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赵兴刚,男,汉族,1963年1月出生,陕西合阳人。198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历史地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世界地区国别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历史、历史事实、历史学这三个历史学的基本范畴,作了具体而严格的界说,认为三个概念既有自身特殊的内涵,又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历史作为一种本体论的存在,是历史事实和历史学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历史认识直接客体的历史事实是一系列客观和主观状态所决定的一种过程,是历史、历史事实及其知识形态的内在统一的辩证结构。作为知识形态的历史学是历史认识主体特别是历史学家对历史和历史事实的反映、抽象和概括。由于历史认识主体自身需要和其所反映的历史实在本身的性质不同,历史学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对于历史主体行动的向导意义也有所不同,因而在其内部关系上可作出多侧面、多层次划分。历史哲学居于历史学的最高层面,以确立历史演化一般法则和提出理论模式为目的,它涉及历史过程和历史认识两大领域,关联历史学和哲学两大学科,其内蕴是相当丰富的。  相似文献   

3.
博学传统是历史学科基本特点的体现,是历史通识的要求;从知识论上说,是一个时代知识多样性对史学家的要求。历史学的博学传统是在历史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特点直接影响史学博学传统的形成与变化,而博学传统促进了史学的开拓与发展。到了近代史学博学特点与史学近代化相联系,新世纪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历史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使得历史学的博学传统带上时代的特色。注意博学传统,创新史学是振兴民族文化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历史学是一种解释和观察 ,通过主体对世界与时间的观察来解释历史。只有在世界和时间里才能发生历史 ,历史只能存在于世界和时间的多维发展之中。世界、时间、历史都是存在的现象 ,而全部的历史就是要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清理世界、时间、历史三者的关系和概念 ,在“三个世界”理论基础上分析了“三个时间”、“三个历史”的向度。世界、时间、历史的统一构建最终形成了历史学的发展 ,形成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历史向着“专题化”的世界历史方向演历。  相似文献   

5.
历史学的任务是以观念形态的历史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的历史。观念形态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在历史学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能达到相对真实,不能达到但可以逼近绝对真理。正是这种不断的逼近,使古老的历史学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而这种不断的逼近,又是靠学术的不断创新。丁俊萍的《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以下简称《研究》,就是这样一部创新的力作。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有别于历史学学科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范畴。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指谓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它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各民族普遍交往中形成的。世界历史和民族历史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把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正确、全面地运用于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历史专业教改基本思路的探讨刘晓勤一、必要性与总的思路历史学科的困境历史学是一门古老而重要的学科,属于基础学科二历史学专业面临着三个方面的严重挑战或者说困难:(一)历史学专业的学科结构问题。历史学专业基本上是几十年始一日”,仍旧沿袭着原来的教学模式和方...  相似文献   

