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建中  徐睿智 《江淮论坛》2022,(1):172-178+193
《文心雕龙》的关键词之中有一个词长期以来为龙学界所忽略:兼。由检索可知,“兼”在《文心雕龙》50篇之中是一个热词;从学理上考察,“兼性”既是《文心雕龙》的关键词,而“兼性智慧”则是《文心雕龙》的根本特征之所在。《文心雕龙》的兼性智慧,其理论维度有四:一是主体身份之兼性,二是思维方式之兼性,三是话语行为之兼性,四是文体类型之兼性。四者之间又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兼性主体具备兼性思维,兼性思维创制兼性话语,兼性话语生成兼性体式。兼性智慧既是刘勰文论的内在理路,更是中国文论的文化基因。揭橥并标举《文心雕龙》的兼性智慧,不仅能为龙学研究开辟新的路径,而且能为当下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提供从主体到思维,从话语到文体的文化启迪。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的解读史亦是"青春版"<文心雕龙>的创造史.21世纪如何创造<文心雕龙>的青春版,是当今龙学乃至中国文论的使命.本文依次从青春徘徊、为文用心和雕龙有术三个层面重新解读刘勰及其文论,以求激活<文心雕龙>的当代之用.青年刘勰内化外来佛学以建构本土文论之体系,归本、体要以救治当世文坛风末气衰之时弊.<文心雕龙>用骈体论文,用比兴释名,用秀句宏义,美文与青春共在,理思与诗性同体.当今,创造<文心雕龙>之青春版,应能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话语方式,给当代中国文论带来"泰山遍雨,河润千里"的催生动力.  相似文献   

3.
戚良德 《文史哲》2011,(5):88-94
20世纪的《文心雕龙》研究被称为"龙学",在近百年的"龙学"史上,牟世金先生以其十余种专著、六十余篇论文,对《文心雕龙》进行了全面精到的系统研究,从而成为"《文心雕龙》的功臣"。他不仅是刘勰生平研究的集大成者,也是《文心雕龙》现代注释和翻译的开拓者,更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研究第一人以及"龙学"史研究第一人,他还是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的创始人,"对我国‘龙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正因如此,可以说,牟世金先生是20世纪《文心雕龙》研究——"龙学"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徐庆全 《文史哲》2021,(4):154-165+168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为中国文艺理论界及海外汉学界所重视,由《文心雕龙》研究而形成的"龙学"也成为中外文化学术交流的一个引人瞩目的学科。1949年后在致力于"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与批评"过程中,《文心雕龙》成为溯源样本,并形成以山东大学、上海文学研究所等为主的"龙学"研究团队,研究成果为海外汉学界重视。1980年代初期,在周扬和张光年的支持下,牟世金、王元化、徐中玉等"龙学"研究翘楚,依托山东大学发起成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对推动海内外的"龙学"研究,拓展中外文化学术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仍是中外"龙学"研究界重要学术平台的"《文心雕龙》学会",也成为学术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钩沉学会成立、发展的历史,对学术史以及"龙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体大而虑周"的中国古代文论巨著,其蕴含的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文学、美学、逻辑学内涵根植于中国文学悠久的历史土壤中。以西方现代文学阐释学理论(对话论、阅读论、意义论、空白论)为整体参照系,具体运用视域融合、效果历史、阐释范式等理论要点,绘制《文心雕龙》的阐释路线图,将西方现代阐释学思想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探析有关《文心雕龙》研究走过的足迹,是中西比较诗学研究方法的有益实践,为《文心雕龙》的阐释研究开启了新的视阈。  相似文献   

