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民初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是民初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与袁世凯集团及其支持者斗争的焦点,本文通过民初集权还是分权、军民分治、省制、省长简任与民选等问题的激烈争斗,进一步探索民初革命党人保卫共和的策略及其失败缘由,考察民初资产阶级的政治现和国家观。  相似文献   

2.
一九一三年七月至九月的“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也是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最后一幕。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与北洋军阀袁世凯集团进行了一场悲壮的斗争。当时南方革命党人虽号称“联军十万,拥地数省”,但整个战争的主要战场只是在江西与南京,因而“二次革命”又称“宁赣战役”。而南京地区的战争之烈、历时之长与重要程度,又远超过江西。因此可以说,“二次革命”时期,全国矛盾与斗争的焦点在南京。本文拟对南京地区“二次革命”的始末作一归纳分析,从而更清楚地了解这场斗争的全过程,更深刻地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及其最终失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前,一部分革命党人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将东三省、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在内的广大疆域排斥在中国领土之外,只想在汉族传统疆域十八行省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十八星旗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这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受阶级、思想的局限性使然。虽然它与“五族共和”的精神相悖,但在当时十八星旗仍然起到了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巨大作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所作所为,尤其是对他们鼓吹和意欲实行政党政治作出的种种努力,进行了分析,认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丧失和政党政治的失败与革命党人的理想主义密不可分。穷其终因,乃是资产阶级自身局限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在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领导武装起义的同时,也进行了频繁的暗杀活动,尤其是在同盟会领导和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暗杀活动趋于活跃,一些革命党人看不到群众的力量,想找一个“最快最捷”的办法,企图以炸弹吓倒敌人,出现了一次暗杀风潮。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与当时的世界历史背景及革命党人的阶级局限和认识水平密切相关的。本文拟对其进行剖析和作一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时期辽宁革命党人的斗争,是以孙中山为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由于具体条件不同,辽宁革命党人的活动,表现出许多特殊性。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之际,回顾其斗争业绩是很有意义的。一辽宁自古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自甲午迄辛亥,辽宁蒙受甲午、庚子和甲辰三次战争浩劫;封建的政治统治、经济压榨以及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使人民陷于“赋重年饥欲逃难飞”“不复聊生”的绝境。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以致从一九○六年开始当地人民不断掀起各式各样的反抗斗争。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来到辽宁,其重要成员丁开嶂、朱锡麟等,在兴京(今新  相似文献   

7.
在辛亥革命中,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把民国总统的职权让给了大地主、大军阀袁世凯。何以让权?史学界普遍认为乃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结果。怎样看待让权行为?史学界一直持否定观点,甚至视之为革命党人对反动势力的妥协投降。笔者认为这些看法有欠公正。在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曾开展过多次革命活动,只同盟会就发动过十多次武装起义,在历次斗争中都表现的英勇顽强,对反动势力从未妥协过,在辛亥革命以后,革  相似文献   

8.
在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的光辉节日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历史功绩。它在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传播俄国1905年革命的经验和批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斗争中建立了不朽功勋;它成为革命党人团结战斗的一面光辉旗帜,统一了革命党人的思想,使许多知识分子从改良主义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在东京召开了“中国同盟会”  相似文献   

9.
1913年7月12日,以讨袁为目的的“二次革命”爆发,蒋翊武在这次讨袁革命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8月29日,蒋翊武被广西都督陆荣廷部下所执,在袁世凯“着将蒋翊武就地枪决”的电令下从容就义。蒋翊武是革命党人在“二次革命”中殉难的精英人物。他的悲剧,虽然有选择避走广西的偶然性,但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注定失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近代的中国人民受着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帝国主义的践踏。墨面蓬蒿的人民用血与火的战斗探索着救国救民的生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纵观寰宇、潜心西学、总结太平天国革命以来反帝反封建的经验教训,力排“君主立宪”的众议,响亮地提出革命任务,“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冯自由:《革命逸  相似文献   

