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婚姻法增设了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的规定 ,使我国的婚姻制度更加完善 ,为调整婚姻家庭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深入研究和正确理解此项制度 ,对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卢晓  韦家朝 《创新》2022,(4):31-43
跨境婚姻是建立在跨界小社会生活逻辑基础上的边民自愿、自觉的婚姻行为,相近的语言、文化,相近的身份认知,共通的历史及惯习是其形成及世代存续的主要原因。当前,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治理背景下,受跨境婚姻中外籍女性身份与福利缺失的影响,跨境婚姻家庭产生持续发展困难、婚姻脆弱性凸显等问题。地方政府应正视跨境婚姻正面价值和发展难题,积极介入,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利用多种治理资源协作治理,保障边境安全,确保跨境婚姻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广义角度分析虚拟及其关系,将广义上的虚拟关系划分为完全虚拟关系和非完全虚拟关系,进一步将非完全虚拟关系划分为前实后虚的非完全虚拟关系、前虚后实的非完全虚拟关系和现实非完全虚拟关系;分析当代语境下的网络虚拟、网络虚拟关系的本质、网络虚拟关系的价值、网络虚拟关系对人的虚拟本质与现实本质的影响及其网络生活的本质;并从法律、道德及管理角度给出网络虚拟关系的指导对策。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22,37(1):24-33
意识形态话语是洞察思想的上层建筑的视窗。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形态是由主导话语、公共话语、日常话语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多维立体形式,最典型的是弱链—扁平形态、立体—集聚形态、中心—圈层形态。话语形态以意象化的方式呈现了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关系和权力秩序,并生动地揭示了网络与社会的关系活动。在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形态演化的依据是网络话语权力关系,标志是马克思主义话语的领导地位和主导方式的变化。因此,优化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形态的发展,重点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领导,优化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的供给和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并以此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全局的均衡、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利 《社科纵横》2010,25(7):147-149
人类学关注本土经验,人类学的的婚姻研究则不可避免地从产生之日便争论不断.但在前人类学阶段,无论中外,人们都已将婚姻当做人类社会的文明制度来看待.摩尔根的婚姻进化说虽成为后来学者批判的对象,其开创者的地位却不容置疑,但其光芒已不如被誉为人类学婚姻研究双塔的后来者那么耀眼:这便是列维-斯特劳斯的"联姻理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的"单系血统理论".对人类学婚姻研究的反思告诉我们婚姻研究不是简单和抽象的婚姻分析,而是通过对人类学考察到的婚姻类型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考察研究,并探讨它是如何在当地得到合理化、正统化的.  相似文献   

6.
婚姻根据其成立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分为有效婚姻和无效婚姻。无效婚姻即不符合结婚的法定要件 (实质要件或形式要件 )的男女两性的结合 ,不具有法律效力。然而 ,无效婚姻毕竟是在否定既成社会事实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刻板地坚持无效婚姻自始、确定、当然、绝对无效的话 ,就难免使得法律与事实脱节 ,给当事人中的弱者和子女造成极大的伤害。我国《婚姻法》适用解释 (二 )虽然对婚姻无效制度的内容做出了相关规定 ,对当事人的主观过错也予以了简单考虑 ,但建立一个完善的适应当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保护与制裁并重的婚姻无效制度仍是今后婚姻研究和立法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赵峥  姜欣 《创新》2012,6(1):64-66,1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进程可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演变的加速发展阶段(1978~1991年)、产业结构演变的深化发展阶段(1992~2001年)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提升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不高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不够仍然是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需要全面提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8.
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语言包括动物的语言、草木的语言、行星的语言;狭义的语言专指人的语言或字词语言。语言对现实的区分不同于机械分割,也不同于化合物的分解。语言决定事物、规范事物,每一种、每一类事物都受一种或一类语言支配。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是所有事物的生成因,也是各种事物和现象形象化、名称化、名义化、情感化、存在化等的肯定的唯一前提。语言反映现实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是在语词的层面;二是在语句的层面。因此,语言区分现实,语言也反映现实。  相似文献   

