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有一种"生产主义"美学理论,与西方消费社会盛行的"审美消费主义"思潮相比,可将其称作"审美生产主义".马克思认为艺术生产存在着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三种形态,在第一层面上,艺术活动既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力"的生产;在第二层面上,同为"生产力"的生产,从时间维度来看,艺术活动又有"自由时间"生产与"必要时间"生产之分. "自由时间"生产论是马克思"审美生产主义"建构的重要理论基础,对此加以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的自由发展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重要前提,而自由时间的获取是实现人自由发展的根本条件。人工智能时代,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主要是源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人类劳动的解放:使劳动复归到“自由生命”;加快旧式分工的消灭,使人的劳动自主性与选择性增加;最大可能地增加了人类的自由支配时间,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基于人类劳动的解放,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也进一步地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使人占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促使对机器机械的否定,给人以人文关怀;促使主体对自身的否定,促成终身学习;促进人类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促成人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作为生产工具的高级形态,对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对照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可能成为马克思口中的“一般生产条件”。秉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文章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层面考察人工智能成为一般生产条件的可能性,立足于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消费领域的普及运用,分析人工智能作为“一般生产条件”引发的诸多社会议题,这种研究有助于理性地探讨人工智能作为“一般生产条件”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及在学理层面厘清人工智能的本质,有助于构建以社会主义为导向的人工智能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表现出对自由的张力和限制,亟需以合理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正本清源。事实上,马克思自由观为诠释人工智能提供了立体化呈现维度。以自由劳动之维观察,人工智能下的劳动消解传统分工,使劳动复归自觉,具有科学性和社会性动向;以自由时间之维观察,人工智能延伸了通往自由王国的自由时间;以自由个性之维观察,人工智能的终极指向是生成自由自觉的类存在,这三个诠释维度之间彼此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正视人工智能时,也要警醒人工智能技术在资本逻辑驱动下容易成为异化人和削弱人本质力量的工具,只有这样才能从人工智能的变革中挖掘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自由时间"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消费时代的新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在人与物的自然关系中,艺术是一种独特的生产。艺术生产包括存在于"自由时间"中的生产与存在于"必要时间"中的生产;从接受的角度来看,存在于"必要时间"中的艺术就成为存在于"闲暇时间"的消费活动。剥夺艺术"自由生产的时间"而把艺术纳入"必要时间"、"自由消费时间",乃是资本主义生产内在对抗性在艺术活动中的体现。发展马克思"自由时间"论美学,在新的消费时代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机器论片段”对机器在劳动实践中的地位作了充分说明,为今天理解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应用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社会生产关系,在其劳动实践中通过社会建构形成了微观权力网络。时下热议的人工智能标准、伦理与风险等重要社会问题,乃至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发展问题,都与劳动实践中技术的社会建构密切相关。其中可能出现的技术不平衡发展或异化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指导,以技术应用的地方性特征为基础,通过制度建设与劳动实践的协调发展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历史文化语境两方面,并通过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这一命题的比较,揭示了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精神实质,认为“不平衡”论实际上是从物质生产同精神生产的复杂关系这个层面,更具体更深入地批判了庸俗经济学家对物质生产的庸俗解释,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性、过渡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现实性哲学,把艺术的存在仅仅理解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这一哲学对现实的革命批判精神是相悖的.艺术生产作为自由的精神生产,是出于人类确证自身、发展自身的需要,科学的认知活动在其中只居手段地位而不是目的性体现.艺术只有以能在的方式存在,对现实进行超越,才能与人的存在方式相适应,具有重大的人性意义,才有存在价值.这是马克思艺术美学思想的精髓,是我们今天研究艺术问题不能忽视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9.
探究和确立艺术生产论的逻辑起点是关系到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代形态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认为.从马克思提出的“感性活动”的观念和颇具特色的“艺术生产”概念出发.考虑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引起了艺术理论的重心由以往的文本本体向活动本体的转移。那么,艺术生产论的逻辑起点应是“生产活动.”.而这一逻辑起点的确立,无疑地对我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整个宏阔的理论体系之上,放眼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丰富的艺术审美活动来研究艺术理论问题,有不可低估的助益。  相似文献   

