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对山东省日照市乡村非农化建设中的旅游化现象进行典型案例研究,归结出日照市乡村旅游化有试点型、自发型、带动型、受动型等四种类型。旅游化的动力机制为:农户持续生存压力与旅游经济得益驱动;海滨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建设促动;中、低端游客市场需求拉动;政府大力扶持与周边村落旅游化推动;先锋农户、体制精英带动下,农户开始了旅游化的集体选择过程,并具有“路径强化”的特点。在此过程中,政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参与型政府”、“立法型政府”与“行政型政府”中数度易位。  相似文献   

3.
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意味着中国资源配置逻辑将历史性地转向农业农村地区进行优先发展,这不仅在理念上要凝聚共识,也要在认知上形成总体框架,从而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宏观目标转化为助推乡村振兴实践的具体思路。进入新时代,中国乡村要振兴,必然要求乡村资源禀赋结构、乡村资源配置逻辑、乡村资源认知水平等发生历史性变革,从而达到与现代乡村功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实践等内在要求高度匹配。鉴于此,需要构建认知框架,从战略层面和策略方面思考乡村振兴的“资源来自哪里”“资源用于何处”“资源如何转化”和“资源何以重构”等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5.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在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在明确协调城乡文化发展关系和高质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和原则基础上,构建“过程相嵌 资源共享 主体合作”的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框架,以城乡党建结对共建、协同推进“两创”、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共育共享为抓手,以乡村文化振兴决策的协作优化机制、乡村文化振兴资源的动态倾斜机制、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多元合作机制、乡村居民文化权益的共同保障机制、乡村文化安全风险的协同防范机制为保障,全方位、全过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6.
7.
8.
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之一,乡村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立足城乡关系演进视角,梳理乡村建设的变迁历程和难点堵点,提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乡村建设的实施路径以及几点启示。城乡关系在实践中经历了城市从摄取到给予、乡村从贡献到振兴的演进轨迹,乡村建设也随着城乡关系的演进经历了从农民自我供给到政府大力支持的发展阶段。但是,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要求下,乡村建设在城乡建设规划、公共资源配置、城乡功能衔接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仍然面临一些现实困境。推进乡村建设,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方向,围绕规划编制、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县域空间单元在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已受到高度重视。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得到了极大关注。从空间视角通过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青岛莱西市县域案例研究,旨在探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实践与经验。研究发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需把城乡空间整合置于更大的空间尺度和层面才会得到更深入认识和理解;在抽离化和再嵌入两种重要的空间整合机制及“空间冲撞”作用下,莱西市县域城乡空间格局正在发生重构。其城乡空间重构表现出的基本变化趋势是:由空间分隔走向整合,由空间分散化走向集中化,由空间同质化走向差异化。  相似文献   

10.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是民生福祉的直接体现。公共服务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而目前我国城乡公共服务的巨大差异已经成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阻碍。为进一步明确我国当前城乡公共服务融合水平,通过构建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测度了全国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水平和各个维度的发展差异。研究表明:2010—2020年间,我国城乡公共服务融合程度以2014年为拐点,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城乡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水平上升最快,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水平上升最慢;各省份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较大,上海最高,山西最低;各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样本,基于城乡融合的科学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测度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度,采用ArcGIS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对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内部整体差距有所拉大,区域发展不太平衡,各市之间差距较显著,合肥及周边发展水平高且速度较快,皖北发展进程总体缓慢。  相似文献   

12.
城市边缘区适宜发展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城市边缘区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存在的问题 ,着重探讨边缘区在土地利用和规划方面的适宜发展模式 ,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城市边缘区存在的各种贫困人群,并阐述了由贫困引发的治安、教育、人口健康、贫富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从人口本身及政策制度等几个方面总结出产生各类贫困人群的原因,如缺乏职业技能、缺乏观念引导、缺乏保障措施等。通过归纳与总结提出完善各项政策制度、提高人口素质、完善社会保障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和难点所在,而“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回溯到城乡关系的时空对话之中找寻答案。梳理乡村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流变,剖析城乡失衡背后的乡村现代化困境,对于探索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特色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凝聚乡村振兴的制度合力;坚持以辩证思维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坚持以创新思维推进治理体系升级,增强乡村振兴的组织活力。  相似文献   

15.
科技融合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重要推动力。现行的科技创新体系不同程度阻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活力不足、创新效率不高,科技创新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科技融合创新是多元创新主体深度融合、各类创新要素有机整合、创新链条紧密结合的创新共同体网络,已成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态势,是推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助动器、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助力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助推器。据此,有必要强化科技融合创新制度建设,构建融合创新研发推进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保障机制,拓展科技服务产业链条,促使科技创新更好地对接乡村产业。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城市边缘地区空间形态的急速变化及其日益凸现的矛盾成为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涵江城北荔涵大道地区为例,分析了城市边缘地区的空间形态特征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加强城市边缘地区城乡空间统筹规划、促进空间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城乡关系进一步发生深刻变化。作为重要的乡村发展思路之一,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与农民工再嵌行为联系紧密,使农民工再嵌行为成为研究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效且独特的切入点。与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工流动不同,农民工的再嵌行为所涉及的流动是农民工为改变脱嵌状态的流动,也是为结束流动而选择的流动。从农民工再嵌行为切入,在描述和分析农民工再嵌发生和路径的基础上,结合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探究农民工再嵌行为的内在逻辑,最终形成以推动农民工完成再嵌为核心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价过高是目前我国房地产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而城乡融合区以其低廉的土地价格已成为房地产投资者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热点。但另一方面当前在城乡融合区土地的利用上又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现象。本文首先剖析了城乡融合区土地所具有的优势和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实际出发探讨了如何合理利用城乡融合区的土地,才能使有限的国土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进入新时代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中国立国之初优先发展工业化的战略回应;乡村振兴是解决现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更好地传承乡村文化和保护农耕文明,为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创造条件。乡村振兴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动基础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分享,为农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