说教,保护生态环境,讲究生态文明现在已经是当代学术的重点研究对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根据目前的新时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现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过程这两大重点,  相似文献   

16.
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战略抉择",要"增强战略定力".欲深刻理解"战略定力"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性,不仅要从当今国情和复杂的国际环境来理解,也要从世界历史上其他国家发展的成败得失中来理解.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生态危机成为了人类面临的重大事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根据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重要战略地位,这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成果上的一个新发展,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新进展。在生态文明视阈下解读中国梦,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董丽丽 《现代交际》2014,(12):74-74
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努力保护生态环境。电影《猩球崛起》是一部生态影片,本文从人类的征服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两方面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解读该影视作品中的生态主义观念,旨在诠释关注自然和倡导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邱莉莉 《城市》2006,(2):24-26
一、"微循环改造"悄然降临大栅栏 随着2005年6月<北京大栅栏地区保护、整治和发展规划方案>的通过,"保护"成为大栅栏改造的主要内涵和最终定位.按照这个规划思路,大栅栏的改造不再采用"外科手术"模式,而以"活血化淤"代之,即所谓"微循环".  相似文献   

20.
曹志芳  赵翔 《中国扶贫》2016,(19):62-65
宁夏西海固,曾与甘肃河西、定西并称为"三西",曾是"中国最贫困地区"之一. 130多年前,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来到这里,看着眼前的黄沙漫漫,一声长叹,"苦瘠甲天下". 30多年前,联合国专家来此考察,摇头叹息,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