6.
根植于深广的诗性文化,中国文论喜欢用五官的日常体验去比拟文学,从而延生出大量的富于感官体验的直觉性文论范畴和概念。以《文心雕龙》"视、听、味、佩"说为代表的感觉性文论话语,大量运用于从文学创作到阅读欣赏的一系列过程的描述,从而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决定其文论思维特征的体验性。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成熟期的中国文论,从范畴概念、话语方式到思维方式,都具有的感觉体验性,建构起一套富于民族特色的感觉体验性的文论话语。这套感觉性的文论话语对于后世文论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周汝昌、陈良运二家对张戒所引《文心雕龙·隐秀》篇佚文证伪的基础上 ,考查《隐秀》残篇及其“隐在文本”可以看出 ,刘勰的“隐”论是对先秦两汉《易》学和《诗》注的总结 ,应归属于以象征为要义的意象论诗学话语谱系 ,而不属于以情景交融为特质的意境论诗学话语谱系 ;刘勰的意境论诗学思想应在《物色》篇 ;《文心雕龙》存在着意象论与意境论并行不悖的诗学取向 ;张戒对《隐秀》篇的误读以特殊形式标志着中国古典诗学话语范型由意象论向意境论转换的彻底完成  相似文献   

8.
魏晋六朝文论中小说还不是一个文体论概念,而是一个文化论概念。《文心雕龙》总论和文体论中,作者以"道"、"经"、"圣"作为论文之依据和根本,每种文体既可能载道宗经依圣,也可能乖道违经背圣。按刘勰前人和时人的小说观,乖道违经背圣之言论文章均可视为小说。《文心雕龙》的小说观念在魏晋六朝文论中有极大代表性,整体上看,这一时期文论和文化人心目中的小说概念都还不是指称某种具体单纯的文体,而是指那些不能表达"大道"、"真知"的边缘性语言文化作品。  相似文献   

9.
<正> 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之"道"的认识,关系到如何分析和评价刘勰的文艺哲学及其文论思想体系等重要问题.先前学术界或以为此"道"乃"客观规律或法则",或以为它本于"《易》道".但由于论证尚嫌不足,故有人另寻蹊径,或以为"道"的内涵为"以佛统儒,佛儒合一",或以为其乃道家之"道".更有人认为:刘勰"原道"及"徵圣"、"宗经"诸论,不过是刘勰为宣扬其文章学观点而打出的招牌而已!我们采取"不为苟同"、"不为苟异"而实事求是进行研究的态度,就《文心雕龙·原道》之"道"的所本或历史继承关系及其特性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吴中胜 《中州学刊》2023,(1):152-158
自古以来,中国人喜欢用“山”这样一种大家非常熟习的事物来比拟抽象的事理。从先秦儒家到《文心雕龙》,这种以山喻理的智慧大致经历了“体仁”“比德”“喻文”三个阶段,形成中国文论仁厚思想的基本脉络。“以山体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思辨,“以山比德”表露出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以山喻文”彰显出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受先秦以来“以山体仁”“以山比德”思维和言说方式的影响,加之山水文化的兴盛和文学走向独立,到魏晋时期,文学批评中大量出现“以山喻文”现象,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呈其大观。文学艺术和山之间本无瓜葛,但在刘勰看来,文学艺术和山虽异质而同妙,所以《文心雕龙》中有许多以山喻文的言说。“以山喻文”的生动言说,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中国文论的思维和话语深层结构当中。  相似文献   

11.
论六朝佛学对中国文论精神的升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具有丰厚的人文精神蕴涵,然而这种传统的精神蕴涵到了汉魏之际,面临着新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以及玄学观念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解脱,需要新的宗教精神的介入。佛教在这时候适应当时人们的需要,对于文论的精神价值作了深化,影响到文艺理论领域,使汉魏以来的文论精神蕴涵具有多元交融的特点既有儒家思想的延续,亦有道家与玄学的创辟。两晋之后,佛学从宗教境界的层面,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文论的思想境界,使文艺精神具有了更深的形而上意蕴,对文艺理论问题的思考愈趋深邃。显示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价值体系多元共生、互相融补的特点,直接促成了《文心雕龙》的诞生,并且影响到唐宋时代佛学向禅宗方向的转化。深入探寻这种成因,是了解中国古代文论人文底蕴与精神蕴涵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激活其现代价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周来祥 《文史哲》2004,(3):20-22
文艺美学是传统美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和谐论"文艺美学体系弘扬、发展了古今中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它对艺术审美本质的界定吸收了康德的思想,又超越了康德把美归于形式的倾向,将美与艺术统一起来。"和谐论"文艺美学对美和艺术既有总体的把握,又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作具体探索。文艺美学的方法论与其理论体系运用以辩证思维为统帅的多元综合一体化的方法,构筑了一个纵横结合、网络式、圆圈型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3.
刘勰<文心雕龙>一书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的体大思精之作,然而正所谓白璧微瑕,书中也存在一些略显矛盾的内容.在<文心雕龙>的不同篇章中,刘勰关于文学史观、建安乐府诗、言意之辨等问题的看法隐含着若干不一致的表述.  相似文献   

