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资本操纵与互联网技术赋能的共同作用下,“饭圈”乱象已从单纯的偶像崇拜异化为偶像吸金的本质,波及到社会各个领域的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群体。“饭圈”乱象的突出表现为策略造神化、导向扭曲化、行为极端化,其本质是资本逻辑下操控粉丝的利益关系,对青少年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造成消极影响。因此,要使“饭圈”由“乱象”误导转向“文化”引导,亟须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入手,引导青少年塑造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即加强各个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提升青少年人生定位的价值认知;注重家庭成员的心灵沟通,提升青少年正向健康的价值认同;加强“饭圈”乱象的社会治理,提升青少年理性追星的价值自觉。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下,作为青少年亚文化一种新型形态,“饭圈”文化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但因缺乏有效监管而出现社会失范行为,由此产生的社会负效应不容忽视。本文基于活动理论,从共享子系统厘定“饭圈”文化的凸显表征,其呈现出青年粉丝规模化、幕后资本逐利化、组织构建结构化、圈层互动异质化。从生产子系统探究“饭圈”文化的生成机理,其主要包括青年的情感需求、资本的推动引导、技术的保障支持。从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分工六个要素层面分析“饭圈”文化的社会症候,提出“饭圈”文化的治理路径,由此形成常态化多元共治模式,促进“饭圈”乱象的有效治理与“饭圈”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秩序直接关系到网络强国建设,加强网络治理是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环节。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文化娱乐形式的丰富,“饭圈”文化发生畸变,乱象横生,网络“饭圈”乱象成为网络治理的重点领域。网络“饭圈”乱象主要表现为举报泛滥、畸形应援和偏执型崇拜,究其原因,既离不开粉丝的逐魅需求和资本的推波助澜,更与群体价值观缺失、网络治理政策的滞后性紧密相关。当前,网络“饭圈”乱象已对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秩序维护、网络安全保障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严加惩治。针对网络“饭圈”乱象的政策规制具备发展性、必要性与有效性特征,在此基础上,下一步网络治理有必要在提高认识、发挥主体作用、强化道德建设、推进法治、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新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4.
"饭圈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易使青少年偏离主流文化、盲目崇拜偶像、被动跟随群体,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聚合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偶像之力,相互配合、共同破解"饭圈文化"影响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难题,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网络媒体飞速发展,丰富文化传播途径,以追星为中心表征的“饭圈”文化悄然在网络互联时代崛起,并以三级文本的形式繁衍生产,辅以符号生产力和声明生产力划定圈层。规范式传播、仪式化传播形成加深粉丝群体的情感认同,形成“饭圈”文化社群运作的核心。选取“饭圈”文化的生产及传播视角进行研究发现,“饭圈”文化在丰富大众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同时也面临流量背后的集体无意识、狂欢下的群体性孤独,情感给养下的数字劳工化,乌托邦式的信息茧房等困境。为此,聚焦“饭圈”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探究“饭圈”文化的良性发展策略,通过主流文化、制度监管、平台偶像和粉丝的主体作用,促进“饭圈”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演进,延长“饭圈”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饭圈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形态,在全球化与互联网的加持下乱象频发,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的冲击。“饭圈”乱象盛行的生成逻辑离不开青年群体心理需求的外显与异化、资本增殖的天性与演绎、技术异化的存续与变迁以及西方霸权的延续与拓展等相关因素。“饭圈”乱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严肃性、权威性、辐射性、约束性、稳定性五个方面产生冲击。因此,肃清“饭圈”乱象,需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亲和力和影响力,同时打造理性的青年队伍,推动“饭圈”乱象治理的制度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7.
“饭圈文化”是青少年群体中传播最为广泛的亚文化之一。“饭圈文化”的价值虚无化主要表现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道德认识虚无化四个方面。价值观虚无化的生成与信息茧房、资本诱导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可以运用春风化雨式的阅读教学实施以重建崇高精神为核心目标的纠偏策略,具体措施为:发挥中学语文教师自身的价值表率作用,在人物和作品的评析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偶像工业资本与社交媒体平台的裹挟之下,“饭圈”群体的文化实践方式已经变成围绕偶像展开数字劳动和线下应援的狂欢仪式。“饭圈效应”是“饭圈”成员为了获取与积累情感能量不断启动狂欢仪式并沉浸其中的现象。当前,“饭圈效应”已由粉丝化群体扩散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饭圈效应”的扩散逻辑亟待廓清。目的与意义在后现代主义中的消散、精神焦虑在个人成长中的弥漫以及虚假融入在小镇青年中的流行等社会症候是“饭圈效应”向其他领域不断扩散的深层逻辑。  相似文献   