8.
学界目前在"夏朝"存在与否等问题上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些争议不仅来源于学者们对"史料"解释力的不同认知;而且来源于历史学的学科根源,即历史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过往进行理解和解释,从而影响未来。而对过往进行理解和解释不仅有着强烈的主观性和目的性,且由于历史学并不是一门科学,也无法成为一门科学,因而导致对于过往的理解和解释有着多元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夏朝"存在与否,不是一个单纯的史实和史料的问题,而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历史研究中的这些不确定性,并不是历史研究的缺陷,反而恰恰是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着眼差异:比较克罗齐与柯林伍德的历史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林伍德与克罗齐均从反对客观主义的立场出发,要求改变历史研究消极呆板的状况,重建历史与哲学的统一。柯林伍德借助历史哲学建构历史学;克罗齐从历史认识本身出发走得更远,认为历史与哲学同一。在国内,二者历史理论的差异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相反相似点被夸大。文章认为,柯氏与克氏论述语境不同,一个在讨论历史学,一个在讨论历史;二者历史理论架构自哲学观到历史观最后到历史知识观都存在着重要差别。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各民族的发展和相互影响、渗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基础;古代朴素的民族观、中华民族的政治结构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各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各族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中华各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世界近代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 1 5、1 6世纪至 1 9世纪世界发展演变中那些牵动世界全局、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宏观考察 ,从丰富多彩的史实中勾勒历史从分散向整体发展的基本线索 ,总结经验教训 ,揭示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从天人同类、彼此感应的宇宙观出发,认为天与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的;他从“变而有常”与“不常之变”彼此联系、互为补充的天道观出发,认定历史运演是“变而有常”与“不常之变”的统一;他既把历史看成按黑、白、赤三统循环顺序运演,又认识到在循环运演中包含着进化;他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运用于历史考察,认为历史运演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他认识到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总结前代的历史经验可为后代治国兴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性阶级。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无产阶级存在的前提条件;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阶级;世界历史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具有共同性的利益;世界历史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担负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儿童文学是以“文学现代化”为特质的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百年演进史与现代中国的转型具有同构性。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史的整体而系统的研究有效地融通了“演进”“演进史”与“演进史研究”的内在关联,对重绘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图景与文学谱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史的研究不是做断代史的叠加,而是以“新人想象”为主题导向,突显生成论意义上的奠基、延续、发展、变通、对立及争议的内在脉络,以儿童观、审美形态的演变来表征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演变,从而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格局中展示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5.
骊靬文化是近年来史学界一个热点话题。一方面,着重于一些历史细节的梳理与比较,如对其字词演变线索、对"骊靬"之名的来由属地与渊源进行了推测;另一方面,结合军事文化、基因旁证,以及参照世界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建筑史等领域的诸多线索,从特定的历史地理视角来分析与审视这一文化现象,尽可能客观勾勒骊靬文化的历史轮廓。我们应该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中去体会这一问题所展现出的文化包容的辩证内涵,获取文化动态演变中富于哲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历史上各民族"共同疆域"所涉及到的历史内容及其形成演变过程进行探讨,认为"共同疆域"指的是国内的不同民族之间或同一民族在不同国家所共同拥有的疆域."共同疆域"分历史上的共同疆域与现代的共同疆域两种类型."共同疆域"往往又和跨界民族联系到一起,牵涉复杂的疆域归属理论问题.文章围绕着"共同疆域"的形成及类型、"共同疆域"的衍生问题、"共同疆域"所涉问题之国际法解释等三方面,讨论"共同疆域"沿革过程中形成的国际惯例及其对当代处理国与国之间历史疆域遗留问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文明古国,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其统一与连续是辩证联系和相辅相成的。从历史学的角度看,中国文明的这种特征,是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地缘学角度来讲,中国文明的这种特征,是与中国之特殊的地缘要素、地缘结构以及中国与世界之地缘关系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主张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民权”的兴起便是这种进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坚持“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并以此为根蒂构建“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孙中山还极为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其人力胜天的思想,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和极强的现实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所提出的因果链条律是宏观动力机制规律,而不是微观动力机制规律;马恩所说的“自然历史过程”仅仅是针对世界历史总的发展轨迹而讲的,而不是说历史演进的快慢、具体实现形式等,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典作家所讲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实乃历史变迁的微观动力机制。而之所以社会形态的演进最终可以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在经济、社会系统的反馈控制机制中,最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效果检验标准的。  相似文献   

20.
生命的历史是漫长攸久的演替过程表征着植物群落演替进化的周期性特征,即“演替-分化-灭绝-突变-进化”的过程。历经变异多样化、物种形成、适应性族群演替进化、种群散布、转化传递和演替进化。就是通过这一过程,最终导致了现代人类社会的产生。在这一地球历史过程中,生物的进化经历着严峻状态的地球环境,从单细胞生物开始直至高等动物产生,一路历经为生存而艰难挣扎斗争,在斗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力图挣扎前进。为笔者曾提出的“生存斗争进化论”[1]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