11.
“作民权保障 ,谁非后死者 ,为宪法流血 ,公真第一人”[1](P2 71) ,此为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宋教仁 (1882— 1913)。在近代中国制定第一部真正的“良宪法”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实现“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为宋氏毕生所追求的目标 ,他的法律思想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形成 ,并在其整个人生思想脉落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 2岁留学日本为其法律思想之滥觞 ,及至辛亥首义、民国甫定 ,其法律思想渐次成形并不断地付诸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 ,声誉鹊起 ,他被当时的革命党人“目之为中坚人物 ,奉其政策为圭臬…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留日学生开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海外基地,接受并积极宣传了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政治学说,培养和壮大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骨干队伍,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掀起了民主革命的高潮,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时期,以张榕、张根仁为首的革命党人试图在省城奉天发动革命.然而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反帝反封建不彻底,遭到了封建势力的残酷镇压.张作霖就是镇压革命、屠杀革命党人的反动势力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清代档案史料说明,张作霖在辛亥革命时期,通过进驻奉天省城协助赵尔巽稳定局势,听命赵尔巽对革命党人血腥镇压,投靠袁世凯拥兵一方,勾结日本独霸东北等政治行为,一步步实现了其独占东北的霸业.  相似文献   

14.
八旗的主体是满族,是清代社会的特权阶层。它做为清王朝民族压迫与统治的象征,被满洲贵族视为“根本”,是反清斗争锋镝主要目标之一。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派提出“革命排满”的民族主义思想。“革命排满”与以往的反清斗争有着本质区别。即革命党人不是将满族或八旗做为一个对立的整体看待,而是把满洲贵族与广大满族人民、八旗上层与下层普通旗人区别对待,将抵抗革命、誓死效忠清廷的顽固分子与欢迎革命及保持中立的旗人区别对待。这一理论的具体实施,即争取了进步的旗人参加革命或同情革命,也获得了驻防部分旗营的和平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流血冲突,加速了革命进程和清王朝的分崩离析。因此,“革命排满”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正确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5.
怎样正确评价辛亥首义都督黎元洪苏贵庆辛亥首义都督黎元洪,在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时,这个逃匿的清军旅长、被革命党人从床底下拖出来、推上了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都督宝座。当时,消息传出,象一颗炸雷,惊得中外人士目瞪口呆,众说纷坛。长期以来,史学界...  相似文献   

16.
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成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建议”,皇族内阁协理大臣那桐第一个上奏朝廷,荐举三年前被赶出京师的汉族重臣袁世凯,得到朝野附和。10月14日,一道“上谕”降临:令“退居”彰德的袁世凯“出山”,扑灭南方革命大火。可是,出于清王朝意料之外的是,袁世凯却被更大的磁场吸引住了。在很短的时间内,许多革命党人,海外华侨、留学生、立宪党人等等,几乎异口同喊:只要袁世凯反正,赞成共和,推倒满清,就公举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结果,出现了两组历史性的镜头:甲,袁世凯以革命不可收拾,人心向往共和为托辞,“恭请”六岁的宣统皇帝走下龙座,与皇族们一道,在拥有9999间半房子的紫禁城内,享受民国的“优待”与“保护”,过那小朝廷的生活。乙,孙中山恪守诺言,推诚相让,推举“熟有政治经验”的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这一富有人情味的“革命”,致使中国社会不由自主地“走进了另一个房间”——一个  相似文献   

17.
略论白朗起义性质——兼与周源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白朗起义也有一个从自发到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发展过程。周源同志在《白朗起义与反帝斗争》(以下简称《周文》)一文中说:“据开封《大中民报》1912年5月30日的报导,白朗曾参加革命党人领导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让位”的原因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以住的观点,囿于浮泛笼统的政治分析。笔者认为,革命党人无法克服的巨大财政困难是孙中山“让位”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作“孙文学说”,阐“行易知难”主旨,恰恰在杜威来华,胡适到上海恭迎之际,因此,孙中山乘便就“行易知难”学说分别与杜威、胡适师徒商讨。杜、胡各自从自己的哲学立场对其进行了评说。本文试析他们的不同观点。一、“行易知难”说的提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民主派迅速发生了分裂。其中右派势力采取了与反革命相妥协的方针,不赞成孙中山的革命建国计划,许多革命党人脱离了革命,反袁世凯斗争终告失败。孙中山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认为革命建设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革命党人在思想上深受中国几千年来的“知之非艰,行之惟…  相似文献   

20.
东北会党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初期,东北全党总人数多达50万,是东北地区除清军及外国侵略武装之外的最具实力的政治力量。革命党人在筹划反清起义的过程中,对东北会党极为重视,曾先后派出多人联络和策动其起义。在一段时间内,东北会党与革命党人之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联合。东北会党也因此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支重要策应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