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景观是探究地理空间意义的物化表征,由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构成,是地方性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媒介,具有多样化的符号组合和一定的人文属性。基于多模态理论基础,通过对8个徽州古村落的田野调查,聚焦传统聚落空间语言景观中的符号聚合现象,利用GIS地理信息研究工具,分析其外在符号机制的多模态特征,解读内在的文化寓意和模态之间的互动关系。传统聚落空间语言标识多模态交互性显著,语码符号组合形式多样;徽州古村落地理空间儒释道意蕴深厚,图形、图像等符号聚合明显,对保护徽文化基因图谱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城市语言景观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所有语言和文字的具体呈现,彰显着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对塑造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市万州区的城市形象宣传语是“三生有幸,平湖万州”,万州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宣传口号为“万川毕汇,文明之州”,二者作为城市语言景观都直接参与了塑造城市形象的城市运行。应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考察该类型语言景观与城市的互动过程,剖析万州城市形象宣传语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口号等语言景观指涉的空间,了解城市语言景观的本义、符号关系、社会结构,探究语言景观蕴含的国家政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权势关系、身份认同等内隐意义,发现城市语言景观以独特的可视化魅力和潜移默化的感染性表达着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3.
谌艳 《国际公关》2022,(6):130-132
多语和多模态是语言景观现代化、国际化的最基本的两大特征。本文以湖南常德为例,考察中小城市语言景观的国际化和现代化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其主要特征为多语和多模态语言景观使用越来越多,且语言景观使用空间从物理空间拓展到网络虚拟空间。存在的问题是语言景观译写不规范、不准确及市民国际化意识不强。基于此,提出相应策略,助力中小城市的“文明城市”建设和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多模态已成为人类语言交际的普通特征.尝试以多模态语篇分析为理论框架,对医学语篇中语言和图像符号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探讨.旨在说明应用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研究医学语篇,能更好地揭示图像符号如何建构和增强了语言符号所表征的意义.同时也说明,语篇意义的建构不仅依赖于语言符号而且依赖于其他的非语言符号,从而验证了多模态视角下分析医学语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文化批评应该把视角投向多模态语篇,研究各种符号之间关系背后折射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对多模态诗报告《黑之灵》分析发现,诗报告与摄影作品在宏观上构成共语境化关系,设立“黑”这一品牌符号,并塑造“热情好客”的黑衣壮人形象来增强读者的旅游体验期待。诗报告、翻译、摄影作品在微观上构成再语境化关系,使语篇阅读路径多元化,扩大文本的读者受众面,译文体现明晰化、简单化翻译策略,这些现象都透露出商品化的意识形态,体现出文化批评的多模态范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语篇形式呈现多样化。多模态语篇形式这一现象让我们开始思考研究语篇的新视角和新途径。借鉴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主要从语篇设计者角度分析在多模态语篇博客网页中符号模态选择及其意义整合,意在强调符号模态选择在表达三大功能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以博客为平台的人—机—人交流的简单模式图。  相似文献   

7.
多模态视频语篇是近年来多模态语篇研究的热点。认知参照点原则不限于分析语言符号系统的静态语篇,同样也可运用于分析动态多模态语篇(以电视广告为例)的连贯性及其内在连贯机制,而且,语篇的整体意义与连贯也能够依靠各模态和符号相互之间的共同作用来体现。  相似文献   

8.
基于Landry和Bourhis有关语言景观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的划分,选取国家科教名城合肥市辖区内的六所高校为语料采集范围,从语言选择、语符转换、标牌类属、文化权势、意识形态五个维度,对教育场域语言景观的创设现状进行了多维考察与透视.通过数据统计和语料分析,揭示了隐匿在教育场域语言景观背后的深层信息和象征意义,如主流意识形态的培育、文化权力的博弈,并且从政策层面、制度层面、学术层面和技术层面提出了语言景观重塑的基本方略.在教育全球化的新潮流下,教育场域语言景观承载信息的交际功能和服务教学的工具作用不容忽视;此外,语言景观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互动也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9.
语言景观与语言教学特别是二语习得教学的相关性研究在近年来是比较新颖的话题。探讨语言景观对学习者语言学习尤其是二语习得的迁移影响,可以对语言教学形成反馈作用。二者的相关性研究不仅可推动语言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语言景观设计者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分析成都市语言景观的语码分布和英译偏误对二语习得的迁移影响发现,语言景观对二语习得学习者的正迁移影响除了提供语言服务等功能外,还提供词汇、语音、书写、语用、文化等各方面的具体使用场景示范;语言景观对学习者二语习得的负迁移影响则主要来自标识的错误、偏误和不恰当标识等,这些负迁移会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影响其语言的习得程度。  相似文献   

