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文在中考语文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审题立意又是关系到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步骤。立意,“意”就是指中心思想,也称主题或主旨,指的是在写作时中心思想的确定。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而这主题就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基本意见或中心思想。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对文章的高低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何文章都要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没有这个中心意思,文章就如同一盘散沙,失去了灵魂。由此可以看出,主题与文章的优劣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制约了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如把握不助主题,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使人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各族的“天梯”神话里,说到古人可以凭借“天梯”自由上下天地之间。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天梯没有了,人们就上不了天了,这就是“绝地天通”神话。为什么会有“天地相通”的说法?为什么又会有“绝地天通”的说法?从“绝地天通”神话里我们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 一、为什么会有“天地相通”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这里展示的是两篇同一题目的作文,我们不妨比较着来读。两文共同的优点是,中心都很明确,内容也很切题。但读过之后,却让人感到,“文一”比“文二”要生动得多,感人得多。为什么会如此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首先,从立意和选材上看,文一的选材新颖、独到,文二却是一般化;文一的立意新奇、深刻,文二却显得陈旧、俗套。其次,从内容上看,文一注重具体描  相似文献   

4.
炼句三题     
一、炼句与表意语言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工具,人们必须用它来表情达意。语言又是一种活动,“语言这种活动,从头到尾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为什么要“选择”呢?主要是为了要把思想感情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简炼。“选择”什么呢?主要是选择词语,选择句式,选择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5.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面对一段提示语或一段材料,要分析题目设计者的意思,明确中心句子的含义,紧扣写作题旨,准确把握范围,来表达自己新颖独特的思想。立意创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学会逆向思维,从一般材料中挖掘新意。例如:以半命题“我渴望——”为题写一篇文章。如果写成是“渴望成功”、“渴望沟通”、“渴望理解”等,一看就感到平淡无特色,立意也不会有新意。但如果是逆向思维,反向立意,写成是“我渴望受到批评(有感于个别老师对优秀生的偏爱)”、“我渴望做个差生(中等生被忽视后渴望得到关爱)”、“我渴望吃苦(反对父母的溺爱渴望…  相似文献   

6.
立意深刻、构思新颖是作文取胜的关键。所谓构思,一般是指题材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即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不知要写什么就无所谓怎么写;要考虑怎么写,就必须先弄明白要写什么的问题。作文要创新就是要做到构思新颖。立意深刻。那么,作文构思有没有什么原则可循呢?有。一般说来.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中考作文作为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其立意无疑关系到该科的成败。在人人都有话可写的情况下,竞争的热点很大程度上就落在立意能力的高低上,谁的文章立意深刻、新颖,谁的作文就能胜人一筹。笔者纵观近年中考满分作文并结合同学的学习、生活实际总结出几种作文立意的方法,不妨一试。一、以小见大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作者从生活中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或一个小问题入笔,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挖掘,引申和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提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旨,把意义浓缩成为大事、大问题的结晶。换句话说,“以小见大”就是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滴水…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己为人们所熟知,它是一种自然历史进程,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趋势。但是近几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与之针锋相对的“反全球化”运动愈来愈剧烈,其本身也正在全球化。什么是“反全球化”?为什么会产生“反全球化”?它的趋势如何?以及我们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是本文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9.
十一大通过的新党章要求共产党员要“密切联系群众,有事同群众商量”,这是向每一个共产党员所提出的一项严格要求。新党章为什么要我们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有事同群众商量”?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做?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深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共产党的路线就是群众的路线,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完全地、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共产党入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离开了这个路线,离开了这个宗旨,共产党就  相似文献   

10.
本次作文大赛的13题是一个半命题作文,从本次作文要求来看,作文题目空出来的前半部分已被限定只能填写国名或国家联盟的名称,也就是“你”所指代的内容,是“我”所要倾诉的对象。文章写作重点就在“想”和“说”字上面,为什么“想”,“说”什么?这就是文章构思的重点,构思时要想清楚几个关键问题:“你”确认为哪个国家或国家联盟?为什么想对你说?既然想要说,肯定有一种情感和观点要交流,是什么样的情感和观点?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卡尔弥德篇》最令人惊异之处就在于,这部对话的最大篇幅及其思想重心居然都落在对于知识问题的探讨上。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知识论”呢?这种知识有益吗?为什么对于节制这个单一美德的探讨要落脚在这种“知识论”上呢?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一种解答。我们认为,《卡尔弥德篇》中的节制论所最终导向的“知识论”乃是一种包括“知之之知”和“不知之知”在内的完整的哲学式自我认知,其目的是为了表明节制的自知及其审查性功能。苏格拉底反复用这种察己察人的节制警诫未来的僭主格里底亚要懂得谦敬知耻和自我克制。 关键词: 柏拉图;《卡尔弥德篇》;节制;自知;知识  相似文献   