14.
厨川白村是一个有着"悖论"情结的文艺思想家,在他的文艺思想中,始终贯穿的是他的文艺"情绪主观"论,但是,我们在阅读他的文章中还能看到,他在强调这一文艺主张的同时,仍然是将"时代精神"作为文艺的背景,并且对此做了详尽而周密地阐述。  相似文献   

15.
人类生活世界以及人类自身是一种一元性的存在,在这种一元性的存在当中,人类最为理想的生存状态就是人类与世界、与自身之间能够拥有一种自由性质的关系。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实际生存状况则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人类的感觉被囚禁在了物质欲望之中,同时,工人在劳动当中也出现了严重的异化。那么,如何才能够根本改变人类的这种生存状况?这一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逻辑起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实践,将文学艺术纳入于其宏观性质的社会规划。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则注重文化批判,强调文学艺术对于现实社会意识的颠覆、反判性质。从而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阐释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经的阐释最能体现中国阐释学最重要的特征:神秘性、实用工具性及矛盾性。这种神秘性、实用工具性与矛盾性正体现在《文心雕龙》所提及到的谶纬对经的阐释现象上。正是基于谶纬这种阐释特征导致经在接受史上的异质化,刘勰于《文心雕龙》中特置《正纬》篇以矫其陋漏。但是,由于刘勰思想的内在局限性致使他未能真正地批其纰谬。对此,从谶讳对经的阐释所运用的哲学依据、形态类型、阐释的社会效果史诸方面来考究,便可揭示出刘勰《正纬》篇的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杨琦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3):93-95,108
"清"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清"作为自觉的文化审美追求起源于先秦道家哲学思想,它既是老庄哲学的重要概念,又是审美的最高追求。"清"之风盛行,影响遍及人物品鉴、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等领域,"清"的人格之美、风度之美和艺术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精神,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对后世文艺作品的审美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剑桦 《学术探索》2009,(2):125-129
澳门当代文学深受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浸润和中华民族文学传统的影响。澳门当代文学在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一些文学精神,比如对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学传统的承传与弘扬;求新求变,开拓进取,不断增进当代意识;创作主体具有独特的、自由的审美创造精神;甘得寂寞,潜心创作,满足实现自我的精神需要,等等。本文拟结合澳门当代文学发展态势,联系澳门文学创作具体实践,试图概括、归纳出澳门当代文学的部分特质,抽绎出澳门当代文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冀望对研究整体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流向,特别是研究中国地域或区域文学,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文学经验。  相似文献   

19.
论文艺美学的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好哲 《文史哲》2001,(3):40-45
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性质问题 ,自该学科于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获得命名以来一直存在歧见。把文艺美学作为美学或文艺学的下属分支学科 ,从所谓“一般美学”和“一般文艺学”的逻辑预设出发对文艺美学的定位、性质及相关问题进行简单逻辑推演和学术克隆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文艺美学是在美学与文艺学两大学科长时期的相互渗透、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新兴文艺研究学科。交叉性决定了文艺美学与某些传统的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在对象、内容甚至体系架构上的某些一致性或重复性 ,同时也决定了这一新兴学科在学科生成和理论生长中的综合性。以学科交叉为基础 ,在研究对象、理论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走综合创新之路 ,将是文艺美学学科发展的契机和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20.
试论周作人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利 《北方论丛》2001,(5):54-59
周作人的文学地位不仅在于散文的贡献,而且在于文学批评的开展,他的文学批评具有西方近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特征,即对“人”的关注,并由此理解与持持新潮的出路的作家作品,开拓一些文学样式的新的美学风格,同时,周作人的文学批评又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即以平淡自然为文学批评标准去衡量作家作品,其文学批评的风格也与中国传统的文评风格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