10.
原鑫河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12):160-161,166
本文重点探讨用多模态话语理论为英语语言教学和测试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并通过对传统外语教学和测试基本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分析,认识其不足,并通过对多模态语际活动的了解,发掘其优势。以此为外语教学实践提供有效教学过程和实践的指导。在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在多模态语际框架下,选择模态体现三方面的意义:教学情景的活化;教学辅助工具的多样化;语际意义表达方式的情趣化。从而,为英语教学和测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及必要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在动态多模态语篇中,各种模态符号系统均具有意义潜势,发挥概念、人际、语篇三大元功能。语篇生成者从语言模态的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情态系统、衔接系统,视觉模态中图像的矢量、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听觉模态中声音的视角和社会距离等进行选择并促进各因素互动,从而产生互补或非互补两大类符间关系。通过对电影《费城》进行符间阐释发现,动态多模态语篇中语言模态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他模态对它是十分必要且有益的补充。语言、视觉、听觉这三种模态缺一不可,对影片主题意义的确立起到了互为补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网络词典作为一种电子语篇形式,呈现出许多模态特征。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从词典编纂者和使用者角度讨论了符号多模态的选择问题。得出正确、合理的使用模态信息可以对语言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虽然义务教育教材广泛地使用了多模态语篇建构学科知识,但教材如何实现知识建构的本质规律并未被充分说明。功能语言学对多模态语篇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如何通过及物性过程传达经验知识的模式,为学科知识建构的探索、教材编写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提供了借鉴意义。文章以此为基础,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和物理教材中选取72篇多模态语篇,分析其如何利用多模态资源实现知识建构的模式,发现不同学科知识建构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而言,语言模态的及物性过程分布相似,体现形式趋同;视觉模态的及物性过程分布、视觉结构差异较大;两种模态互动的及物性过程只有3种类型发生符际对应。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针对中国知网上发表的多模态外语教学成果,分别从基础知识、研究热点和主题演进等视角对其进行量化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研究发现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以话语的多模态为出发点,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研究趋势集中在自主学习、多模态教学模式上。目前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研究者分布比较分散,学科交叉合作关系薄弱;研究对象单一,研究内容对媒体技术的依赖性比较强,对不同的外语学习者以及对副语言形式和外语教学课堂话语设计的研究不足;研究方法以定性和案例分析为主,定量和实证分析不足。该研究可为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进程的调整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韩礼德的社会符号学理论以及Kress和Van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对新闻漫画《内部装修》的意义构建及符际关系进行多模态分析。在这理论框架上的定性研究表明,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也可以延伸到新闻漫画中的非语言符号上。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可以协同互补,共同构建语篇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疆的跨民族交际有三个特点,一是语言系属跨度大,有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和印欧语系中的多种语言;二是媒介语言主要集中在汉语和维吾尔语;三是在小语种之间所进行的交际,其语码选择情形复杂。语言态度、语言亲属关系、文化背景、语言强弱势和历史地理等因素是形成这样的语码选择情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Don J.Carlson的视觉诗Bird进行模态分解与多模态语篇分析,得知多模态语篇分析是分析视觉诗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用多模态来分析视觉诗,它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把语言符号和视觉符号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解读视觉诗。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以语言为唯一意义表达手段的单模态语篇正在向多模态语篇转变。语言已不再是唯一的意义呈现形式,而非语言模态诸如图像、声音、视频等都参与意义的构建。当然,作为教育语篇的教科书语篇也呈现出多模态化的趋势。本文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及其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基础上,从感知模态特点及语域语篇特点方面对教科书进行评介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9.
借助引文分析软件VOSviewer对2010—2019十年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有关语言景观研究的683篇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以关键词共现、热点挖掘、共被引聚类为手段,对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的发展脉络、热议话题、学科分布和核心文献展开述评,并对前沿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旨在为国内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启示。研究发现:这十年国外语言景观研究呈现稳中有增、方兴未艾之势;研究热点涉及多语兼用与多元文化、身份构建与文化认同、英语语言国际传播、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学和教育学构成语言景观研究的核心力量,学术共同体亟待构建。未来研究主要呈现三大趋势:研究主题的边界不断扩展;研究对象的模态不断丰富;研究场域和范围不断延伸。  相似文献   

20.
涂鸦现象是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亚文化”景观,是具有“反语言”特质的社会符号,其背后隐匿的社会文化含义日益引起学界关注。基于先行研究厘清了涂鸦概念的属性和特征,并提出涂鸦界面研究的初步设想。分析结果显示,涂鸦现象兼具X景观(非典型语言景观)和边缘话语的双重属性,具有临时性、越界性、寄生性、多模态性等区别性特征。研究人员可选取社会认同、批评话语分析、城市政治学、场所符号学、对话性等跨学科界面研究路径来描述、解读和阐释涂鸦景观,旨在揭示社会语言现实所负载的内隐意义。研究结论对拓宽涂鸦现象的研究视域和路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