9.
随着传播技术的迅速迭新,如何对以青少年一代为主的粉丝群体诸如借助互联网所进行的大众民族主义等行为进行有效的意识引导,已成为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结构化理论视角的分析可以发现,商业资本的入侵与主流意识的传播影响了粉丝意识结构的形成,情绪认知、价值观沟通与征服心灵促进了粉丝主体性的产生,而引导粉丝意识形态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突破粉丝圈层、传播主流意识,唯此,才能激发其情感认知和价值观沟通,最终达到征服其心灵的目的,从而建立粉丝群体健康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和移动传播的发展使流量时代的到来成为必然,数据由此成为流量时代衡量媒体影响力的绝对标准,但是流量决定一切却产生了自媒体造假的乱象,并在网络空间内传递诸多不良信息,这对于流量时代主要参加者的大学生群体造成众多不良影响。流量时代"饭圈文化"盛行、"标题党"贩卖负能量、网红和"锦鲤"现象并行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加强流量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大学生成为推动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1.
兴趣情感同质化、交流表达符号化、圈际之间分离化是青年群体网络“圈层”的惯习特质。网络“圈层”给沉陷其中的青年群体带来情感极化、认知窄化、行为固化等诸多危害,深刻影响着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形成和社会交往。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青年群体对个性化表达的需求,主动入圈,积极发挥正向引领作用;充分认可和理解青年群体,鼓励他们敢于出圈、打破圈际隔阂;充分借助互联网和青年群体自身优势,寻求破圈,打造“圈层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网络粉丝群体心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以及与网络粉丝团的“粉丝头”的深度访谈,从网络粉丝群体的创建、群体领袖的产生、群体规范的形成、群体决策的执行和群体内聚力的影响5个方面分析了网络粉丝群体的心理活动。网络粉丝个体在加入网络粉丝群体之前存在着一个对群体的勘查过程,能够使加入的粉丝得到需要的信息,使之达到心理满足的网络粉丝群体更容易吸引“散粉”积极加入到群体中来。在粉丝群体创建之初,虚拟社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粉丝往往会被推选为群体的领导者。作为一种非正式群体,网络粉丝群体的规范对于群体成员的约束性较小,粉丝成员为了追求一种归属感与认同感,往往采取从众心理遵守群体规范与规则。粉丝群体的内聚力主要来源于集体的威望、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和完成目标时得到的满足感。  相似文献   

13.
吴行苇 《国际公关》2023,(4):170-172
随着21世纪初以来“韩流”在国内的盛行,非理性“哈韩”追星现象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这一现象的流行对于粉丝群体特别是其中的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网络舆论秩序、社会和谐稳定都存在明显的隐患。因此,学校、家庭、娱乐经纪企业、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和政府部门都应对此采取措施,负起责任,引导“哈韩”粉丝理性看待娱乐圈和明星艺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健康地生活。  相似文献   

14.
粉丝社群是基于趣缘而流动存在的群体,“粉圈用语”是粉丝社群进行观点阐述和情感表达中基本的重要的“台词”。探究粉圈用语的意义生产,对粉圈用语中融合语境下规约性为主的文字符号和开放语境下像似性为主的表情符号进行分析解读。粉丝社群的社交展演符号有其特定的“舞台”逻辑,在面向观众的前台表演时运用强烈的像似性表征以适应大众的交流规则,而在面向圈层的后台时则采用建立在统一规约体系上的文字符号进行独立表意。  相似文献   

15.
梁宝月 《国际公关》2023,(13):174-176
由特定虚拟技术和二次元文化支撑的虚拟偶像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吸引了大量青年粉丝,产生了与众不同的粉丝文化。A-SOUL作为目前国内虚拟偶像的顶流,身上寄托着粉丝的许多情感与价值追求,加上其背后的资本加持以及独特的粉圈文化,使得A-SOUL粉圈成为研究新型虚拟偶像粉圈文化的典型案例。本文以柯林斯事物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从A-SOUL粉丝与偶像的互动情况出发,分析A-SOUL粉圈互动仪式链的搭建过程,探索该文化现象背后的粉丝动机。  相似文献   

16.
论超女现象     
超女现象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超级女声”备受青少年青睐,说明它符合了青少年对人生的向往,迎合了当代青少年的多种心理需求,也揭示出当代青少年生活于复杂社会环境之中的心理状态。同时,“超女现象”产生了强大的青少年群体效应,必然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与心理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本文试通过分析“超女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来引起社会各阶层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以往的代际研究中,年龄是构成"代"划分的主要标准,数字时代社会和文化语境中的"代"研究概念亟需改写。具体到饭圈,在经历了"文本消费"到"文本生产"再到"数据实践"的迭代更新,文本消费的重要性正在让位于数据实践,且饭圈的数据化与饭圈的媒介化和商品化直接相关。"数据信仰"绕过年龄成为分析饭圈代际的一级指标,语言维度、行为特征、情感心理、价值观念则成为分析饭圈代际差异的四个二级指标。数据信仰的特质包括:唯数据论、沉迷数据生产、顺从数据规则和数据迷思。数据信仰溢出饭圈,正在获得更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声音     
正1"标本兼治,廓清文娱领域风气。"——中宣部中宣部日前印发有关通知指出,近年来,随着文娱产业迅速发展,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有以新方式新手段死灰复燃迹象,流量至上、畸形审美、"饭圈"乱象、"耽改"之风等新情况新问题迭出,一些从业人员违法失德言行时有发生,对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污染社会风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为此,  相似文献   

19.
当前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突出,需引起足够重视。网络社交“圈层化”具有在圈层传播中圈内开放与圈际分离、圈层群体话语权中平等性与层级性并存、圈层表达上圈内同质与圈际异质等特征,成因主要有社会思潮多样化、媒介服务精准化、认知结构碎片化。通过研究网络社交“圈层化”背景下圈层传播封闭性、圈层群体极化和圈层表达脱序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提出高校要增强互动参与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价值引领,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从而引导网络社交“圈层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交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信息时代的“粉丝”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和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里,"粉丝"已经发展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同时"粉丝"现象也上升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以"粉丝"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促使"粉丝"行为形成的心理需求层次,以及在全球化环境中,"粉丝"相互联系构建的阐释性社区及其特点,最后还分析了"粉丝"在后现代文化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