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 PPP 项目伙伴主体、公众参与、合作环境以及公共产品供给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伙伴主体、合作环境和公众参与对公共产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合作环境和公众参与,将促进PPP 伙伴主体及 PPP 项目供给的可持续;公共部门的政策优势与资源禀赋是PPP伙伴关系维系的必要条件。PPP伙伴关系是组织间交换资源形成平衡的依赖关系,政府加强合作环境建设与引导公众参与必然推进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从而提升PPP伙伴主体之间合作的关系质量。  相似文献   

2.
在嵌入信息化、平台化和网络化管理组织技术中,公共物品供给是一个以价值链模态体现的多场域、多环节、多主体、全程化的协同合作整体治理创新体系和供给实践新形态。公共物品价值链是以满足公众公共物品需求和实现供给价值增值为目标,基于供给价值链全生命周期和泛资源整合,构建的纵向环节及多元主体交互联结参与集聚的适宜性公共物品供给创新模式。与传统公共物品供给治理模式比较,公共物品价值链供给治理在生成背景、需求响应度、主体关系、供给绩效、供给方法和供给主体能力具有独特属性,具有公众消费需求导向、多维叠加流程、网络平台化组织技术手段、供给价值增值目标塑造和整体有机协同合作等特征,其治理生成效应表现在公共物品供给侧创新发展的整体性治理及协同机制、共同价值创造的价值链供给生态圈和差异化优势、公共物品供需匹配及无缝衔接的三重效应、效能和价值双重目标框架下的“三性”治理逻辑,可以通过利益协同、主体接点对接、需求管理及整体激励等策略实现对公共物品价值链供给治理的长效驱动。  相似文献   

3.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主导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存在供需不对称、重“植入”轻“培育”、项目制弱化了本真文化等问题,广大村民成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观众”。乡村文化的执行主体、承接主体、责任主体和参与主体缺位,出现乡村文化内卷化现象。因此,必须通过创新文化服务的供给机制,从空间的角度理解乡村文化建设,重构乡村居民的生活空间、物理空间、价值空间、制度空间、角色空间。通过空间转向建构社会资本,提升乡村居民信息交换效率,提升互信水平,拓展行政权力与乡村居民的对话通道,改变乡村居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激发村民的文化情怀,形成乡村文化发展共同体。乡村发展环境已经从初期发展阶段时专注农业产业转轨到目前的乡域整合发展格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在于转变乡村居民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形成基于乡村本真的文化氛围,提升村民的内在素养。  相似文献   

4.
邓幸 《国际公关》2023,(7):81-83
本文通过对金湾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在制度建设、基础设施、资源保障、评价反馈的情况的研究,借鉴霍恩—米特理论模型,提炼出服务目标与标准、服务主体、服务目标群体、服务资源及系统环境等五个影响因素,从强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政策标准的制定、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主体的综合素质、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目标群体的参与积极性、优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保障措施、提供良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系统环境等方面提出具体的优化路径,进一步推动金湾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尽管云南省在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无论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产品与服务供给、服务效能提升、体制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要实现云南边疆多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逐步推进;加大政策倾斜与投入力度,加强标准化建设;以重点地区为突破,推进均等化实现;同时,整合资源,统筹推进社会化,并在服务效能提升、体制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缺失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乏公众参与是目前土地利用规划难以切合使用者的实际情况,不能为公众所接受的主要原因。公众参与缺失的成因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定状况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制度供给不足和规划师的角色错位。要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必须从思想观念的层面努力营造有利于公众参与的政治文化、加强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建设、选择合适的公众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7,(6):99-105
随着我国农村扶贫由粗放式转向精准式,文化扶贫也日益受到社会重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扶贫方式的强化与升级。通过对湖北省T镇的案例分析,对现阶段我国文化扶贫实践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农村公共文化扶贫实际效益较低,基层实践与国家政策目标发生偏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乏对象的精准识别,服务供给没有针对性;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没有实现精准帮扶,资源配置逻辑离散化,文化扶贫功能负荷较小;文化服务供给缺乏有效的内外监督与考核机制,治理能力弱化,忽视文化扶贫的效益评价。优化文化扶贫路径,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项目,实现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公众必须得以保障的公共文化服务权益.供给财力、人力投入不足,供需不对称,服务效率低下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前进步伐.结合泰安当地实际,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财力、人力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优化措施,则无疑对推进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与实施路径。以2011-2019年期间我国31个省份区划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与泰尔指数实证分析方法,验证并度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供给非均等化程度,剖析造成非均等化的成因主要包括城乡文化经费投入不均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缺位和错位等。建议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资金可持续投入体系、提升文化资源供给侧的总体规模和质量。这些为保障并实现全体公民的文化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均财力均等化和基本公共服务最低公平的理念,选择2002—2014年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和公共图书馆等为基本指标,考察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及其城乡、社群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动态供给的特征及根源,考察分析显示:江苏总体供给水平持续稳定上升,文化财政投入逐年向乡镇倾斜,城乡资源配置差异逐步降低,但区域差距、城市中农民工群体文化供给缺失成为制约江苏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突出矛盾。转移支付和发展基金、户籍制度变革、文化资源流动和网络共享、多元主体参与网络体系构建等举措有利于推进江苏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动态供给。  相似文献   

