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有的领导干部一旦手中有权便忘乎所以、得意忘形,坐享权力带来的无限快乐,在吃、穿、住、行、娱等方面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像染上了酒瘾、毒瘾,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这种诱惑有时是致命的,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落入了权力陷阱,跌入了权力深渊,最后摔得粉身碎骨,落得体无完肤。因此,须让拥权者时刻敬畏权力、慎用权力,用制度构筑起廉洁从政的"防护网",使其远离致命诱惑,掌好权、用好权。一、权力的致命诱惑  相似文献   

2.
王长江 《领导科学》2013,(12):20-21
从权力约束上寻求治本之策,成为今天反腐败的社会共识。屡禁不绝的腐败现象表明,用零敲碎打的措施进行约束,就好比堂吉诃德用长矛大战风车,远远不足以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只有把纵向权力制约、横向权力制约和非权力对权力的制约统筹起来,形成多元化的监督约束体系,遏制腐败才有足够的力量。这些年来,反腐倡廉制度在朝着体系化的方向迈进。但是,缺乏体系性、系统性,仍然是现有反腐倡廉制度的突出特点。从系统论的角  相似文献   

3.
吴钩 《领导文萃》2008,(24):88-92
“权力值”是我杜撰出来表示官员权力之大小的一个词。我们知道,权力关系就是一种等级关系,权力体系就是一个等级结构,权力自然有大小之分;但权力无形,既不能用尺子量,又不能用秤杆称,一个官员掌握多大的权力值,很难衡量。  相似文献   

4.
<正>第一,要不要构筑用权力制约权力的体系。从观念到实践中普遍树立用权力制约权力的理念和制度体系,将是我国从源头上清除腐败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监督权力的权力苍白无力甚至常常缺位的尴尬局面。第二,要不要促进权力结构的分化和整合。我们常常强调的是政治体制运行的协调与统一,而忽视  相似文献   

5.
苏志忠 《决策探索》2013,(24):46-4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权力监督制约的普遍性和有效性,才能杜绝滥用权力,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为新时期党的行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和原则,彰显了破解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在限制政府权力与领导特权的条件下履行行政职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末,大家都感到,我们为什么没有好的领导者呢?在1997年,美国人布莱恩·李写的一本书叫做《权力的原则》。我看完这本书,非常感动,下面是他讲的话。三种权力方式,你用哪种? 一、强制性权力,也就是使人恐惧的方法。如希特勒运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种权力在某一阶段内能切实有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而监督领导干部的制度重在完善、贵在执行。健立完善制度,形成监督领导干部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对权力的监督和控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必须有效防止和控制公权力的异化,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0.
权力具有扩张性和易腐性,这是古往今来颠扑不破的真理。在以往反腐败的实践中,我们更多地关注权力在管辖的范围和领域中的扩张和寻租,这也可以看作是权力在空间上的寻租和扩张。然而,在今天的腐败动向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权力向时间寻租和扩张,用权力和将来的利益做交易,即所谓的“权力期权化”。最近,浙江省政协委员杨扬就针对这一现象提交了《领导干部“期权化”现象应引起重视》的提案。他说,领导干部“期权化”就是某些有职有势的领导干部在位时,利用权力和影响合法或不合法、合理或不合理地为某些企业、个体老板、外商牟取非法利益…  相似文献   

11.
社论社评     
用制度约束权力,使权力正确规范地行使;在法治框架下查处腐败,使反腐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我们党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微权力是指权力系统中处于末梢位置,却发挥关键作用的小权力。微权力虽然不像主权力那样直接决定组织的发展方向,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用时间的流逝和量的积累,时刻影响着权力系统内部的生态与对外形象。微权力的实际运行并不是纯粹的、良性的自发状态,而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微权力作为权力系统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一旦失灵,必然会对整个权力系统产生不可忽视的伤害。因此,加强对微权力失灵现象的研究,无疑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权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意味着地方政府权力空间将进一步受到约束,领导干部的权力进一步受限,也势必对政府的运转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领导干部如何在权力受限的情况下,用好手中权力,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合理运用权力,适当下放权力,擅长借用权力,敢于晒出权力,统筹配置资源,努力做到"限权而不限能"。  相似文献   

14.
权力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权力异化与滥用既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廉政文化建设是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层面来构建廉洁政治生活、权力正态运行的一套认知体系、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念。培育和生产权力异化或滥用的道德恐惧和法律恐惧,是权力正态运行的心理原动力与权力乱用的矫正机制;用心底的"怕"编织权力伦理、营造社会风尚、武装公众头脑、演绎"表象技艺",是恐惧型廉政文化的重要选择项与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15.
领导权力具有管理学、社会心理学、法学三重属性,其实质是法律心理社会化。在法律心理学视域下,领导权力的心理机制主要表现为增加社会距离、激活趋近系统、诱发控制错觉三个方面。社会距离使领导者容易对他人产生刻板印象或偏见,激活趋近系统则会使领导者更关注奖酬目标而低估或忽视风险的存在,控制错觉常使领导者高估自己的价值、能力而导致决策失误。从外在特性来看,领导权力心理机制具有不确定性、双刃性、强制性、主体间性、用益性等特点,暗含了领导权力扩张和领导权力滥用的条件。因此,对领导权力加以规制具有正当性。领导权力的规制路径有:贯彻落实领导权力观,以法律制度规范领导权力,以伦理道德规训领导权力,使领导权力的行使既有合法性依据,又有以伦理道义为基础的合理性支撑。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用人、用财、用编是领导干部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干部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地保证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正确行使用人权、用财权、用编权,历来是干部监督工作的重  相似文献   

17.
权力具有天然的膨胀性和向恶性,只要缺乏足够的约束、监督,任何权力都会生出腐败、瑕疵等行政特点。如何认真践行《廉政准则》,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而堵塞干部队伍中的歪门邪道,遏制用人问题上的腐败现象,从严治吏,匡正用人风气,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本文试图从学理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领导科学包括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领导科学主要是一种管理科学。科学的管理要求领导者必须尊重认识的规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意见。由于权力的因素,领导者容易过分使用权力,但权力不等于真理,权力大不等于真理多。再优秀的领导对事物的认识都不可能没有错误。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意见,正是一切优秀领导必须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也是现代公共管理慎用权力、用好权力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失控和滥用。法国大思想家盂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爱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权力滥用的办法,就是用权力约束权力,权力不受约束必然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防止权力失控或滥用,就是要加强对权力的制衡与监督。在现代社会,往往设计出相互制衡的政治体制,并以法律作为运行规则,即把权力制衡融于法治之中。权力的制衡有丽种形式,其一是政治系统内的制衡,其二是政治系统外的制衡。前者是指国家行政、立法、司法体系之间的相互制衡,在我国还包括党政系统的纪检和监察等;后者是一种广义的权力制衡,诸如社会监督、民众监督,舆论监督等,还有社会教化.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道德自律等等,也属于权力制衡的范畴,其目的都在于规范权力的运作。  相似文献   

20.
<正>追责机制在构建之初所关注的焦点是对职位与责任匹配性的落实,即以制度的形式督促身居要职的领导者能切实用好、用足自我的权力,充分履行相应的岗位职责,避免权责不符、公权私用以及尸位素餐现象。毋庸置疑,将责任履行结果的考核置于重要位置,必然会强化领导者在权力使用过程中的自查、自省力度,以便及时纠正使用不当之处,进而确保职责的充分履行,但因此导致的心理压力也不容忽视。压力不仅存在于权力赋予之处,更时刻充满着整个权力的使用过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