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内外学术界历来把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的改革统称为王安石变法.但熙宁九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即闲居江宁,元丰新政完全是在神宗主持下推行的,理应视为神宗变法.事实上熙宁新法与元丰新政不仅主持者不同,而且指导思想亦大相径庭.本文深入解析了熙丰年间改革路线逐步变质的内在机制,指出关键在于神宗与王安石的改革的价值取向不同,进而重新检讨了变法失败的深层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营造法式》是成于北宋徽宗年间的营造学专著,它是中国出版最早、记录较为详细、图文并茂的一部著作,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题材、技法、表现手法和装饰性等方面对《营造法式》所记载的木雕加以分析,论述中国木雕的传承大略,以促进当今木雕装饰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毕仲衍的政治生涯主要在宋神宗朝代,依靠其特殊的家族背景、出色的"吏治"才能和变法的历史机遇,他在北宋政治大舞台上虽作为"不显眼"的角色活跃了二十年,但他涉足具体事务广泛,尤其是参与了变法,亲历了元丰官制改革,修撰了《中书备对》,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我与郑熙亭同志素未相识,经过友人的介绍,拜读了他的以王安石变法为题材的《汴京梦断》这部小说,才通信往来的。我从来不懂得文学艺术,由于爱读这部小说,当熙亭同志让我写篇序文时,就不惴谫陋、欣然应命了。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君臣们为扭转北宋百年来积贫积弱的局势,于熙宁二年(1069)举行的一个从上到下的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是以政治家、诗人、散文家、学者集于一身而名世的杰出历史人物,他曾官居宰相,主持过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是北宋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他又是熙宁元丰时期学术界的一派领袖,主持撰写《三经新义》,对儒家经典重新评释,形成了“荊公新学’,于当时的学术界、思想界影响颇大。作为散文家的王安石,以突出的创作成就,被列为“唐  相似文献   

6.
周邦彦生平材料于史载录不丰,即使留有文字踪迹,其所征之事或年代亦难指实,较可确知者,如《宋史·文苑六》所记,元丰年间,建国已久的北宋王朝,在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冲突中,经王安石"熙宁变法"施行各项新法后稍微得到气氛缓和之际,周邦彦当时以太学外舍生身分献《汴都赋》呈宋神宗,赋文以歌颂新法为主,内容澎湃热情,充满理想,周氏因献赋一举被擢为太学正,赋中内容乃歌颂新法施行以来国家繁盛富足之景象。  相似文献   

7.
我国史学界已开始重视历史人物的心理对历史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但为数不多的几篇这方面的论文,几乎全是从社会群体心理角度来论述的,专们研究历史上某个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的几乎没有。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的变法,即熙丰变法,史学界至今仍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近几年有从王安石的个性品格上来探讨他对变法的影响的,其中主要的有许维勤《王安石的品格作风与熙宁变法的失败》和刘祚昌《记王安石的政治品质与政治作风》①.这些论文确有助于对熙丰变法的研究,但仍不属于心理史学的范畴。本文拟从王安石、司马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古籍中最完善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宋《营造法式》详尽总结了古代先民在建筑营造过程中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绘技术方法。以现代测量学的视角,通过对《营造法式》所记载的定平、定向等相关测绘内容的解读和分析,在澄清以往研究谬误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中国的祖先在营造过程中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具有现代测量学意义的、蕴涵层级控制思想的、相对完善的基本测量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现存的宋朝官品令,载于《宋史·职官八》,但属于南宋时期的官品令,为元丰改制后的产物。改制之前,北宋前期的官品令已经亡佚。它究竟是唐代旧制,还是宋朝新制,学界持有不同观点。宋承唐制,品阶制度也不例外。自宋朝初年至元丰改制前,基本沿用唐代官品令。元丰改制,才形成了本朝新制。《旧唐书·职官一》所载《永泰官品令》,与《唐六典》所载官品令并无大异,它记录了唐德宗以前的品秩变动,并为五代、北宋沿用。《宋史·职官八》所载《建隆以后合班之制》,记录元丰改制之前行用的唐代职事官。《宋史·舆服四》所载康定二年行用的部分官品,《职官分纪》所载若干官品,以及唐后半期至宋元丰改制前的相关零散史料,大体可以复原北宋前期的品阶制度。  相似文献   

10.
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改革主张,对科举尤其是殿试进士制度进行了多项改革。北宋大臣王安礼奉诏拟定的《元丰五年殿试进士策问》试题以及熙宁、元丰年间的科举取士情况,真实地反映出宋神宗殿试进士的改革情况,体现了王安石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和考试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为北宋中期的重大政治事件,熙宁变法对当时诗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促成了宋诗主要特征的定型。随着变法的展开,在当时参政意识、学术思潮和创新风气的影响下,北宋熙宁变法时期诗歌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为:浓厚的政治色彩、明显的思辨倾向、平易朴素的散文作风。  相似文献   

