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之初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新旧更替加快、中外交流频繁的时期.剧变的社会环境对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的产生提供了际遇.危亡时局激发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史学出现,而新的史学研究视野及理论则直接导致了法律史学的产生.清末的法律改革则加快了近代中国法律史学产生的步伐.此外,西方法律史学的引进与传播则给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创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于沐阳 《晋阳学刊》2008,(5):116-121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两个最重要的诗歌现象;精英意识感召下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是朦胧诗的主要价值取向,第三代诗则以鲜明的世俗关怀指向坚持平民立场与平民叙写;朦胧诗常常将个人化的“小”我附着在具有着政治、历史、文化内容,象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大”我之中,而第三代诗则重在表现个体人的生命体验;朦胧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构建了充满隐喻、象征意义的意象世界,第三代诗则将口语的运用推向了极致;朦胧诗奠定了新时期之初中国文学的基调,第三代诗则彻底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3.
徐畅 《天津社会科学》2012,3(3):131-134
在梁漱溟看来,近代中国乡村之所以被破坏甚至崩溃,主要是因为受了西洋文化的压迫和打击,并由此引发中国内部问题,导致中国文化失调所致;解决之道是必须建设新的社会组织,具体路径则以中国的"老道理"为根基,从改造乡村组织入手,重建中国文化。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则是以乡村为基础,建立真正符合人类心性的新文化、新社会。  相似文献   

4.
审美的道德之境——中西形体审美意识的伦理精神之同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形体审美意识中伦理精神之“同”,主要表现在“朴素为美”的道德理想及其对物质身体形式与精神心灵统一关系的规定方面。它们的“异”,在于伦理精神在中国形体审美意识中作为道德理性发生作用,在西方则表现为知识理性。具体而言,西方形体审美意识与“神人相合”文化模式紧密贴合,中国则以“纯粹伦理主义”为出发点;西方强调二元对立中的统一,中国则强化心灵的道德价值一元性;西方形体审美路线是由外向内、由身体形象透视心灵精神,在中国则走上了由内向外、由心灵价值反观身体形象存在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印度同是古代东方文化的两个主要发源地 ,两国人民很早就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但是两国的文化类型、文化特色等却存在明显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 :1 印度传统的民族文化是典型的宗教型文化 ,而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则是典型的伦理型文化 ;2 印度文化处于经常性的断裂 ,而中国文化则以其独树一帜的延续性而见著 ;3 印度文化是由众多境外徙来民族与当地土著居民共同创造的多元文化 ,而中国文化体系则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一元文化 ;4 印度具有世界独一无二的种姓制度 ,而中国则从未产生严格的等级制度。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 ,在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6.
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中,中国的小企业不仅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 中国的市场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改变了中国原有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小 企业取得如此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我国的体制变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则为之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和条件。中国小企业要进一步取得发展,必须克服一系列问题,融资难、技术水平低、人才缺乏等都是一般性 的问题。如何解决政府与小企业的关系,则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市场准入、信息提供、政策保护等问题的解 决,取决于政府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诚信体系建设、企业组织的优化,则是小企业自身必须花大气力解决的问 题。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余逊达民主成为一股在中国思想理论领域占据中心地位的思潮,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成为中国现实政治发展中的主旋律,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的胜利,对外为中国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基础,对内则为中国的人民...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抵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起到了各自的作用,中国各族、各党派人民,他们合则共生、离则俱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经过合作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同胞团结一致,积极抗日。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外部威胁下,中华民族从自在发展走向自觉联合,以强大的凝聚力抵抗了外来侵略,获得了抗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就经历了与中国的文学艺术、美学和文论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被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经典形态.但是,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在特殊的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国初期受到俄苏正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直接影响,有着许多未尽完善之处,还没有真正建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只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雏形.因此,辨别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与中国形态,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化主要是指过程,中国形态则主要是指结果;中国化着重在运用,而中国形态则着重在建构;中国化曾经产生了实用主义的倾向,中国形态则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过程中建构起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以区别于俄苏正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而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则在于中国人应该进行三次大的意识转换,即由传统意识到主体意识、存在意识、世界意识的转换。要实现这种转换,则必须处理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作者扬弃了对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说,提出了划清传统文化作用的界限和范围的"划界说"。  相似文献   

