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舒建平 《管理评论》2004,16(1):40-44
本文认为,标准金融理论沿袭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宏观均衡的分析范式、理性预期假设和无成本假说等。然而,鉴于资本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差异,宏观均衡的分析范式并不适用于资本市场;作为标准金融理论市场均衡模型和风险处理框架的基础,理性预期假设也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偏差;成本的存在导致资产价格与偏好无关的结论不能成立,偏好是决定投资者对资产价格预期的重要因素,并且,定价是对总风险定价。  相似文献   

2.
资产价格行为理论是整个金融市场理论的分析基础.基于有效市场的传统理论用随机游走模型与正态分布来刻画股价行为,然而这些理论假设的合理性一直备受质疑.本文的研究表明基于有效市场的传统理论假设一正态分布、随机游走与独立性并不能准确地刻画资本资产的价格行为;非正态稳定帕雷托分布与长期相关性能够很好地描述实际资本市场的非线性动态价格行为.这一检验结果深化了对资本市场复杂性与本质特征的认识,并将对投资理论研究与投资实践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从亚当·斯密开始,主流经济学派把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自由竞争市场当作增进社会福利的最优机制。但是在现实经济社会中,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有可能导致经济资源的非生产性耗费。寻租理论就是以研究非生产性竞争活动为主的经济理论。"寻租",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产生至今还不过几十年而已。然而其理论影响力却遍及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乃至社会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本文旨在介绍寻租理论在经济学各分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假设及其模型1.资本资产定价假模型的前提假设。1.1关于资本市场的假设有:市场是完备的,也就是不存在交易成本和交易方面的税收,而且所有资产均为无限可分割的。市场上有足够多的投资者使得他们可以按市场价格买卖他们所想买卖的任何数量的任何交易资产。这些假设对资本市场进行了理想化,认为市场应该是完备的,无摩擦的,资源的配置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资本市场均衡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套利定价模型(APT)的经验检验、有效市场假设的检验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固定持有成本和随机折扣因素所造成的非均衡中的上界和下界;阐述了资本市场非均衡的趋势,并提出了将均衡与非均衡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三个研究原则.  相似文献   

6.
五四青年节前,证监会主席肖钢指出,资本市场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青年人应当为"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时指出: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要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笔者觉得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举措.要让资本市场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关键要筑牢"三公"的市场磐石.所谓"三公",指的就是《证券法》第三条所规定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离"三公"的标准尚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7.
有效市场假说隐含了一个重要的假设前提:市场是如此有效,以至于任何新发生的信息事件,都能在瞬间传播到市场的各个角落,并且市场在同一瞬间就能对该信息做出理性、“正确”的反应,使证券价格在信息事件发生后立即达到了新的均衡.这个假设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信息的传播和市场对信息的反应都要有个过程.为了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改进,也便于对证券市场效率进行数量化度量,提出了弹簧振子理论,该理论将有效市场理论框架下的随机游走模型的检验由一阶深化到二阶;在弹簧振子理论下,可以用同一个方程统一表述弱有效市场和次强有效市场的证券价格波动,而且可更好地解释股市中的“过度反应”、“不足反应”等现象,以及在无信息情况下股市突然出现的“井喷”和“崩盘”现象.  相似文献   