12.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但他的诗也不乏特色,而对苏辙诗的研究却甚不多见。在苏辙诗中,熙宁元丰变法时期的作品是其精华所在。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辙诗可分为前后两期,彼此不同而又一脉相承,都表现了政争中不屈的精神。苏辙诗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北宋中期文坛,受政治变法的影响,其主流可说是变法时期的文学。苏辙诗又一次证明了当时文学的这一特质,他的诗是变法时期文学的一页。论苏辙诗兼论当时文学的性质,就是本文写作的两个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从总体上观照《营造法式》的思想内涵,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宋代建筑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地位。《营造法式》总结了唐宋以前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技术的经验,并结合宋代建筑的社会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技术规范和建筑标准,因而成为元、明、清木构建筑的重要范本。当然,与西方的石构建筑相比较,《营造法式》所建立的木构建筑体系本身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无限制的消耗大量森林资源以及健康与人居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没有被《营造法式》上升到建筑哲学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等问题,即是我国传统木构建筑所逐渐暴露出来的重大缺陷。  相似文献   

14.
苏轼一生40余年的仕宦生涯基本上是在北宋中晚期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复杂而又激烈的党派斗争中度过的。由于他在熙宁变法和元祐更化时期所持的政治态度,使他既无法见容于变法派,也未能见容于反变法派,并以此被谗罹祸,两遭贬黜。苏轼之所以走上一条悲剧性的政治道路,同他与王安石之间的个人关系以及由此导致的熙宁初年对王安石变法所采取的激烈反对态度都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他在推行经济和军事改革的同时,为了在文化学术方面与变法运动相配合,树立革新派在文化学术上的统治地位,设置了“经义局”,以他自己的政治思想观点去训释《诗经》《尚书》《周礼》,号为《三经新义》;又撰写以说解文字为内容的《字说》廿四卷。这就是当时所谓“荆公新学”的基本内容。《字说》写作始于治平年间(1064—1067),成书于元丰三年(1080),元丰五年(1082)进呈朝廷。《字说》问世之后,风行一时,曾作为教材颁于学官,有司用来科学取士。在《字说》的介绍、研究方面,当时“有唐博士耜、韩博士兼,皆作《字说解》数十卷,太学诸生作《字说音训》十卷,又有刘全美者作《字说偏旁音释》一卷,  相似文献   

16.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王安石在青年皇帝神宗的支持下,担任参知政事(副相),针对当时发生的社会危机,特别是经济危机和军事危机,对赵宋王室的政治、经济、农业、商业和军事等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主要有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并营法等等。这些多方面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当时封建社会各阶级、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营造法式>产生的社会背景,宋代南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状况及地理因素,阐述了<营造法式>的性质、主要内容及编撰目的,说明<营造法式>是在吸收江南民间的工匠的经验并借鉴了古代典章制度的基础上编写的,同时反映了江南建筑技术对<营造法式>在构架、结构、式样做法等方面的具体影响,明晰了江南建筑技术与<营造法式>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反映社会环境因素对建筑技术交流影响的重要性以及民间建筑是官式建筑保持生命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北宋熙宁、元丰时期,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进行了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标的著名的改革运动.提点刑狱司这一宋代重要的路级司法、监察机构与此次变法关系密切.在王安石变法时期,改革者对提刑司相关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降低提刑官的选任标准、严格考核制度、配备属官、增加武臣提刑等,使之更符合新法的需要.与此同时,改革中最重要的"富国"、"强兵"等职能在提刑司等地方政府身上得到明显增加.从这场著名的变法运动可以看出,提点刑狱司作为宋朝地方统治体系中最重要的"司法、监察官",在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中角色发生明显的转型,司法之外的财政、军事职能得到显著增强.这种"多面手"的角色转型适应了改革的需求,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改革措施的推行和地方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程昉是熙宁改革时期一个典型的事务型官僚。他被宋神宗提拔,被王安石知遇,从事工作类型多样,以农田水利为主。程昉参与变法的作为有成功之处,也有诸多问题,饱受反对派的干扰与打击。程昉的经历体现出熙宁变革在地方的推行情况以及改革面临的困境。程昉是神宗熙宁变法的一个经典样本,从中可以略窥北宋王朝改革的样貌。  相似文献   

20.
林石,北宋熙宁、元丰时以明经笃行著称,长期以《春秋》教授乡里。元丰时与赵抃游,名动京师。又尝与管师常、龚原论学,为学不辞新旧,经术事功兼重。温州太学九先生得益于他的培养。太学九先生的学术思想,实肇基《春秋》学,详考其政治思想和仕绩,都带有经世致用的色彩。至于温州太学九先生一致倾向于程氏学,这主要是在为己之学这一点上,温州的乡先生们、太学九先生们和程氏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