10.
形式主义的艺术观念是艺术自律论的重要内涵,它跟审美伦理一起构成了艺术自律论的理论系统。自希腊智者们从形而上学维度上思考形式问题以来,有关艺术形式的理论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古典时期的“内容/形式”二元等级秩序,第二阶段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的形式本体论,第三阶段是先锋艺术时代的形式自由。艺术形式由载体演进至本体再提升为自由游戏,也是艺术走向自律的历史过程。形式的自由游戏为自律性的艺术体制提供了超越生活世界有限性的精神空间,审美伦理则为形式游戏设计了终极性的价值定向。二战后的先锋艺术中出现了一种“无形式”的艺术,这是形式自由走向激进化的“自反性”后果。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作为迄今为止最新科技文明的结晶,对未来社会形态演进的“革命性”作用不可限量。在社会主义应用前提下,人工智能关联的共产主义倾向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人工智能技术改变生产方式,使物质效用提升和财富总量迅速增加,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创造物质经济条件;其二,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信息的共享性和共享增益性使变革所有制关系成为可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经济制度条件;其三,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有效处理海量数据使消费资料的精准调配成为可能,为实现按需分配创造技术条件;其四,人工智能技术“消解异化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2.
“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是资本逻辑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此时,劳动是以机器体系使用为标识的社会劳动,受制资本逻辑,机器体系全面取代工人是“实际从属”特殊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结果。机器体系的社会劳动的价值形式,马克思给予了科学考察,提出了不同于“劳动时间财富尺度”的“自由时间财富尺度”。“自由时间财富尺度”体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连续性与创新性,是对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总结和界定。同时,“自由时间财富尺度”也为新的生产力水平下生产关系的新形态提供了支点,此时,马克思劳动理论完成了资本逻辑批判走向劳动逻辑构建。该逻辑建构在非生产劳动统领的共同性生产中得到初步呈现。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创作”的诗与画已经诞生,但其终归不是真正的美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人工智能不可能,至少目前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实践自由,即人工智能按照既定程序的“创作”在合目的性、超功利性、个体性等方面无法产生独特的创意,也很难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而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自由创造实践正是人类的生产与动物生产的本能性生产的根本区别,也是人类生产与机器生产的根本区别。因此,艺术家操纵电脑可以生产电脑艺术,但是人工智能本身却只能生产机械性的技术性产品。  相似文献   

14.
自由传统是马克思精神成长的背景,人类自由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由此可见,自由是马克愚最为重要的理念。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对西方自由传统的继承与超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重新认识马克思哲学思考的旨趣,以自由看待马克思。  相似文献   

15.
机器在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分析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人工智能(AI)技术则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机器形态.《非人的力量》一书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讨论了AI对社会已经产生的、可观察的冲击,分析了AI的发展趋势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作者强调,人工智能绝非仅仅是技术内在发展规律的结果,它同时也是资本主义体制下生产剩余价值和商品化这样一种社会逻辑的产物.基于此,本书着重探讨了人工智能作为一般性生产条件的未来图景及其可能性,工人阶级所受到的冲击及其新的斗争,以及人工通用智能技术的出现将如何挑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本书为STS路径下关于技术的社会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发,也为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与STS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9,(4):95-100
"从天国到现实"的精神自由观的形成和传统旧哲学的自我意识的片面性证明了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的合理性以及客观性。马克思致力于现实生活,超越了德国观念论中自由的"虚化"和"物化",从实践的思维向度对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进行阐释,预设了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把自由的观念从天国引向了现实,确立了实践自由观的思维范式,通过对传统旧哲学和德国观念论自由的权衡与糅合,马克思从三重理论向度剖析并批判了精神自由观。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立场的稳定性,为实践自由观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生产理论 ,必须科学把握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与分工、精神生产 (自由 )时间与物质生产 (劳动 )时间、精神生产与自由自觉活动、精神产品的精神价值与交换价值等若干重要关系问题 ,从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老庄哲学本意并非论艺术技巧,而是论"道"。"道"是他们为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自由而找到的一种实现精神自由的方式。先秦学术文、史、哲不分,老庄的艺术技巧理论就融汇于其道学思想,其本体是其哲学范畴之"道"向艺术层面的演化。老庄没有直接论艺术技巧,但其道学处处展示着如何实现自由的技巧和方法,对文艺创作技巧产生直接影响,甚至相通。"道"之"无"的特性揭示了艺术技巧的本质与表现形态;通过无目的而达到目的技术创造论阐发了艺术创作主体理论,触及了艺术技巧的实质;"道"的社会实践性理论阐发了艺术技巧的社会实践基础,并论述了背道的艺术技巧反面存在。因此老庄的"道"技论也就演变成了艺术技巧论。  相似文献   

19.
艺术生产论是马克思以“主体性介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异化”现象进行价值批判而阐发的理论形态,其话语逻辑是通过对艺术创作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考察,来重获对“主体性”的认知。在这里的“主体性”是一种非精神独占,并涵盖主体、客体与实践的复合性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不单指主体自身,也指主体通过改造客体的活动而建立的世界。它是艺术活动把握不确定性的实践观,也是通过阐释艺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艺术实践中逐渐消除主体与客体、肉体与精神的对立,并对“主体性”进行价值锚定的概念结构。艺术共同体是“主体性想象”的共同体,是新历史条件下艺术生产的主导力量,是以人民性为旨归的价值共识体。  相似文献   

20.
本雅明,曾被苏珊·桑塔格赞美为“现代文化的具有土星气质的英雄”。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和坎坷,虽然屡受磨难但依旧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虔诚。他的思想理论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在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启发下他发现了在机械复制时代技术、艺术与大众之间相互影响的紧密关系,并提出“艺术政治化”的设想。而技术这个话题也成为了本雅明理论体系中极富争议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