11.
陈涛 《社会科学论坛》2007,(20):146-150
治经济吏的学者对"马行街无蚊"这则史料相当熟悉,学者们在研究、论述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时,经常引用此则史料.然而,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这则史料的分析仅限于经济史、城市吏研究中,未免有所局限.其实,"马行街无蚊"这则史料还可以从环境史角度来思考、分析,它体现了古人的环境意识,而我们通过梳理中国古代的环境意识,正有助于更好地建构中国环境史.  相似文献   

12.
王彦敏 《东岳论丛》2006,27(3):188-190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是两个十分重视家庭的民族。两个民族在传统家庭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在家庭类型上,中国传统是追求几代同堂的大家庭;犹太传统则是倡导“离开父家”、夫妻合而为一并生育子女的家庭模式。在家庭伦理关系方面,中国传统强调的是父、兄、夫对子、弟、妇的束缚及后者对前者的服从;犹太传统则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平等的人伦观。在家庭价值观方面,中国是“家国同构”;犹太民族则是“家庭、宗教、民族同构”。  相似文献   

13.
郑震 《社会科学》2021,(1):54-65
差序格局概念揭示了中国人行为方式中那种以家庭关系为核心、在一个水平面上由亲至疏层层外推的模式,而地位格局则刻画了中国人围绕垂直的社会地位等级所形成的关系模式。这两种格局对于理解传统和现代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以亲亲和尊尊为线索则能够使我们把握这两种格局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制约和相互矛盾的复杂的社会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对中国政治文化提出了严峻挑战。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其中,民主理念的培育、政治参与意识的强化、汲取一切优秀政治理念,则是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民主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5.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传统文人人生范式的完整表达。本文认为 ,程贤章长篇小说《围龙》塑造的客家人形象以一种开拓创生的文化品格突破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人生范式 ,而这种开拓创生的文化品格既解释了中国文化的生生不息 ,也解释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辑刊》2007,(4):36-41
中国古人创造了诸如导引术、武术等丰富的独具东方文化神韵的体育运动形式。而这些运动形式的创造和发展则是以一定的治身哲学为根基的。首先,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面,中国古人提出了"与天地相求"的治身原则;而在动静关系上则主张"主静适动";在身体健康指标方面,则倡导"气和体柔"。前两者好似传统治身之法前进的双翼,而"气和体柔"则好似头项,引领着传统治身之法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与其它各种美学理论的撞击、对话与交流中,由一元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综合,从而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主导的当代中国美学多元共生、兼容并蓄、多样统一、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与特点。其研究宗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化与中国化问题则是其研究的重心;而"回到马克思"与继承、发展、综合创新则是研究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延安革命文艺思想的代表作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所阐释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毛泽东具有中国“草根”文化的背景 ,自幼接受中国式教育 ,博览中国经典 ,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情结。这个情结凝聚着儒、法、道、墨等几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源头。自《诗经》以来中国“兴”、“观”、“群”、“怨”的儒家文化功利文学观 ,深刻地影响了《讲话》中关于“革命的功利主义”思想 ;具有强烈民粹之风的古代墨家平民哲学则深刻影响了延安革命文艺的“工农兵”主体说 ;而主张暴力强调改革进步的法家思想则自然地接受了马克思列宁的阶级斗争理论  相似文献   

19.
陈涛 《社会科学论坛》2007,(10):146-150
治经济史的学者对“马行街无蚊”这则史料相当熟悉,学者们在研究、论述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时,经常引用此则史料。然而,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这则史料的分析仅限于经济史、城市史研究中,未免有所局限。其实,“马行街无蚊”这则史料还可以从环境史角度来思考、分析,它体现了古人的环境意识,而我们通过梳理中国古代的环境意识,正有助于更好地建构中国环境史。  相似文献   

20.
以建构主义视角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凌 《学术探索》2004,(9):32-34
尽管全球化时代对中国的崛起构成了多重的挑战,但更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机会,以建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则可以发现,中国为了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和国家利益,需要在经济、安全、文化领域采取相应的方略,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