9.
日本近代海权战略形成于明治维新之际,发展于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时,发达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近代海权战略萌芽于鸦片战争之后,觉醒于甲午战争之后,成熟于辛亥革命之际。中日两国近代海权理论发展的非对称性,决定了两国在海防战略、海军发展战略、制海权战略等方面的分野,并直接导致了中国在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两次海战中的受挫。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国要想成为海洋强国必须对近代海权战略做全面反思。本文通过中日近代海权战略的比较,总结经验教训,对于中国未来海权战略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婚姻暴力:一般家庭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上海等地的实证研究资料的分析 ,指出一般家庭的婚姻暴力具有频率低、偶发性强、程度较轻以及双方互殴的特征 ,但丈夫挥拳的频率明显高于妻子 ,青年男女、农村夫妻在冲突时动武的概率高于中老年和城市夫妇。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还发现 ,与当事人动手打人具有最大正相关的是对方也有暴力倾向 ,其中妻子更多地因对方动武而出手。受教育较少、对配偶拒绝同房或回娘家不满以及本人有离婚意向的男子有更大的概率使用武力 ,但女性是否动手与上述因素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婚姻登记机关是指依法履行婚姻登记行政职责的行政机关。按照《婚姻登记条例》的规定,内地居民之间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是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便民原则确定农村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具体机关。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内地居民同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华侨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部门。可见,办理婚姻登记的婚姻登记机关主要是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民  相似文献   

12.
婚姻协议是夫妻之间对其配偶权利和义务做出的约定,由于婚姻关系的伦理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婚姻协议与一般的商业合同有很大区别.婚姻协议缔结之初客易出现认知失真;婚姻协议的内容要受到更多伦理、道德的评判;婚姻协议从缔结协议到履行协议所隔时间的不确定性和夫妻生活境况的不可预见性使得婚姻协议的内容有可能在协议履行时变得显失公平;有的婚姻协议还会潜在地影响到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婚姻协议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其有效要件需要更多符合婚姻特点的规定,婚姻协议公平合理性的判定不仅要审查形式公平还要审查实质公平.法院在审查婚姻协议的效力时既要尊重个人自治,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当事人境况发生的变化以及根据协议和根据现行法律分割财产结果的不同,提高审查的程序性要求,要审查协议缔结时的公平合理性,还要审查协议履行时的公平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性、婚姻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思考和研究,认为:性不仅是一种自然属性,更是一种社会属性;婚姻的核心是男女互爱为基础的性关系;婚姻是产生家庭的前提和基础,家庭则是婚姻发展的必然结果。性对婚姻和家庭的建立与稳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第三次“单身潮”已经来临,在这次单身潮中,城市打工女青年也加入了“单身大军”。她们的择偶、恋爱婚姻危机越来越突出,引发了一系列较为明显的社会问题,亟须全社会的关注,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苗霖霖 《唐都学刊》2012,28(2):67-71
北魏公主制度建立于道武帝时期,公主虽然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却无法主宰自己的婚姻,皇帝在为公主选择驸马时更多地考虑政治因素,从而使公主的婚姻有着鲜明的政治性、广泛的民族性、亲属关系的重叠性以及婚姻的不可逆性等特点,也正是如此,才使公主的婚姻对其个人以至于北魏王朝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简称“AAMFT”,是婚姻与家庭领域的专业协会,代表美国、加拿大及海外24000名婚姻与家庭治疗师的专业利益。  相似文献   

17.
李宗陶 《东西南北》2012,(11):67-69
细心、体贴、绅士风度,但凡跟胡适打过交道的女性,多对他留下极好的印象。而那些爱过他的女子,也一生怀抱温暖。  相似文献   

18.
李玲芬 《社会工作》2009,(10):17-19
随着婚姻暴力发生频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机构开始介入婚姻暴力事件。暴力不仅损害了女性的生命健康和人格尊严,破坏了家庭的安定和谐,而且对社会也具有较大的破坏力。由于引发婚姻暴力问题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介入时,可能面临着各种伦理难题,专业人员要仔细考量各种选择的利弊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9.
论婚姻社会学的基本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积累的成果 ,采取列举的方法 ,通过尽可能全面的描述、综合和想象 ,对婚姻社会学研究的对象、领域、理论、方法等 ,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说明 ,试图构建一个婚姻社会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0.
徜徉在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洪 《日本研究》2005,(1):21-26
进入了2 0 0 5年的中日关系正面临着新的考验。中日之间能否在今天实现睦邻友好,取决于历史问题的正确定位。任何粉饰、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行,必然给中日关系造成严重破坏。中国不忘战争创伤的目的,在于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而不是向日本复仇。日本试图成为“远东的英国”,做美国在亚洲的最亲密盟友。模仿英国在国际关系上走钢丝,恐怕会落得无路可退。中日关系的总体性倾向是走向一种“非敌非友”的相邻大国关系,或曰“竞争性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