11.
公众参与度与满意度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的核心指标。将博物馆公众参与度划分为参与广度和参与深度,采用主成分回归,考察博物馆公众参与广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博物馆行业发展间的相关性;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综合分析个人特征、情绪与文化参与深度间的作用机制,进而探究公众参与广度与深度的影响因素。外部保障层面,公众是否走进博物馆受博物馆行业和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正向影响,但各因素影响并不突出且相对均衡。内生动力层面,公众参与深度主要受公众进馆前期望的显著影响。提升博物馆公众参与度,一方面要落实博物馆分级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升各级馆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博物馆分众服务,提升公众满意度;还应积极建立博物馆传播矩阵,提高公众知晓率和参与兴趣。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是推动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基于参与式治理理念,可从制度环境、主体类型、实践方式三个方面构建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基本逻辑框架。从制度环境看,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具有宏观制度环境开放鼓励、微观制度环境渐趋宽松、制度执行环境模糊约束的含混性特征,需要进一步优化制度环境才能更好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从主体类型看,参与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主体类型可以划分为养老服务供给型社会组织和支持型社会组织,分别强调其专业服务优势和多元资源支持。从实践方式看,社会组织主要通过承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机构养老服务、开展志愿养老服务、组织互助养老服务等直接方式,以及政策参与、资源动员、行业自律等间接方式参与养老服务建设。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是推动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基于参与式治理理念,可从制度环境、主体类型、实践方式三个方面构建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基本逻辑框架。从制度环境看,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具有宏观制度环境开放鼓励、微观制度环境渐趋宽松、制度执行环境模糊约束的含混性特征,需要进一步优化制度环境才能更好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从主体类型看,参与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主体类型可以划分为养老服务供给型社会组织和支持型社会组织,分别强调其专业服务优势和多元资源支持。从实践方式看,社会组织主要通过承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机构养老服务、开展志愿养老服务、组织互助养老服务等直接方式,以及政策参与、资源动员、行业自律等间接方式参与养老服务建设。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是推动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基于参与式治理理念,可从制度环境、主体类型、实践方式三个方面构建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基本逻辑框架。从制度环境看,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具有宏观制度环境开放鼓励、微观制度环境渐趋宽松、制度执行环境模糊约束的含混性特征,需要进一步优化制度环境才能更好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从主体类型看,参与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主体类型可以划分为养老服务供给型社会组织和支持型社会组织,分别强调其专业服务优势和多元资源支持。从实践方式看,社会组织主要通过承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机构养老服务、开展志愿养老服务、组织互助养老服务等直接方式,以及政策参与、资源动员、行业自律等间接方式参与养老服务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武汉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江汉区文化馆与本辖区内的民间艺术团体进行有机合作,为辖区内的民间艺术团体提供基础性与制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民间艺术团体在享受区文化馆提供的免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同时,积极地释放"文化能量",成为公共文化产品落实的嫁接者,从而使得群众享受到更丰盛的公共文化成果。笔者试图把这一新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概括为"馆团模式"。这一模式使政府摆脱了单一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者的角色,吸纳民间艺术团体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形成多重供给主体的新供给模式。但是这一模式过度地将公共文化资源向馆团团队倾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乃至排斥了其他团队的进入,从而损害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均等性原则的贯彻和施行。同时由于团队成员平均年龄偏大,导致其释放"文化能量"的有限性,而且在调动民众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上也有较大的局限,这些问题文化馆在改善其公共文化服务中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综合学术界的研究,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存在着供给不足与供给无效并存、"被迫性"需求、需求表达不足、供给不均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供给结构、供给制度、供给体制、供给机制等方面的缺陷所造成的;价值(意义)供给既要坚守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又要注重意识形态自律,同时还应让民间信仰正本清源;多元主体供给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良性互动、社会力量的充分激活和农民主体地位的切实维护;应坚持需求导向,完善需求表达机制、文化参与机制和可持续保障机制;供给质量的考评涉及目标导向、基本原则、考评体系、考评机制等内容,供给质量的提升要注重文化消费需求与对文化消费生态分布的把握。随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研究应逐步转移到如何提高供给效能和确保供给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治理精准化是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一种体现,旨在增强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供需对接的有效性,实现人工智能资源的高质量供给和合理化配置。人工智能治理精准化将公众需求视作中心,以公众需求识别为起点,以公众需求满足为终点,构成一个开放式的循环过程。包容性增长、程序公正、过程透明、稳健安全、负责任构成了人工智能治理精准化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人工智能治理精准化的实现需要建立民主协商机制、协同合作机制和质量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为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而提供的各种文化活动和服务,对于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S市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相关数据,并结合皮尔逊相关系数探究其影响因素,发现S市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存在供给与群众的需求有一定差距、相关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及活动宣传力度较弱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主要表现为:文化惠民工程发展良好,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成就初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失衡以及公共文化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因此,厘清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并加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才能保障公众文化权益的实现,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基于绍兴市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状况的实地调查,从设施类型、服务形式及供给模式等方面,分析了绍兴市公共文化产品的消费特点、消费诉求及消费倾向,提出了提升绍兴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绩效的对策建议,对于丰富广大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居民的文化消费满意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