8.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因无法解释"滞涨"和无力应付现实和理论挑战而陷入困境,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致命缺陷是缺乏微观基础,忽视供给分析,违背了经济人追求最大化的假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通过分析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选择和追求最大化行为,深刻论证了导致宏观经济失衡的供给因素,强调粘性价格理论是宏观经济学解释失业与非市场出清的重要前提假设,揭示了微观主体行为同宏观经济失衡的内在联系,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构筑了比较牢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的假设是经济学中最本质、最重要的哲学基础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三个主要的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人"的假设并提出了作者对于经济学中人的假设及其行为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财务管理假设是在进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时应该重点关注的一个课题,同时它又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构建了包括财务主体假设,有效市场假设、委托代理假设以及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在内的一个财务管理假设体系,然后以此为依据得出了若干财务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上市公司动态最优资本结构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财务经济学"五力模型"理论,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动态最优资本结构理论模型。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动态资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其财务风险(价值耗散)的优化。具有动态资本结构的中国上市公司享有财务战略竞争优势,体现在这些企业总体上可以在与市场相同的营业总收入增长率的情况下,能够长期同时实现企业净利润、企业规模和企业经营性现金创造能力的更高累计增长水平;并且具有动态资本结构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呈反比例关系,从而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优秀的企业长期选择较低负债比率的缘故。采用2002-2011年在我国A股市场上交易的99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带息债务与投入资本比"为资本结构形式,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目前的动态资本结构区间为24%-40%,其中理想最优资本结构为30%,然而多数中国上市公司没有合理选择目标资本结构从而影响了企业市场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由于规范会计理论的缺陷,更主要是在经济理论和理财学理论的影响下,实证会计理论在70年代产生并发展起来,成为当代西方会计研究的主流。经济学及在其基础发展起来的理财学理论是实证会计的思想和方法基础。经济学理论中的企业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管制理论,对实证会计理论有着重大的影响。理财学中的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则贯穿实证会计理论的始终。本文以经济学和理财学为基础,拟对实证会计的理论基础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一、"经济人"和"社会人"假设的含义最初把"经济人"假设引入经济学,并使之成为经济学的出发点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西尼尔区分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并且指出,经济学的基础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一般概念,这几个概念是前提,也是公理,不需  相似文献   

14.
信息人日益强烈的"自由"愿望,使信息人理论有必要研究信息人对于"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的生存依赖.在"天时"和"地利"所表达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意义上,可以有效地诠释"中国关系"对于中国管理实践的价值;正像"货币信息依赖(即理性经济人)"成为经典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空间信息依赖"和"时间信息依赖"也将为"空间经济学"与"时间经济学"的完善提供人性假设的逻辑基础.同时,理性信息人的"空间信息依赖"与势科学理论的完美结合则为产业空间集聚和城市化发展的中国管理实践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传统政治问题,它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政治的交易性这三大基本假设的基础上,本文拟对这三大假设进行简单评述,这三大基本假设是进行公共选择另外一些研究的前提,同时也是理解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16.
行为金融学自80年代中期以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金融学研究中的最受关注的前沿领域之一.作为行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行为金融学是以有限理性为基础的,它比标准金融理论的完全理性假设更符合金融市场的现实情况.基于这一点,行为金融研究能够解释很大一部分标准金融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市场"异常"现象,并为许多早已行之有效的投资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公共选择理论是在对传统市场理论和凯恩主义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是利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学的传统问题,对宪政建设有了深刻的借鉴意义。本文试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背景及其三大假设来对该理论进行分析,由此阐明它对我国宪政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烨 《决策与信息》2010,(10):185-185
经济学假设的教条化倾向愈来愈阻碍着经济学这一学科的进步,经济学的科学性越来越受到来自其他学科的挑战。抽象的、形而上的“自然状态”的假设,是难以合理地将经验现实纳入分析的,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要有所建树,自身必须进行一些改变;首先要承认的是,市场并不能主宰整个社会,市场是“内嵌”与社会的,也就是说,市场是社会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动态的角度,建立了一个资本和实物完全开放的国际产品市场的均衡模型,并运用经济学原理,利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分析工具对人民币升值引起的社会福利结构变动进行分析,进而说明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水平的变化以及社会总的福利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股市是一个典型的"政策市",长期以来存在着明显的"同涨同跌"现象,高度的股价同步性严重损害了股票价格引导资源配置的效率。为了增强中国资本市场的综合实力,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共同宣布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通互联机制试点(简称"沪港通")于2014年11月17日正式启动。"沪港通"实现了境内外投资者的双向开放,为提高中国证券市场运行效率带来了新的契机。基于股价信息含量的研究视角,本文利用2012~2015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沪港通"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借助部分开放的试点机制提供的自然实验平台,我们基于PSM+DID模型研究资本市场开放与股价信息含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效克服了以往研究所面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有助于提高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降低股价同步性,从而增强价格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进一步分析表明,"沪港通"促进资本市场效率的潜在途径是通过知情交易直接促进公司特质信息纳入股票价格中或通过优化公司治理机制间接地作用于股价信息含量。本文拓展了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为"沪港通"的进一步推行提供了理论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