12.
朱熹在思想主题上对程颐的继承与发展,是朱熹思想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为什么我们把朱熹理学划为程朱学派?程朱学派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朱熹思想主题与程颐思想主题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些问题弄明白了,我们对程朱理学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入一些。 一 思想主题,指一个思想体系中最核心、最能反映其本质和特征的论题。什么是朱熹思想主题?我们认为在理论上可以这么概括,即:将封建伦理纲常固化为民族社会心理,作为塑造人们社会心理、主观自觉的根本内容。也就是说,它是以客观的封建秩序、纲常与主观的心理意识的融合渗透为研究对象的。按朱熹的话说,可以精炼为这么几个字:“天理至上”,  相似文献   

13.
罗蒂在复旦大学讲演的主题是“世界政府”和“对后现代主义的批评”。什么是罗蒂鼓吹世界政府的动机呢?为什么他要批评后现代主义呢?本文将试图反思这两个问题,并力图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围绕陈独秀出狱后同我党接触和谈判的一段历史,人们进行了不少研究,撰写了不少文章。但是,陈独秀为什么提出“回党工作”的要求?党中央为什么坚持要他发表公开声明?陈独秀何以拒绝发表公开声明?导致陈独秀未能“回党”的原因究竟有哪些?这些问题人们很少研究。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索,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文以意为先”,意是文章之魂,全篇之纲;缺少立意,文章就是画龙无睛,有形无神。“意高则文胜”,立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文章的成败,决定着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度,影响到考试作文成绩的优劣,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6.
小幽默     
买个小的“妈妈,我们家为什么不装电话?”“装电话要很多钱,我们家现在还装不起。”“那别人家装大的,我们家就买个小的,就是街上有人手里拿的那么小的不就得了?”  相似文献   

17.
有一首歌叫《明天会更好》,它告诉人们:只要拥抱梦想,就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那么“明天”到底是哪一天呢?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等到这个“明天”?孙琦说:“只有为了心中的梦想坚持不懈奋斗的人才能等到它,而坚持到的那天就是‘明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结构上学习了传统小说、评书的结构方法,首尾连贯,情节线索十分清楚,场面与场面之间环环紧扣。文章开头一部分通过“我”介绍了王清智:“他在我所结识的农村支部书记当中,算得上最有水平的一个。”接着提出了几个问题让人们深思:为什么这样有水平的王清智领导的王庄反而落后在李庄的后面?李庄的支部书记李黑牛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这几个问题就是本文线索的“头”,文章就根据寻找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这线索写下去。 开头一部分写了李黑牛介绍经验后,王清智听了“脸上红一块儿、白一块儿的。什么原因呢?”这部分最后的这一设问引出了  相似文献   

19.
<正> 邓小平同志清楚地告诉我们,无论搞军事、搞政治,还是搞经济建设或其它事业,最重要的是把人民团结起来,和人民一起干,这样就会无往而不胜。怎样才能团结人民一起干呢?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人们必须有一个愿意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实现这一理想的坚定信念。没有或失去这个条件,人们就不会走到一起或走到一起也还会走开的,那就根本谈不上共同奋斗,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成功和胜利。因此,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民族古代的悠久文明史册上,记载着数以千万计的历史人物,过些杂然纷陈,无奇不有的人物中,似乎还有一类人物很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佞幸者流。近查二十四史,在卷帙浩繁的三千二百四十九卷,洋洋洒洒四千万言的记载中,就有十一史为这类人物立有专传,或称“佞幸”,或称“恩幸”,或称“幸臣”。掐指细算,竟纵贯了十个朝代的三十三个帝王,宠幸的佞臣达一百三十多个,那些只列其名,未录其事的人物还不算在内。这不仅使人大吃一惊:其阵容庞大堪称可观矣!其时间延续可谓久远矣!再睹其为人,观其行事,叫人嗤之以鼻之余,不仅要提出一连串问题:历史上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类人物?他们为什么会得宠?有什么劣迹和破坏性?从中可以总结一些什么历史教训?等等。本文拟就这几方面进行一点粗疏地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